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感教学法在民族民间舞课堂的运用
2019-09-10彭沛林
摘 要:“以情动舞,以舞动情”这是舞蹈艺术一直在实践与追求的,没有情感的艺术作品是苍白无力的,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也就不能成为经典。情感是内在的、主观的、自我的,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说到:“艺术的任务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在民族民间舞蹈的课堂中,情感的表达与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情感;教学法;民族民间舞
激发情感的舞蹈教学是指在舞蹈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围绕认知因素,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手段并通过语言、态度、行为等在舞蹈教学中利用情感因素,为发掘舞蹈教学潜能,优化舞蹈教学效果提供心理依据。在激发情感的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用自己的情感去带动学生的情绪,情感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所共同拥有,相互影响的。首先作为一名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就应该是一个内心情感丰富的人,对于各个民族的民族心态把握到位。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養好别人的情感。”情感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考察学生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加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情感是人的普遍心理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两个情感载体,一是教师,二是学生,这也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情感沟通关系。
一、内在情感的蕴含
(一)文化底蕴的积淀
鼓励学生积极观看舞蹈剧目、舞蹈比赛以及让学生自行查阅有关所学民族舞一切的文化背景。让她们首先在心里构建一个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拥有一个本族人民的心态。王舸导演的经典剧目《中国妈妈》,其中的舞蹈演员在排练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去看有关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记录片,以及讲述伟大母亲一手把五个孩子抚养成人的电影《九香》,在这些情绪的影响下,舞蹈演员们更能理解到母爱的伟大,同时对日本侵略中国仇恨也深深印在脑海里。在表现作品时,舞蹈演员们才能将中国妈妈从一开始的憎恨抗拒、不忍、接纳、关爱日本遗孤、不舍送行整个过程中母爱复杂的情感变化展现的淋漓尽致,与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深受感动。所以了解你所要表现的作品的背景文化,在表现作品时,才会有与之相应的情感共鸣。
(二)保持内心的节奏
以维族舞蹈为例维族舞蹈的节奏很有跳跃感,但也容易出现一个问题,肢体动作太过节奏化。比如维族中常见的移颈动律,很容易做成左右动脖子的机械化运动。节奏没有做到切分,内心也空空的,单纯的跟着嘴巴喊出的节奏做出的移颈就会是这种结果。跳舞是用“心”跳,而不是“身体”跳,维族更多的是内心的小的韵味,是心里的鼓点而不是动作的鼓点。经过调整,同学们会逐渐将动作缩小化,去感受维族姑娘们的自然的状态,用心里的鼓点去支配肢体动作。
(三)内心意识的控制
舞蹈是一个有意识的活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才能知道怎么去做。内在的意识要外化在自己的肢体上,情感才能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才最真情实感,最真切。舒服的才是最打动人的。所以在民族民间舞蹈课堂中,强调意识的作用。做动作不要麻木,不要脑袋空空,不要只是摆动作,为了做动作而做动作。因为我们要知道,我们是在舞蹈,是在做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的大脑去支配自己的身体,而不是机械的广播体操,一板一眼,不需思考。
(四)守住内心的宁静
在舞动的旋律中寻找内心的宁静,舞蹈表演时内心的宁静与个人生活中追求的宁静不同。舞蹈时内心的宁静指的是一种感受,感受音乐,感受舞蹈,感受观众给予自己反馈,感受舞台的魅力。民族民间舞蹈不仅要求会用肢体表达,更重要的是要用心表达。用“心”驱使身体跳舞的内在冲动,在表演时,由内心的驱动使表演者脑海里塑造多重画面感,观众透过表演者的肢体表达,仿佛被你带入情境,将到达表演者所营造的世界,一起感悟你的所想所看。
二、外在情感的表达
(一)音乐的感悟与理解
在艺术的发展中,音乐和舞蹈形影不离,相互融合,因此也出现了在艺术的表达形式里,有舞必有乐,音乐和舞蹈同步。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舞蹈是视觉的艺术,两者结合。舞蹈靠音乐表达情感,音乐借舞蹈体验情感,两者共同在审美体验中,起着强化、增色互补的作用。以藏族舞蹈为例,首先老师对藏族舞蹈音乐的选取非常慎重,在其带领的藏族舞蹈表演班课堂中,严格要求音乐能配合并帮助舞蹈在整个过程中能表达情绪,体现性格,烘托气氛。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情感的。音乐本来就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欣赏者常常把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当作自己内心的感情来体验。杰出的舞蹈家乌兰诺娃在《一个舞蹈演员的自述》中说,她在扮演《巴赫奇萨拉伊的水泉》中的玛丽亚时,是把理解音乐作为“起点”的。她还说,好的音乐就是在对自己指示舞蹈动作的表情和意义,音乐可以加强舞蹈的感情色彩。
(二)注重教授眼睛传情
现代研究表明,眼睛是大脑在眼眶里的延伸,眼球底部有三级神经元,就像大脑皮质细胞一样,具有分析综合能力,而瞳孔的变化,眼球的活动等,又直接受脑神经的支配,所以人的感情自然就能从眼睛中反映出来。所谓,观其舞,看其功,查其色,鉴其貌。舞者在舞蹈过程中,面部表情始终贯穿其中,是整个舞蹈艺术形象动作美感凝聚的焦点。脸部表情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眼神的运用,眼睛是最擅于传情的,不同的眼神可以表达人的不同的情绪。舞蹈的表现力不再是单一的微笑脸贯穿整个作品,而是各种微表情配合传神的眼睛,来告诉观众们一个一个的小故事,相当吸引观看者的注意力。以维族舞为例,当这个民族民间舞表演班对维吾尔族的文化有了一个清楚的认知后,跟随着她们所表现出的脸部表情,有挑逗、有高傲、有自信、有热情,再配合眼神的虚实结合,观赏者将会看到了专属维吾尔族女性的魅力并被深深吸引。
结语:
在舞蹈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是教学的必要手段。情感教学是一种,教师从内影响学生心境从而外化作用于肢体上的教学方法,在民族民间舞课堂极具需要但比较缺乏。大部分民族民间舞教师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以教学组合为重,以动作为主,抹杀掉了学生的表现力,导致了一个不坏也不好的结果,学生们动作整齐划一,动作挑不出大毛病,但欣赏者只能从几个具有民族显著特征的动作来了解表演者所表现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而不是从你的表现力、根据你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心态来感受出舞蹈的种类。这是一个值得引人深思的问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不应只是舞蹈动作的传承更应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的传承。所以,在中国民族民家舞蹈的教学过程中,尤其在民族民间舞蹈表演班的教学实践中,要尤其注重“情感”教学法的运用,才是真正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 卢家楣.情感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 徐艳.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现存的三大问题[J].歌海,2008(05).
作者简介:彭沛林,女,汉族,湖南娄底。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表演与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