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10年回顾好工人的进阶路

2019-09-10郑莉

中国工人 2019年11期
关键词:全总圆梦劳模

郑莉

2009年,全国总工会启动了一项涉及亿万职工的宏伟“工程”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其目标明确: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5.2亿人次参加基层企事业工会开展的劳动和技能竞赛,3463.8万人次参加基层以上工会开展的技术培训;全总命名了职工书屋示范点1.2万多家,带动各级工会建设了10万余家职工书屋……10年间,职工素质建设被量化为一个个具体任务,以科学的规划作指引,工会“大学校”的作用得到充分释放。

2009年底,19岁的吴钦德满怀希望来到广汽传祺工作。他也许并不知道,一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宏伟“工程”已在北京长安街一侧的全国总工会机关大楼里拉开帷幕。

几年后,只有中专学历的吴钦德报名参加了“求学圆梦行动”。他用6年时间,先后拿到了华南理工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毕业证书,圆了年少时的大学梦。在全国,像他这样的技术工人还有很多。由全国总工会联合教育部推广实施的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已经帮助近130万农民工提升学历层次。

“求学圆梦行动”“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活动、“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工匠学院”、职工书屋..这些备受欢迎的品牌工作,都来自于2009年全总启动的那项涉及亿万职工的宏伟“工程”——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其目标明确: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打造工会“大学校”

2019年10月12日,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十周年座谈会在广州召开。会上公布的一组壮观数字印证了工会“大学校”的能量:2014年至2018年,5.2亿人次参加基层企事业工会开展的劳动和技能竞赛,3463.8万人次参加基层以上工会开展的技术培训;全总命名了职工書屋示范点1.2万多家,带动各级工会建设了10万余家职工书屋……

2009年,全总印发《关于全面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意见》,并成立领导小组,形成工作机制,标志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正式启动。2010年、2015年,全总分别制定下发了《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2010-2014)》《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2015-2019)》,让这项“工程”成为工会组织的常态化工作。

10年里,职工素质建设被量化为一个个具体任务,以科学的规划作指引,工会“大学校”的作用得到充分释放。

2010年,全总印发首个职工“提素"五年规划中明确,实现各类科学文化教育活动覆盖率达到80%以上,使1000万以上职工提升学历层次;建设5000家全国工会“职工书屋”示范点,带动各级工会建设5万家以上“职工书屋”;实现各类技术技能培训和劳动竞赛、岗位练兵活动覆盖率要达到85%以上;动员70%以上职工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等等。

2015年,第二个五年规划出台,“升级版”规划更强调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注重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将培养职工职业精神和提高职工技术技能素质结合,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基于这一认识,第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到2019年,建立起资源集成、形式多样、贴近职工、务实有效的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模式,培育形成一批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品牌项目,建设起覆盖全体职工的内容丰富、高效便捷的信息化职工学习培训服务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为了使职工更及时便捷地获取教育资源,按照规划路径,在线教育不断发展,职工教育培训网络体系日益完善,并推进了全国工会电子职工书屋平台建设,搭建智能化、移动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职工在线学习平台。

10年里,一大批聚焦职工素质提升的创新载体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北京市总工会推出了“学分银行”,上海市总工会举办了“技能登高行动”,南京市总工会组建了“职教联盟”,深圳市总工会首创农民工“圆梦计划”……

这些活动拓宽了职工成长成才的空间,更在广大职工中深植了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

搭建职工“圆梦”大舞台

2016年,全总、教育部共同印发《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在总结地方探索的基础上,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农民工继续教育新模式。

这一行动的目标是:到2020年,在有学历提升需求且符合入学条件的农民工中,资助150万名农民工接受学历继续教育,使每一位农民工都能得到相应的技术技能培训,能够通过学习免费开放课程提升自身素质与从业能力,提升农民工学历层次和技术技能水平,帮助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和幸福生活。

随即,全国各地特别是农民工聚集地区纷纷推广实施了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并为农民工提供优惠政策、资助学费、实行学分累计等支持。

与此同时,一项来自基层实践的创新平台也在各行各业、企业班组中悄然发展——“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仁峰,内蒙古一机集团的高级焊工,拥有一间300多平方米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他带领的团队,近年来拿下了数十项技术难题的攻关和创新成果,这个团队也先后催生出多名全国劳模、自治区劳模,100多名徒弟个个都成了技术骨干。

劳模是“宝贝”,充分发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带动更多职工岗位成才,是用好“宝贝”的关键。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就了职工一项项发明创造,也成为传承技能绝活的载体,培养出一大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职工。如今,全国已创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7.2万家。

提升素质,最终的目的是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为此,有着80余年历史的劳动竞赛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拼“速度”“体力”,到向“效益型”“智力型”转变;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创新竞赛的方式和载体,激励亿万职工“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

战略规划主战场在哪里、竞赛就跟进到哪里。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各级工会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和技能竞赛,开展“五小”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同时,推动非公企业劳动竞赛工作和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载体的班组竞赛活动;以工会院校、职工学校、技能实训基地、网上练兵等为平台,加强职工技能培训;组织地方工匠、技能带头人选树培养活动,师徒结对等形式,培养高技能人才等等,为广大职工打造了岗位成才圆梦的大舞台。

争当新时代的好工人

2017年夏初,一则时政新闻登上热搜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致力于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

这项党和国家历史上首次就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专门进行谋划和部署的重量级方案,为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提出了更为明确的任务要求。

聚焦“中国梦·劳动美”,各级工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职工把实现个人理想、岗位建功立业与实现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以“劳动美”成就“中国梦”。

在全国广大职工中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一与共和国同成长、与新时代齐奋进”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启動“中国梦·劳动美”第六届全国职工摄影展;举办“中国梦·劳动美"第八届全国职工全健排舞大赛;各地组织以“中国梦·劳动美"为主题的职工演讲比赛、诵读活动、文艺演出、趣味运动……据不完全统计,仅2018年开展的全国职工演讲比赛,就组织了5万多场。

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工会组织的政治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工会紧密结合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大任务,突出加强了对职工的思想政治引领。全总和各级工会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广大职工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职业操守、精神境界等各个方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同时,把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解决职工生活中的困难,进一步筑牢广大职工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从提升技能水平到培养科学文化素质,从思想建设到道德培育,“资源集成、形式多样、贴近职工、务实有效”的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模式已全面形成,并形成一批品牌项目。据悉,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将进一步与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引领有机融合、一体推进,并通过做优做强“求学圆梦”“职工书屋”“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品牌,推行项目化建设、社会化运作,拓展“互联网+”职工教育平台等方式,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内容形式和活动载体。这些部署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有力激发广大职工岗位成才的热情,培养造就更多新时代的“好工人”。

猜你喜欢

全总圆梦劳模
张振山,圆梦再出发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劳模没来
礼赞劳模精神 致敬最美芳华
致敬半边天
圆规小姐圆梦记
排排坐,数劳模
李佳儒:为欢乐中国唱出心中的歌
哈佛大学图书馆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