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化社区营造初探

2019-09-10邱晓娜

大社会 2019年12期
关键词:外籍人士外籍社工

邱晓娜

一、背景

观澜,作为深圳市8个国际化城市建设示范点之一,一个饱蕴诗意的文化重镇,素有“小香港”之称,是深圳历史上仅存的“四大名墟”之一。坐拥客家文化、麒麟文化、红木文化、版画文化等传统文化基地的观澜,正在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小镇,高尔夫文化、休闲旅游文化等现代文化,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的600多名艺术家、高端人才来此就业和创业,大家共同生活在观澜新家园。面对着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需求,以“国际化社区营造和建设”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构建刻不容缓。

2016年,观澜以“共享社区”为主题,特设“观澜·国际城市会客厅”项目,通过购买社工的服务,设计项目开展活动,陆续举办了西班牙、德国、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多国文化沙龙,服务辖区中外居民20000人次,初步打造了一个包容、接纳、多元的互动交流平台。

二、分析预估

观澜街道目前常住人口总数约有28.2万人。其中,外籍常住人口约90人,港澳台同胞常住人口约700人。另有韩国、法国、巴西、南非、德国等国家约300名外籍人口分布在长安标致雪铁龙、银星工业园等高新企业及观澜湖商圈、高尔夫学院、鳌湖艺术村、版画基地等地。社区周边国际化配套场所及设施一应俱全,观澜湖高尔夫球场、观澜湖新城、观澜湖生态体育公园、观澜湖手艺工场、柏朗思观澜湖学校观澜版画基地、红木艺术博物馆、鳌湖艺术村等基础设施星罗棋布。

观澜辖区范围内的外籍人士中,法国籍占20%,英国占16%,韩国和英国各占12%。18-35岁外籍人士占44%,36-60岁则占56%。52%外籍人士为研究生,40%为本科,学历相对较高。从受访的外籍人士在观澜居住时间来看,最多的为“3到12个月”占40%,其次为“大于1年”占24%,最少的为“大于10年”占4%。

从受访的外籍人士在中国遇到的困难或困扰情况来看,最多的为“语言与文化障碍”占68%,其次为“消遣娱乐”和“社交关系”均占24%,最少的为“家庭问题”占0%。从受访的外籍人士期望社工机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来看,更多期望社工机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供中国文化适应、生活资讯或政策便民指引、汉语学习、娱乐休闲、互助支持等方面的服务。

三、项目目标

透过社工服务,帮弱助困,挖掘并搭建中外文化交流平台,推动外籍人士及本地居民自主参与社区服务,初步达到中外文化的共融共生。

1.针对外国友人开展社区适应、文化融合等活动,提升辖区居民对国际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促进中外居民的互动交流;

2.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推广版画、红木等艺术及风俗文化,增进外籍人士对辖区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外籍人士的社区归属感;

3.建立一支中、外志愿者聯合的义工队伍,带动辖区居民自主参与服务、关注并帮助社区特殊人士,提供国际化公益服务。

四、服务设计与具体内容

1.服务设计

2.服务内容

(1) 观澜·国际文化会客厅

从中外文化的适应与融合入手,让辖区内的居民和外籍人士彼此了解双方不同的特色文化。

① 放眼·国际

透过有趣的中外文化分享沙龙,开放施展平台,从地理、习俗、历史、语言、节日、饮食等方面进行分享、展示不同的文化,促进中外居民通过交流与接触,从而认识与熟悉。如,让外籍友人了解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同时,透过西方节日主题让辖区本地居民了解并认识西班牙、法国、奥地利、德国、俄罗斯等多国文化。

②印象·观澜

透过走访参观观澜当地文史馆、红木家具制作工序/工具、万紫千红沙发、江山多娇、盛世中华等馆内红木作品,鳌湖美术馆、【我家是你家】艺术+食堂、村落建筑、碉楼剧场等村落营造点,并在版画导师的指导下,参访者亲手制作版画,通过此途径,外籍青年了解古朴丰厚的观澜本土文化,同时通过摄影,后期制成《映像·观澜》集,回顾历史的沧桑变迁,沐浴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拥抱今日观澜的崭新面貌。

