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角班级墙面创设的经验分享
2019-09-10周静谭鸿羽
周静 谭鸿羽
环境是影响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个幼儿的身心发展不仅是赖于系统的教学,更是受到环境的熏陶。在幼儿园中,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只有在积极、主动、内涵丰富的活动基础上,才能获得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幼儿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环境的作用,环境作为幼儿教育中的“隐形课程”,是一位“不说话”的老师,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足见,环境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环境创设的教育价值,创设以儿童视角出发的主题环境”是当前我园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儿童视角前的墙面环境创设现状分析
教师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引导者,幼儿园环境创设应是从幼儿兴趣出发,根据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和需求进行规划,教师在为幼儿提供环境时,应考虑是否满足幼儿多方面的发展需求,是否使幼儿与环境之间发生相互性作用?教师所提供墙面环境是否是动静相结合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很少关注墙面环境对幼儿发展原有的教育意义。
(一)教师为主,幼儿参与性不高
环境创设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与幼儿合作、幼儿与家长合作的教育过程。每一位幼儿都应该是墙面创设的参与者,但是在很多时候,教师却成为主导者,通常会以自我为中心,在整个过程中单方面的规划、准备、操作到最终完成,忽视幼儿的主导性,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建议和感受,甚至不相信幼儿的能力,墙面出现的都是教师精加工出来的作品,装饰过后的墙面变成了“禁区”,幼儿不敢轻易去和墙面互动,从而导致幼儿的兴趣不高,参与度低。
(二)内容过于成人化,缺乏互动性
环境创设是为了开发幼儿思维,增强幼儿审美以及合理的布局能力。主题墙面应从幼儿关注的问题而来,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共鸣,引发幼儿关注,但是大多数的教师往往忽略了环境创设教育的真正意义,通常以自己的审美和喜好为出发点,为幼儿提供的主题内容过于成人化。在墙面的布置过程中过分追求了画面的精致与美观,將幼儿的作品进行后期加工,使墙面环境失去了应有的儿童“原生态”而沦为名副其实的“墙面”。在墙面的呈现方式上,教师通常是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墙面几乎没有给幼儿提供操作的空间,教师也很少引导幼儿与墙面互动,整个过程中幼儿被置身事外,教师忽视了幼儿在环境在成长的重要性。
二、以儿童视角环境创设进行的初步尝试
通过对墙面环境创设的现状分析,我园以儿童视角出发对墙面环境进行了初步的尝试。那什么是儿童视角呢?儿童视角就是指幼儿是学习的主人,要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儿童视角的环境创设应该由幼儿做决定和做选择,支持和尊重儿童的一切想法。在幼儿本位的视角下,主张环境的创设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环境主题应是来源于幼儿熟悉的生活
幼儿熟悉的生活可以用来教育,教育也通过幼儿日常生活得以实现真正的价值,教育家陶行知也主张“生活即教育”。例如:在“五一”小长假之后,孩子们来到幼儿园,互相说着自己去哪些地方游玩?都玩了什么?由于是春天,正是放风筝的时节,所以很多孩子们都谈论关于放风箏的话题,此时教师适时的启发幼儿讨论,“昨天我在广场看到了好多风筝呀”、“我也想自己放风筝”、“我早就放过风箏啦”……因此,我们以幼儿对风筝的兴趣为出发点,将“风箏”作为本次主题活动的线索,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围绕“风筝”创设《我和风筝的约会》主题墙。
又如创设主题环境《我的蜗牛朋友》主题活动中,有一次午后散步,孩子们看见了蜗牛很激动地说:“老师,快看!有好多蜗牛啊!”孩子们对蜗牛产生浓厚的兴趣,一个个挨着脑袋问我:“蜗牛吃什么呢?”于是我们在自然角为幼儿准备了蜗牛,让孩子们近距离地观察、记录,他们每天都抢着喂蜗牛,经常有孩子告诉老师“他的蜗牛喜欢吃什么”、“他的蜗牛不喜欢吃什么”,孩子们对蜗牛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二)环境设计应以幼儿为主体,自主参与主动探索
基于儿童视角的环境创设要尊重儿童的个人意愿和兴趣,所以教师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幼儿为中心,充分采納和吸收幼儿提供的建议,并请幼儿积极参与环境创设的主题制定和创设活动中,使幼儿真正地成为参与者,把墙面环境创设的主动权交给幼儿,教师从原来的主导者、操作者变成了幼儿的观察者、引导者和支持者,充分调动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
如在《奇妙之叶》和《我的蜗牛朋友》主题活动中,我们让孩子们与爸爸妈妈回归大自然,一同去寻找秋天的常见树叶和身边常见的蜗牛,在寻找中感受、观察和体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自主摄影,用相机拍下自己见到的树叶和蜗牛,然后让他们把收集的成果带到教室中,一起布置教室。其中收集的树叶我们开展了美术活动——树叶喷画,将幼儿的喷画作品展示在墙面上;收集的蜗牛我们把它放在自然角,幼儿进入自然角近距离地去观察和发现,并设置了两个版块的内容“蜗牛吃什么”和“蜗牛喂养记”。
幼儿应是环境的主人,教师要引导幼儿共同参与自然角的创设与管理,尽量做到“让幼儿自己做事情”。又如在《我的蜗牛朋友》主题中,孩子们围在一起对蜗牛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提出各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这些问题十分有价值,于是老师让每个幼儿带一只蜗牛在我们的自然角进行喂养,每天和孩子们一起定时去观察蜗牛的变化,记录蜗牛喜欢吃的食物,以孩子们画画的形式记录。
现在环境创设留痕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留痕,如照片形式;二是以幼儿为主体的留痕,如调查表、记录单等形式。基于儿童视角出发,我们应该对以幼儿为主体的留痕进行重视。如主题活动《奇妙之叶》中幼儿通过“叶子调查表”去收集自己身边常见的树叶,将收集的叶子进行简单的描述,并再由家长或者老师帮助他们进行文字注释,这类留痕则是以幼儿为主体的留痕。
又如在主题《我的蜗牛朋友》中,幼儿通过亲自观察,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便激烈地讨论起来,如:“蜗牛爬过的地方为什么会有粘液?”“蜗牛会游泳吗?”“蜗牛喜欢吃什么呢?”等等,此时教师在旁边及时记录下幼儿的语言,并张贴在照片边上,这种基于幼儿的想法、兴趣点的解读才是最有价值的,这些方式可以很容易把环境创设中儿童的视角表现出来。
(三)环境布置应适时跟进,丰富幼儿经验
主题环境的创设不是在主题一开始时就全部版块设置完成的,而是应该在主题探究过程中时常跟进,学习过程中逐步丰富的。在整个版块过程中都是以儿童视角去发现和探索,在两个版块相互交接时,可以保留上一个主题的相关内容,随着新主题的发展逐步取代前一个主题留下的痕迹。例如:在《我和风箏的约会》主题中,老师首先让孩子们观察风箏的组成部分,再让孩子们去寻找制作风箏的材料,然后进行亲子制作风箏,最后体验自制风箏放飞的感觉,每个环节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墙面环境是静态的,墙面环境对幼儿的教育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氛围,所以墙面的环境要及时更换,不能一成不变、一劳永逸。
三、儿童视角后环境创设带来的转变
墙面环境作为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对于幼儿的影响虽然是隐性的,却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前期进行儿童视角环境创设的尝试后,在很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具体表现在:教师对儿童视角有了全新的认识;教师在主题环境创设时应基于幼儿的发展需求,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开展相应的主题教学与环境布置;教师在环境创设中应大胆留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