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程特点,凸显美育本色
2019-09-10肖德华
肖德华
美术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陶冶学生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师要顺应时代要求,把握好课程定位,展现课程特色,发挥好课程的“美育”功能。
定位课程,突出审美性
近年来,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同。然而,美术并非升学科目,在学校中遭受冷遇的现状却没能得到多大改变。尽管如此,美术教师不能放松自己的本职工作,要分析本学科的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美术学科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师应该看清这样的现实:根据教育的现状,教育对象中的大多数人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将来也不一定将美术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所以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可能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审美素质放在美術教育的首位。
生活美术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各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科目都有着其自身的美的因素。美存在于各个角落,需要被发现。学生只有提高了审美能力.才能去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中小学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应成为美术教学的重心。
研究技法,练好内功
素描教学:注重基础、找准方法,打好素描基本功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要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好素描,教师自身首先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其次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技法
和理论和皆地统一起来。素描教学是基础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不管素描的目标对象如何,其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只是对素描造型诸要素各有不同的侧重而已。在基础素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作品应以客观物象为依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对物象的认识和感受,艺术地表现一定环境与光影的具体物象。学生的主观感受应依据客观物象。所谓“艺术地表现”,是指根据儒要进行概括、取舍加强、减弱等艺术处理。
素描教学要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学生满足必须具备的各项基本要求,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法的同时,要能够以客观物象为依据,表现物象的真实,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当学生正式进入作画阶段后,教师应抓好三个重要环节:一是构图落镉,二是加工修改,三是调整统一。第一个环节即构图落幅,要求构图轮廓要准确。这是解决造型似是而非问题的主要办法。构图不准确是学生最为普遍存在的毛病。做好这一步,可以培养学生在造型上严格的作风和求实的态度,同时加强其对透视原理的准确运用。在第二个加工修改的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纠正构图不准确、比例不得当、明暗调子不分明等问题。具体细致的加工修改,让学生获得物象结构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善于敏锐准确地表现物象特征的能力。在第三个调整统一的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整体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整体效果的方法。这一步直接影响作品质量。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物象进行加工和修改,调整好明暗的“三大面”和“五调子",使学生的素描作品达到构图准确,明暗调子分明,具有立体感的效果,进而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观察分析和整体把握能力。
素描基础训练应以长期的写生训练为主。教师要经常布置素描作业让学生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领会素描方法,通过反复校正和探索,提高素描技能。教师让学生认识到素描长期训练的重要性、同时对作业进行严格把关,对作业中表现出的各种不良倾向要及时加以纠正。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短期作业为辅助,让写生与构图相结合,记忆、想象和速写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观察力和造型能力。
中国画教学:拓展认识、陶治情操,传承文化精髓
“国画”是中小学生不可缺少的美术教学内容。学习国画可以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中国画借助“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等作画材料进行创作。国画的创作不同于素描。素描追求的是逼真性,而国画讲究写意。写意与工笔是国画的两大基本技法。在初学国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写意”入门。所谓“写”,就是用毛笔以规范的技法,写出具有书法品格的线条,并组成“意象性”的结构形态。“写意”重在“立意”。学生在作画前,在心中对作品的形态要有一个大致的构思。而这个构思过程就包含了想象,能够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训练技法的同时,教师要遵循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美术,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组织学生参观书画展,让学生到更广阔的空间中去感知美,体验美逐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情趣,最终实现由欣赏美到创作美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