基于课堂提问类型搭配的诗歌教学
2019-09-10陈汉荣
陈汉荣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打开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主要有五个类型,包括认知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创造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常规管理性问题。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它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诗歌文字的信息量非常大,在阅读时必须紧紧把握其中的关键字词,才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要写的内容和要表达的情感。在诗歌教学中,要怎样搭配课堂提问的类型才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呢?本文以《野望》为例谈谈。
一、课堂提问的设计
学习《野望》这首诗,我主要设计了十一个问题:
1.想想律诗是怎样划分节奏,怎样朗读的,自由划分节奏然后朗读。这是一道记忆性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重温已学的律诗划分节奏的方法,读准诗歌,通过读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2.从题目《野望》你能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动笔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是创造性问题,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自己脑海肯定对诗歌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动手将自己想到的画面描写出来,既达到整体感知的效果,又达到从思维到文字的训练效果。
3.你认为诗人为什么在这个秋天的傍晚“徙倚”?这是推理性问题,“徙倚”在书本有注解,学生要结合书本首先理解“徙倚”的意思,然后再结合“徙倚”这个动词思考“为什么徙倚”,这是很好的推理训练过程。
4.联系材料思考“欲何依”有何含义?
材料1:曹操的《短歌行》[其一]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zā),何枝可依”的诗句,它的大意是: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停留,哪里才有它们的栖身之所呢? “何枝可依”表达的是找不到栖身之所的怅惘与感叹。
材料2: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年间,曾三次当官又三次归隐。心想在仕途有所作为,但又自知难以达到自己期望的地位,故归隐山林田园。此诗应该创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这是推理性问题,也是综合性问题。“欲何依”是诗人在野望的时候主要思考的问题,给这两则材料是帮助学生更全面了解“欲何依”的含义。学生要把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再结合诗人在诗中的动作,才可以理解这是诗人对人生道路在何方的一次思考,是诗人矛盾与迷惘的表现。这是阅读、理解、概括、推理几种能力的综合训练。
5.颔联与颈联联合起来是一幅很美的画,请你给这幅画起个名字。[提示:抓住诗句景物特点。]这是推理性问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诗歌中这两联描写的内容。学生要先理解两联诗歌的内容,再找出这两联景物的特点,才可以比较准确的给这幅画起名字,这是逻辑思维的训练。
6.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人那种苦闷与矛盾的心境,颔联和颈联却写了一幅这么美的秋景图,是不是前后有点不协调?这是批判性问题,其重点在于提出观点后所陈述的理由。这题目承接上面的提问而问的,但相对简单,重点是锻炼一下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这一问也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下对比、反衬的手法。
7.朗读尾联,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用自己的话口头描绘出来。这的创造性问题,没有很具体的答案,重点训练一下学生的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帮助理解尾联的内容。
8.诗中“采薇”的注解,其实是一则帮助我们理解诗人思想的材料,借助书中的注解,你读到诗人怎样的思想呢?这是推理性问题,“采薇”的注解是一则很好的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材料,学生结合注解就可以理解诗人的情感。其实诗歌学到这里,理解诗人的情感已经水到渠成,设计这个问题就是要训练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学生的思考比老师的讲解效果好得多。
9.有人说《野望》是王绩思考人生道路该如何走的一次心路历程,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诗人找到答案了吗?这是批判性问题,设计这题目的目的是锻炼学生思辨的思维。通过陈述自己的理由,学生既可以获得思维的训练,又可以对整首诗进行总结归纳。
10.诗歌我们学什么?诗歌怎么学?这是对诗歌这类文体学习的总结与归纳,本来不是记忆性问题,但由于之前的诗歌学习当中已经总结归纳过,这里只是回忆加深印象,所以这算是记忆性问题。设计这个问题也想让学生达到学几篇通一类的目的,這对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有帮助。
二、课堂提问类型搭配比例分析
纵看整节课的提问类型设计,对比靠谱COP联盟的全国常模数据,本节课记忆性问题的比例为27.27%,低于全国常模数据40.96%;推理性问题的比例为36.36%,高于全国常模数据33.49%;创造性问题的比例为18.18%,高于全国常模数据16.67%;批判性问题的比例为18.18%,高于全国常模数据5.93%。
(一)提问类型科学搭配的要求
从数据表象来看,各项数据分布均匀,各类型的问题都涉及。本节课除了记忆性问题低于全国常模数据外,推理性问题、创造性问题、批判性问题均高于全国数据。这可以看出本节课记忆性的内容相对较少,理解、探究、创造性的内容相对较多,是一节思维非常活跃的课。这节课在打幵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上花了大量的时间,体现了课堂充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充分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的要求
从教学内容的特点来看,此诗描写了王绩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全诗没有多少记忆性内容,推理性问题、创造性问题偏多,这是由于诗歌特点决定的。诗歌的语言凝练,意蕴丰富,情感表达委婉含蓄,这就需要更多的推理的问题与创造性的问题。
(三)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
八年级的第一学期,是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正在蓬勃发展的时期,他们在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的时候,常常还需要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的感性经验的支持,否则就会出现理解、判断、推理上的困难。所以在诗歌教学的设计上,我认为要侧重推理性提问的设计,这既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又能有效锻炼他们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还能吸引他们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
综上,诗歌的教学,在提问类型搭配上,对于全国常模数据而言,记忆性问题要低于全国数据,推理性问题、创造性问题、批判性问题都高于全国数据。特别是推理性问题的比例可以适当偏高一些,可以达到40%,因为推理性问题更多是联系文本、注解、补充材料来理解句子的内容或者情感,这更符合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