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渊:做艺术虔诚的信徒
2019-09-10孙莲莲
孙莲莲
罗渊,字清源,闻韶轩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物鉴藏家协会常务理事。1993年应邀为国务院港澳办贵宾厅创作《天地之诞图》。199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出版《罗渊诗书画集》《山川风云》《罗渊画松》等个人专集十余种。主编《闻韶轩墨缘》《将军墨缘》等三十余种。
冬日的午后,我们来到罗渊老师的画室,暖阳煦煦,茶香悠绵,眼前的罗渊浑身散发着儒者风范,他的从艺故事,如同茶香一样沁人心脾、耐人寻味,掠过斑驳日影,氤氲在生机盎然的南国冬日里……
年少怀志 军旅绽放
罗渊的家乡在粤北翁源,古有“仙邑”之称,境内群山绵延起伏、林木苍翠、物产丰饶,滃江穿境而过,山川秀美,著名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的“此县谁言是强名,古来十室亦琴鸣”,更是道出了翁源地区高雅的人文传统。钟灵毓秀之地,必定孕育出优秀之才,在历史上,翁源也不负仙邑之名,唐代“岭南五才子”之一邵谒、著名油画家涂志伟、当代国画家刘国玉均出生于此。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罗渊,自然也带着几分灵气。生性沉稳好静的他四岁时就上了小学,喜爱读书,对唐诗宋词情有独钟,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少年时期就能将四百首唐诗宋词背诵得滚瓜烂熟并出口成章。十四岁那年,罗渊从高中毕业,因为年龄太小,在家赋闲一年,第二年赶上了上山下乡的末班车,到农场参加劳动。一年后全国恢复高考,罗渊从农场请假去考试,考上了师范学校,后又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进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学习。
所谓天道酬勤,命运总是眷顾那些积极向上并为之奋斗的人。罗渊在书法和绘画方面训练有素,艺术功底深厚,临摹《芥子园画谱》和李可染、黎雄才两位名家的画可以达到几可乱真的程度。二十岁时,已经在翁源县和韶关市举办过三次个人诗书画展览,在业内小有名气。才情的罗渊很快受到了军队的青睐。罗渊清晰地记得,当时武警总队政治部招美术干部和两名相声演员,一名歌手,凭借着过硬的绘画和诗词功底,罗渊成功进入武警总队政治部,一待就是十五年。
在风华正茂的年纪里,挥斥方遒,无疑是快乐和自由的。进入部队后,热情大方的罗渊淡泊名利、以诗书画会友,将自己完全献给艺术,有段时间,对书画的痴迷程度以“用生命来创作”形容丝毫不过分。“对书画的研究和探索虽然辛苦,但却充满无限乐趣,有时候灵感油然而生,根本停不下来,经常一画就是一天一夜,整个过程很享受。”
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深入研究探讨,罗渊在书画创作上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历经多重提升与突破,全然达到一种新的境界。他举办的两次大展更是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1997年,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两次展览,一次是我的个人展,一次是邀请来自十七个国家两百位书法家写我的诗词,并出版了《书法百家书罗渊格律诗词集》。1998年起,我又邀请全国七大军区的260名将军书写对联,2002年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将军墨缘》,前后历时4年。”两次大展,是业界对罗渊艺术价值的高度肯定和赞赏,也是他为自己交出的靓丽成绩单。
2003年罗渊从部队转业,结束了他十五年的军旅生涯,这对他来说,是结束也是开始,他将带着这段流金岁月所赐予的一切,踏上职业艺术家的征程。
赤子之情 贯注经典
细研罗渊的画不难发现,他的作品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月亮”“太阳”“松树”已经成为他的创作艺术符号,故行内对他有“罗月亮”“罗太阳”的雅称,他创作的松树也被称为“罗氏松”。这背后,无不蕴藏着罗渊的某些情愫和远大格局。
古有嫦娥奔月、诗人颂月,今有罗渊画月。谈起月亮,罗渊有特殊的情感。“家乡的夜晚,月色朦胧,古人寄情于月,歌颂有佳,这些都使我对那苍茫月色产生一种情思,因而,在整个八十年代,我的作品中都有月亮的影子。”
罗渊笔下的月亮不仅有愁,还有一种大气磅礴之感,与自然界融为一体。翻开罗渊的《旭日祥云》画册,《一轮秋月满江雪 十里涛声动地雷》映入眼帘,秋夜,明月高悬,江水浩浩荡荡,顺着悬崖奔腾而下,震彻山谷,悬崖边上,青松成林,郁郁苍苍。在汹涌澎湃的涛声下,月亮愈发显得安静、松树愈发挺拔,天地浑然一体,这无疑是静与动,力量与美的完美融合。
提起“罗太阳”这个雅号,不得不追溯至1992年那段难忘的经历。据罗渊回忆,当时他联合其他四位部队书画家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举办了五人国画联展,开幕式上,国务院港澳办文化司司长前来观展,被罗渊气势恢宏的山水画所吸引,当场邀请他为港澳办贵宾厅创作一幅画。当时正逢香港回归祖国之际,国务院经常接待港澳同胞,因此,这幅画要突出中国文化元素,以两岸三地同胞都能接受的内涵为基调。罗渊欣然答应,历时两个月创作,《天地之诞图》问世。画面奇峰耸立、云海翻卷、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天地刹那间苏醒。自那之后,港澳同胞来国务院经常在《天地之诞图》前合影留念,电视或报纸上经常也看到这幅画。更难得的是,至今,《天地之诞图》依然挂在国务院港澳办贵宾厅。
可以说,《天地之诞图》开创了罗渊的太阳时代,也让他的画走进了社会、机关、公司和个人场所。“中国文化一直都强调正向的东西,要讲究风调雨顺、和谐共生。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民族发展更加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尽显。同时,文化创作也要讲究好意头和正能量,太阳就是最典型的代表。”罗渊笑说。记者不禁暗自敬仰,眼前的罗渊,不仅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拥有家国情怀的艺术家,他的思考宏远深邃,格局之高大,非普通画家所能及。
之后,罗渊又创作了《旭日祥云万里辉》《乾坤日朗图》《一轮红日耀乾坤》等巨幅作品。作家王龙在他的撰文中这样评价《旭日祥云万里辉》:“正气如歌,豪气如歌,激励与呼唤、奋斗与向上、发展与规划井然有序,一股宏大的力量,仿佛破纸而出,弧光一样飞向大地,飞向世界!”