③打开世界之窗—青少年中外文化体验营

透过学习不同国家文化、语言,在此基础上形成朋辈互助,让参与的青少年在人际互动中拓宽视野,并学习如何更好地与外籍友人相处。

(2)观澜·国际友好会客厅

①“国际一家亲”中外家庭教育互助计划

组建家庭互助组织,搭建尊重、包容、互助、共享的交流平台,在亲子教育、感恩教育、环保理念等领域促进中外家庭沟通交流。

② 国际语言吧

为避免日常生活中国际友人与本地居民因语言不通而产生沟通障碍,招募在语言方面有特长的志愿者,根据实际需要,趣味学习客家话、粤语以及英语、日语、韩语等常用语言。

③ 地球村Party

围绕“一带一路”“地球环保节能”等主题开展系列地球村主题服务。另外,通过展示不同国家的民族服饰、特色舞蹈、科学技术、工艺作品等,如中国太极、印度舞,促进观澜中外文化在社区共融共生。

(3)观澜·国际温暖会客厅

①家的味道——中外美食之旅

通过特色的美食活动促进中外居民互动,从中了解不同国家美食的取材、制作以及饮食习惯,透过美食互助制作与分享,完成一道道美味佳肴,让中外人士如家人一般。

②“不一样的外国朋友”融入支持计划

借日常购物、庆祝传统节日等契机,邀请外籍邻里到辖区居民家中寄宿、做客,在实际场景中,教授外国人中文、传统节日风俗、民俗等,促进彼此交流沟通,外籍志愿者来到居民家中,受到居民的热情接待,充分感受到中国居民的好客传统,渐渐放下拘谨,和家庭成员们打成一片,相处融洽。

③“We are family ”——国际志愿服务

组建“国际友人志愿服务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结合社区现有资源与志愿服务的实际情况,组织壮大社区国际友人志愿者队伍,促进外籍志愿者在维护辖区稳定、促进社区管理、营造社区国际化氛围、提供国际资源、加强互助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国际友人志愿者队伍可开展的服务包括:提供语言学习平台、做社区文化的导赏员和推介员、吸引外国朋友来观澜参观交流等。

五、国际化社区营造初探

社区营造源于英国,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睦邻组织运动,即主张通过社会精英的志愿服务,促使社区居民实现互助和合作,以达到社区问题的解决和社区自我的发展。而真正意义上的社区营造是源于日本学者描绘日本战后都市自治体的理想蓝图,其理念可分为五个内涵:居民全体参与、地方文化的再检讨、人与自然共生、相互扶助的情谊以及社区资源的价值创新与宣扬。

1.打造社区“命运共同体”

针对社区中外居民相处中出现的无沟通甚至排斥问题,社工通过不同的参与主体,如街道、工作站、居委会、物业、学校、企业以及商铺共同参与到社区决策和社区治理中,培养社区共同体意识,同时增强中外居民对彼此文化的认识,推动中外文化共融。

2.跨界合作,多方联动

社工注重跨领域、跨专业的调动资源,促进参与主体协同合作,从而促使服务更加多元化。在陶艺、服装、展览、摄影、烙绘、红酒、橄榄球、足球、高尔夫、儿童等领域的活动中,创新服务形式与内容,将社工元素与文创、艺术、运动等进行碰撞,让参与者获得多元化的服务体验与知识。社工与观澜辖区内的多家单位密切合作,开展活动。如,观澜湖生态体育园、MH·mall、观澜湖艺工场、手艺工场、观澜胡桃里、UC(URBAN CROXX)、观澜C93 Barber shop、AIESEC(深大)、橙天嘉禾影院、橙家书屋、赛伯乐观澜湖创空间、美联红木博物馆、鳌湖艺术村/鳌湖美术馆、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香港观澜同乡会总会、绿森林(深圳)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3.发展志愿者团队,以资源服务社群

针对性地挖掘并培养一批不少于50人的社区志愿者团队,为社区发展提供资源服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常态化的义工服务与管理,凝聚本土及外籍志愿者,通过他们带动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其中,在社区服务与管理中发挥自身优势,凝聚正能量。发展一支具备英语、策划、主持等多项特长的志愿者队伍,资源受益区域辐射龙华、龙岗、福田、罗湖等多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会组织,从而为有需要的居民、组织提供服务。

(本文获2019年《大社会》杂志征文比赛二等奖,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华区壹家亲社工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外籍人士外籍社工
A Social Crisis
上万外籍儿童没在日本就学
义乌:举行外籍人士旁听人员座谈会
巴拿马将取消伪造资料者的居留和工作权
在渝外籍人士城市融入现状及对策研究
透视“社工热”背后的“社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