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1+X”教学探索
2019-09-10夏学琼
夏学琼
摘 要:本节课立足于“1+X”的教学模式,按照“立足教材文本,探讨戏之精彩——课外文本勾连,增强阅读体验——寻找共同特点,体会作者情感——联系日常生活,关注民俗文化”的教学思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阅读本土作家李英群先生的《当年乡里做大戏》一文,引导学生理解《社戏》的主题,并关注家乡文化,孕育热爱家乡情感。
一、背景描述
部编教材构建了“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体现课程标准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是一套富有先进阅读理念、颇具特色的优秀教材。
如何将教材理念落实在教学现实中,我们采用“1+X”的阅读教学模式。
何谓“1+X”阅读教学模式?“1”可以是课文,可以是文章的主旨,可以是语言表达或记叙技巧,也可以是文中的人物特征或作者。“X”是指与“1”具有相同特点的一系列文章,“1+X”就形成了具有明确相同特点的文章群。简而言之,“1+X”阅读教学是以课文为主干\相关文章为枝叶的教学方式。将课文讲解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将课外文章作为课文理解的辅助工具的阅读教学。
“1+X”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引导学生开展广泛阅读具有极大意义。但具体切入点在何处\如何展开推进等问题,困扰着一线教师。
基于这样的现实考量,潮州市李卓彬名教师工作室在三饶中学举办了小型的部编教材“1+X”教学研讨活动。笔者承担了《社戏》“1+X”的研讨课,将《潮汕文化读本》中的《当年乡里做大戏》引入课堂,作为《社戏》的补充读物。
《当年乡里做大戏》是潮汕本土作家李英群先生撰写的一篇回忆儿时乡里过节做大戏狂欢情景的文章,选自《潮汕文化读本》(初中全一册)。《潮汕文化读本》是由广东教育出版社课程资源研发中心组编,陈平原、林伦伦、黄挺主编的一套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儿童趣味和文章魅力的乡土教材。
《社戏》这篇小说情节平淡,主题隐匿,对潮汕学生来说,具有遥远感和陌生感,形成较大的阅读障碍。在工作室李卓彬老师的指导下,我立足学情,充分挖掘《当年乡里做大戏》的文本内涵,用来服务统编教材的教学需要,从而将两个不同区域的两种不同文化自然衔接在一起。教学中,我让学生先体验潮汕乡里的大戏,再体验江浙一带的社戏,既为学生解决“戏好不好看”的这主问题做了必要的探究预备,也为学生理解小说主题提供了过渡凭借,还扣紧单元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到潮汕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成功地引领着学生深入文本。
二、案例描述
(一)温故:概括文章内容
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把握了《社戏》的内容。请同学根据上节课学习,用四字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生一:(举手回答)随母归省、乡间生活、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途中偷豆、戏后余波。
师:(多媒体展示文章主要内容,生齐读)文章的标题是《社戏》,文章的主要部分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生:(齐答)船头看戏。
(二)知新:学习“船头看戏”
师:请同学们找到文中“船头看戏”部分,标出位置。
生:14―21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画出“戏好看吗”的内容。记得用上圈点勾画。
生默读课文。
师:读完之后,大家认为这戏是好不好看?
生:(齐答)不好看。
师:请大家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证据证明“戏不好看”。
板书答题格式:我们认为戏不好看,因为
小组自由讨论。
生二:(举手回答)我们认为戏不好看,因为“我”想看铁头老生翻筋斗,但老生却没有翻。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多时都不见。最怕看的老旦,然而终于出台了,坐下了唱。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了哈欠,都说明戏不好看。
师:是否还有同学需要补充?
生三:(举手回答)我们认为戏不好看,因为周围人的反应,他们也不在乎看戏。“疏疏朗朗的站着的不过是几十个本村和邻村的闲汉。”
师:这位同学关注的点又不一样了。上一位同学关注的是我们这一群人,而这位同学还关注了其他人,除了闲汉就没有别人了,几个土财主的家眷在吃东西。
那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戏不好看的原因。(多媒体展示)
师:这么看来,戏的确不好看。可同学们是否有注意到文章最后一段?我们一起来读读。(多媒体展示最后一段)
生齐读。
师:明明不好看的戏,却说是一生中看过的最好的戏,看似矛盾的表述,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远在江浙一带的社戏,让我们一时之间还真的看不懂呢。那我们就先来看看本地的戏吧。
(三)拓展阅读
师:快速阅读李英群先生《当年乡里做大戏》。画出戏好不好看的相关内容。
(多媒体展示《潮汕文化读本》)
生默读文章。
师:(巡视,评价)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看戏。
师:什么戏?