“作为一名艺术家,一定要有自己的艺术语言和题材。”基于这样的思考,2003年,罗渊将绘画的重心转为对松树的研究。罗渊坦言,在七八年的创作研究过程中,总是找不到画松樹的感觉,直到有天,一群朋友在一起讨论绘画,有个朋友拿了一把硬豪毛笔,罗渊拿着其中一支试着画了松树,那种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一年后,罗渊出版了专辑《松树千年》,2011年又创作了第二本松树题材画册。
古人画松赞松,无非是对高尚人格的寄托,而罗氏松,则将松树的文化内涵升至中华民族的高度,将它比喻成中华魂。“1840年后,整个中国饱受战乱动荡,积贫积弱、国力衰微,从列强侵略到军阀混战,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成立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从历史走来的中华民族如同一个穷困潦倒却又意志坚定的汉子,我们看着他一步步解决温饱问题、走向富强和自信。我就在想,哪种植物可以作为载体来呈现中华民族的历史印記与沧桑巨变?最后选择了松树。”仔细观察罗氏松,无论是在朗朗晴日、月明星稀,亦或乌云密布、大雨滂沱、滚滚江流的布景中,那松树亦或郁郁葱葱、巍峨苍劲,亦或顶天立地、昂扬向上,无不展示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韧不屈的精神气质。罗渊表示,松树的创作有无限可能,而他会将其作为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追求一辈子。
从月亮到太阳再到松树,罗渊绘画中所表达的民族情、家国情不但未曾改变,反而变得愈加浓厚和热烈,这种情感随着笔墨不断抒发,殷殷流淌在他所创作的每一幅作品中。
收藏鉴赏 相得益彰
罗渊懂画惜画,对书画收藏亦有浓厚的兴趣。2003年,他跟朋友借了30万元,开始了他的艺术收藏之路。多年来,罗渊一手拿画笔,一手抓杠杆,艺术创作与经营两不误。
谈到艺术收藏,罗渊坦言,当前的收藏市场的格局发生了较大改变,与七八年前的礼品市场相比,如今已回归到以消费市场为主的常态。那么,如何撬动庞大的消费市场,让艺术品走进百姓生活?罗渊认为,这与大众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有关,但往往很多大众对艺术品一知半解,很容易买到行画或假画。为此,他为大众收藏者设计了一套遴选方法。“在决定一件作品是否值得收藏前,先给它评个分,具体标准是:画家的专业背景30分,艺术风格30分,学识和文化修养10分,书法水平10分,作品题材10分,画家美誉度10分。按照这个标准来评,总分是100分,所有分项的实际得分加起来,越高分者就越具有收藏价值。”这套方法对于一些喜爱收藏的大众可谓非常受用。
罗渊认为,收藏一定要找对渠道。其次,收藏遴选方法虽然简单可行,但也要基于一定的鉴赏能力。所以,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专业人士的引导、推荐来选择具有收藏意义的艺术品,也可以通过学习艺术鉴赏知识、参观画展等途径提升自身艺术审美能力以买到物有所值的作品。
艺术收藏之道深奥专业,并非一言一语所能解释得清楚,但不可否认的是,越是具有鉴赏能力和懂行的人,越能买到佳品。这一点,罗渊早已了然于心并践于行。
罗渊犹如一位虔诚的信徒,带着对中华民族发展的美好期待、对艺术的诚挚追求和真我的表达,坚定不移地行走在艺术之道。
名家点评:
品读是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体悟方式,书是读后悟透的,但中国人对于画也要读,是读画而不是看画,因为看只是一种直觉状态,读则是深入透彻,通过画语读出作品的本质。这三十年来,我一直以这种方式来品读我非常关注和敬重的家乡人——-罗渊兄的书法和山水作品!
特别近十年,罗渊以书法入画的艺术风格,厚重华滋的笔墨,浓淡对比强烈的悬崖绝壁上的苍松和远山,在两者之间的那种虚无缥缈语境、空灵和读白,是罗渊山水画作品中固有的个性特征,“月亮”“太阳”“松树”已经成为他的创作艺术符号,故行内对他有“罗月亮”“罗太阳”的雅称,他创作的松树也被称为“罗氏松”,通过这一系列相连艺术符号,我深知这当中蕴藏着罗渊的文人情愫和人生哲理。
这些年,广东一直在为建设文化强省努力着,广东的艺术家们也在努力着,在文化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多么希望能涌现出一批“罗渊式”的综合人才,广东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和谐,文化强省一定会早日实现。
——何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