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课要“磨”

2019-09-10郭云霞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19年12期
关键词:选材审题习作

郭云霞

2017年的国庆假期,接到冯善亮老师的电话,安排我13日在河源举行的课题组研讨活动中上一堂《那一次,我真_______》的作文指导课。

我浏览河源市东源县实验中学七(12)班学生的《那一次,我真________》作文,发现学生作文基础比较薄弱,普遍存在立意肤浅、言之无物的“流水账”情况。绝大部分学生选取的材料或不能体现中心,或不能围绕自己补充的题目关键词将“那一次”中最能触动情感的重点部分写具体生动。基于这种情况,并结合统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的写作专题——“学会记事”,我完成了第一次教学设计:

《那一次,我真________》作文评改课

【教學目标】

1.能确定文章重点,合理安排详略。

2.能围绕重点内容,恰当添加细节。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评习作,定方向

1.回顾作文题目和要求,简评学生作文情况。

2.阅读习作,学生谈看法:你认为文章写得好不好,简单说说原因。引导学生明确:习作存在重点不突出,详略不当的问题。

3.学生回看自己作文,反思:有没有出现类似问题?

活动二:看经典,探方法

1.引导学生再看例文,思考:如何解决重点内容不突出,详略不当的问题?

2.利用“还原”“分解”的方法,充实文章内容。

3.看课文范例,学习添加细节,用描写来充实画面的方法。

活动三:试牛刀,拓例文

1.学生动笔,修改例文。

2.师生互动交流修改升格成果。

这份设计包含了“审题立意”“结构谋篇”“修改升格”三个方面。冯老师审阅过教案后认为:设计过于贪多求全,对于一节课来说,内容太多,学生无法消化。而且把“突出文章重点”作为本节课的问题来解决,拔高了学生的起点,后面的“描写指导方法”环节也与前面的设计脱节,教学衔接不够紧密。提出建议:从学情出发,帮助学生多层面打开思路;精简教案,立足一个点,重点解决选材问题。专家的指导让我醍醐灌顶,我马上修改完成了第二次教学设计,将课堂定位也由“修改升格课”变成了“写后指导课”:

《那一次,我真____________》写后指导课

【教学目标】

1.正确审题,能确定文章中心。

2.打开思路,能围绕中心选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抓审题,定中心

1.回顾作文题目和要求,引导学生正确审题。

2.对比展示初稿中的选材情况,结合作文提示①引导学生学会围绕中心选材。

活动二:拓思路,会选材

1.学生阅读习作1《那一次,我真的很高兴》,交流看法:你认为文章写得好不好?简单说说原因。

点拨: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什么?材料能突出中心吗?

反思:自己作文中有没有出现类似问题?

2.以习作1为例,示范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和情景体验,学会多角度选材表现中心,充实文章内容。

3.学生阅读习作2《那一次,我真感动》,围绕中心动笔扩充例文内容。

4.师生互动交流成果。

5.课堂小结。

这次修改几乎推翻了之前的设想,改动后课堂教学起点更低,教学内容更清晰,也更贴近学生学习实际了。

10月13号,正式上课。可能因为是公开课,陌生的老师和环境导致课堂上七(12)班的同学们表现比较拘谨,大家都有些小心翼翼,不敢大胆发言。我沉住气,一方面尽量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调节气氛,另一方面采用小组开火车、随机采访等方式让学生大胆地说。慢慢地,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师生对话也愈加融洽,教学环节也如之前设想般有序展开。

然而,在“活动二”环节出现了小插曲。本来按照我的设计想让学生动笔写一写——扩充习作2内容。可由于之前在对比选材、帮助学生正确审题打开思路环节耗时太多,以致后面环节时间不足。我灵机一动,当机立断,将“写”变成“说”,让学生流畅表达——说清楚、说明白。我先安排小组讨论,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他们踊跃而精彩的发言让我惊喜不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从备课到上课,虽然只有短暂的一星期,可是几经打磨、一波三折之中,我产生了很多思考。

思考一:作文教学的目标如何确定

以课标为依据,以学情为起点。从考察学生作文的实际状况和调查分析学生的写作现状入手,真正着眼于解决学生写作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那一次,我真____________》作文指导课虽几经删改,但始终立足于学情,就是从50篇作文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所以,“围绕中心选材”的教学意图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遗憾的是,我对学情的认识还是太片面和肤浅,忽略了教学的对象是刚入学的七年级学生,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拔高了起点,不仅要求学生能打开思路多层面选材,还能适当对材料进行加工,将材料从“有意思”上升到“有意义”,实在有些强人所难。

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目标的表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统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的写作专题——“学会记事”中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写清楚”“有感情”。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能把一件事写得具体明确,抒发真情实感即可,没必要特意加工材料、升华主题。所以,如果我能更多地引导学生学会搜集素材、分享自己的真实体验,课堂效果可能会更好,对学生的帮助也更大。

思考二:课堂训练的有效如何体现

从“教写作”走向“会写作”。课堂训练的每一环节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学习和需要服务,遵从作文教学规律,不拔苗助长,追求课堂上自然和谐的生成,力争让学生一课一得。

写作训练设计的起点在学生,终点也在学生。我在设计《那一次,我真_________》教学环节时,始终围绕解决问题、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展开。活动一中的“抓审题”是帮助学生确定文章中心,活动二中的“拓思路”是教会学生围绕中心多角度选材,两个活动目标明确,拾级而上。在教学中采用的情境体验法、讨论探究法等终为激活学生思维,达到共生共长而设计。

统编版语文教材每学年编排的12个写作训练点,内容充实且指向明确,为广大一线教师指明了方向。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毕竟只是写作实施的依据,具体的课堂训练内容还是要回归到学生,立足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需要,使他们的写作能力获得适宜的发展。只有这样,写作训练才能具有针对性,避免表面化和程式化,才会真正的切实有效。

思考三:学生学习的成果如何检验

真实恰当的评价。真实恰当的学习评价不仅能检测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而且能获悉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存在问题。

在《那一次,我真_______________》作文指导课上,我在“审题”“选材”的教学环节里,都设计了测评表形式的评价任务,并运用如“能正确审题,恰当补全题目,题目明确、简洁、新颖”“基本清楚题目要求,补题完整通顺”“不能正确理解题目要求,补题随意,题目意思模糊甚至不通顺”的描述语,从“优”“中”“差”三个等级评价学生学习达到的水平,并在学习结束时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评价表的设计看似全面,可从当时课堂的实际效果来看并不理想。课后我认真思考原因,一是因为我孤立地看待学习评价,没有将其融合在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学的有机体;二是评价表中运用的描述语过于僵硬,学生不易于接受。如果从学生角度出发,换成诸如“我很棒”“我还需努力”之类的描述语,可能更易激发学生的认同感。

把学情作为目标制定的着眼点,把学生的发展状况作为教学评价的关键点,作文教学的学教评一体化才可能真正实现。

猜你喜欢

选材审题习作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三招”学会审题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习作展示
作文选材中的要与不要
实木门窗的选材应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