生:大戏。
师:什么时候?
生:丰收后,五十年前。
师:文章记述了作者幼年时期在乡里面看做大戏的经历。那这戏好看吗?
生:好看。
师:异口同声,同学们的意见很一致。说说看,戏好看在哪里?
生四:我认为戏好看,把全村的小孩都吸引去。“我”在厨房喊一声:“妈,我去看戏了。”话音未落,人已到大门外。说明“我”迫不及待地去看戏。
师:非常好,引用原文,并用上“迫不及待”来概括此时“我”的心情。
生四:直奔戏台。妇女们的商谈。说明她很投入到看戏这件事中。
师:(板书)刚才用了“迫不及待”,现在又用上了“投入”进行概括。很好,谢谢你的投入!有没有别的同学也投入进去了?
生五:我认为戏好看。最为激动人心里的“最”,第七段的“人声鼎沸”,第八段的“人山人海”,第九段的“笑声”,小孩的“最早到场”。
师:谢谢。但如果能像刚才那位同学适当地概括一下,会不会更好?男生女生一起看,都认为这戏好看,那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板书:最为激动人心、人声鼎沸、人山人海、笑声、最早到场
生:有。
师:好,马上就有一个女生举起手来了。请说,戏不好看在哪里?
生六:臺上唱得没完没了,孩子们打哈欠。
板书:侧面烘托了戏的无聊
师:很好,这还有一个男生想说。你认为戏不好看在哪里?
生七:无法看到戏的情况。
师:有人认为好看,有人认为不好看。现在将这文章与《社戏》中比较一下。
戏的内容看懂了吗?
想看的戏上演了吗?
小伙伴们看戏的反应怎么样?
记得清看了什么样的戏吗?
作家的情感如何?
明明有很多理由证明戏不好看,可两位作家都认为戏很好看。在他们的心中,是什么决定了戏的好看与否?
生:回忆。
师:只要是回忆的都是好的吗?
生:(七嘴八舌)和朋友一起看戏,一边看戏一边吃好吃的,跟朋友划船,大鹅腿,潮汕小吃……
师:我们一起来概括一下。戏演什么,是否精彩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看戏的人,看戏的生活,童年的经历充满快乐。我们怀念的不是戏,而是看戏的人与情,是对童年浓浓的眷恋。
(多媒体展示:戏好不好看的因素在于人和情)
师:在我们三饶本地,每年也有很多看戏活动,各位同学能说说你们参加经历吗?说说你们因为人和情而感受到到快乐 。
(多媒体展示:看戏、唱戏、其他)
生八:正月十五,新楼做戏,我也忍不住去凑热闹。和往常一样,台上唱的是潮剧,我看不懂的潮剧。到那之后,我并没有直接去看戏,而是去到一边。每逢做大戏,就会有一些小摊小贩,我也时常光顾。吃着棉花糖,捧着爆米花,看着那些小玩意,五色的图案,玩累了,就找把椅子坐下,看戏。
师:吃着棉花糖,捧着爆米花,现在能看懂潮剧了吗?
生八:看不懂。
师:但是否会比刚才有趣多了?
生八:会。
师:戏虽还是看不懂,但是比刚才确实有趣了许多。因为——那些美食。
生九:每年的正月十七,城隍庙会举行大型的游艺灯会,去年我就有幸参加了锣鼓队,我感到十分光荣,虽然感觉有点累,我们绕着东西南北城门走了一圈,游艺的队伍有点长,大概有几千人,再加上周边的居民,可谓是万人空巷,人山人海,各个乡村都准备了精彩的节目,有舞狮,也有舞龙,还有七色的大明灯。
师:这位男生非常的幸运,亲自参与到了城隍爷巡游的活动,成为了一个鼓手。相信时隔多年之后,当这个男生回忆起这一段经历,也可能跟我们的李英群先生一样,写一篇《当年乡里敲大鼓》。
(四)课堂总结
(多媒体展示: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社戏》的戏是否精彩开始,勾连本土作家李英群先生的《当年乡里做大戏》,通过分析比较,发现两位作者透过作品怀念的都是人和情,是童年的美好生活,完成对文章主题的深层把握。最后,我们又由“戏”说到了三饶本地的看戏经历,发现三饶也有这么多值得品味的精彩瞬间,感受到三饶之美。
希望同学们以这节课的学习为契机,逐渐养成习惯,将课内和课外联系起来,举一反三,而不是谨守着这一本语文书。学习语文更应该在广阔的生活大地之中,而不仅仅是在在课文之内。希望大家能学着刚才吃棉花糖的同学、打大鼓的同学,去参与我们的民俗活动,去关注我们的三饶文化,真正爱上养育我们的这一片热土。
(多媒体展示作业)下课,谢谢大家!
三、案例反思
本节课的显著特点是将《潮汕文化读本》中的《当年乡里做大戏》作为“X”融入课文《社戏》的学习,形成“1+X”教学模式。简单概括起来,具有以下几个亮点:
1.精妙切入,博得众彩
这节课以“戏好不好看”为主线,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探究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快速默读课文,从而有文可圈,有话可说。接着将看似矛盾的两种表述摆出来:明明“戏不好看”,作者又说“戏好看”,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来获得答案,进而理解课文的主题。这种巧妙的设计,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话可说,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巧妙引导,显露功底
不仅让学生说得好,说得畅快,教师也能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布置学生阅读时,适时指导学生做好“圈点勾画”来辅助阅读;在学生的回答涉及到了文章表现手法时,巧妙地归纳相关的表现手法;在讲解课文精彩文段时,教师又将写作方法勾连起来。这真正体现了“课本只是个例子”的观点,也让这节课的内容丰满了许多。
3.妙趣延伸,《社戏》+《当年乡里做大戏》
虽说这是一节《社戏》课,但从绍兴的传统文化社戏延伸到了潮汕文化,并将潮汕文化妙趣横生地引入课堂。学生通过两篇文章的对比,对《社戏》所要表达的主题理解得更加深刻了。与此同时,学生也通过阅读《当年乡里做大戏》加深了对潮汕文化的理解。所以,当教师问“我们三饶有没有做大戏”的时候,学生便能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许多。这样的教学不仅完成课内教学任务,更让学生迁移了不少相关的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对家乡的热爱。
本节课还有几个明显的不足之处,值得改进:
1.X的内涵太过单一
“1+X”模式应该推广群文阅读,但本节课将X局限在《当年乡里做大戏》这一篇文章上,过于单调,很难激起学生群文阅读的兴趣。本文原本就是节选,课后习题中也有提到,应该在课堂上提起学生重视。《当年乡里做大戏》选自《潮汕文化读本》,书中有许多与潮汕文化相关的文章,不仅仅只在看戏这一件事情上。个人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提出原文删选部分,并简单介绍一下《潮汕文化读本》的内容,丰盈X的内容,以期引起学生开展群文阅读的兴趣。
2.切入思考的点太过简单
“戏好不好看”是本节课开展的中心问题,但对八年级学生而言,基本都能从阅读中感受到戏的好看与否是与人有关的:表面的戏不好看,但深入的人情之美是值得怀念的。在本节课上,以此为切人点,有些强说愁的意味。个人认为,应该以课文最后一段为出发点,将问题切割为“戏怎么样”“为什么如此难忘”来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
3.阅读方法指导的缺失
课文在单元编排中是一篇教读课。教读课应当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思路有所了解,掌握学习课文的方法,提高理解能力,养成学会学习的能力。但在本节课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对民俗文化、本土文化的感悟理解之上,对阅读同类文章的方法指导上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除了提到圈点勾画的使用和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之外,对字词的运用、结构的安排、情感的铺垫等与阅读方法相关的内容提及的都非常少。
这节课通过“1+X”教学模式的探索,借助《潮汕文化读本》,体现了统编教材编写体系的特色,从课内阅读拓展到课外阅读,再延伸到现实生活,彰显出鲜明的大语文观,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树立群文阅读的意识。但是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需要在探索中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