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阅读素养,还课堂以“静”

2019-09-10吴其亮

语文天地·小学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营造安静语文课堂

吴其亮

新课标强调,要坚守语文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人文性的统一,要坚守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关注学生对语文语言的整体把握与运用,发展学生的感悟、理解、欣赏、评价能力。激活课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活泼”起来,而与之相反的“静”课堂,更有助于学生理性思考,深度学习。“静”是一种课堂文化,在“静”状态下,消解学生内心的浮躁,促进学生真切、自然地感悟与表达。当下,小学语文课堂也需要“静”下来,让学生学会安静,营造课堂静场,聆听生命的拔节声,在“静”中思,在“静”中悟,在“静”中透。一改“热烈、喧闹”之貌,回归“静”课堂,从“静”中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走出课堂喧闹,营造“静”场课堂

教师将课堂看作“场”,将“静”看作一种文化氛围,打造“静”场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安静地读书、安静地品味,安静的思考与学习。过去的语文课堂,为了激活学生的自主性,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渲染课堂,让课堂热烈而动感。过于喧闹的课堂,增添学生的浮躁情绪,不利于对语文展开深入思考与感悟。因此,从“静”场课堂建设上,就是要运用“减法”删减掉不必要的课堂渲染,还学生以“静”,让课堂安静下来。多媒体是教学的一种创新手法,将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整合起来,应用于课堂,促进学生视听触感的交融,激活课堂氛围。但这些多媒体,势必会因承载的资源太多,而消解了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呼吁“静”场课堂,就是要减少过度花哨的形式化教学手段,回归学生的认知实际,净化课堂。

薛法根老师在《九色鹿》课程教学设计上,提出“三不教”原则。学生已会的不教;学生能够学会的不教;教了也学不会的不教。原定两个课时的预案,却用一节课完成。整节课体现三个环节,“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对于书中的人物,只选两个主要人物进行评价,文中9个画面,只选第8自然段进行讲解。整个课时没有过多的累赘,没有增添花枝俏叶,显得很“干净”,又极其富足,让学生从中获得深刻感触。可见,课堂组织与营造,并非气氛热烈涌动才是真,而是在教学设计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事实上,精彩的课堂,绝非教师独角戏的表演,而是还课堂于学生。师生互动,教师是帮扶,是引导,学生是展示主体,更是学习者。对于《九色鹿》一文,大胆取舍教学内容,仅对重点人物进行教学设计,其目的在于引领学生自主读写,让学生体会文本人物、语言、词句的意义,从阅读中读出情感、读出节奏、读出意蕴、读出智慧。

二、涵养“静”气,聆听学生的内心期许

朱熹提出:“心不定,故见理不得。”在读书过程中,要先学会“静”心。“静”心,可以解释为“静”气,教师要让学生涵养“静”气,催生智慧课堂的营造。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要先“静”下来,用“静”心来感染学生,促进师生都安静。阅读课文,要静静地读,才能深深地悟。在学习《树》一课时,在课前,围绕本文所描写的各种树的形象,教师通过对生活周边“松柏”“木棉”等进行拍照,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辅以钢琴曲,在轻柔的音乐里,让学生“静”心去欣赏,创设安静的学习空间,并展开本文,师生一

起去阅读,让学生在“静”场课堂上感悟文字的魅力。“静”气的营造,教师还要学会等待。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内心的期许与外在的表现还存在差距。教师如果一味地催促学生,学生的内心反而会因“急躁”而滋生抵触情绪。

通常,在教学环节转换中,教师可以通过在黑板上写字,让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静静地看,静静地去默读文章,让学生将文本读完。“等待”是一种心境,可以贯穿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在一次听课中,教师布置朗读课文任务,有学生迫不及待地将手举起,主动要求去读。但在阅读中,读的一点也不流利。教师不仅没有急躁,反而耐心地听他朗读。即便是在断断续续地读字中,教师依然保持微笑,“别急,慢慢地读。”对于每一个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需要自主去认知、自主去发现。教师要给予学生“等待”的观照,甚至有意识地制造课堂“冷场”,来静下来,让学生气定神闲地进入学习状态。

三、构筑“静”学,探究语文的本真意蕴

“静”是为了品悟,“静”是为了获得透彻。在语文阅读中,倡导“静”学,就是要给予学生领会文本真意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当提问时,很多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但在回答问题时,却总是与主题背离。学生的热烈与激动,体现在问题的抢答环节,而非關注问题的理解与探究。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也有学生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对方的言语丝毫未去认真倾听。我们倡导积极、民主、高效的语文课堂,而这个课堂,似乎缺少了安静。没有安静,无法聆听对方的发言,没有安静,无法分享学习成果。语文学科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而“听”是首位,聆听需要安静的场景,只有打造“静”学课堂,才能让学生聆听他人的意见,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在一些语文公开课,“静读”往往被忽视。课堂“静读”,要么取消,要么短短地几分钟,就被教师打断,开启纷扰般的朗读与讨论。“读书切忌在慌张,涵泳功夫兴味长”。打造琅琅的读书课堂固然重要,但静读也必不可少。在小学阶段,静读文本,有助于学生静默思考,有助于静默感悟文本内涵,获得深刻阅读体会。

在《天游峰的扫路人》阅读中,读前提出一个问题:在天游峰上作者遇到一个怎样的人?在接下来的静读中,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圈画,一边理解,对不懂的地方暂时保留,为后续课堂探究做准备。这样以来,有静读,有体会;有不解,有讨论。通过读来挖掘文本的意义,走进人物的内心,增强对文本的深切感悟,让学生获得心灵洗礼。“静”学,要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对于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深思熟虑后再发言。知识的内化需要过程,对于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静思,养成思考、体悟的习惯。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课堂保持一定的宁静,增进学生阅读思维、独特感悟的形成。

总之,“静”学课堂的营造,有助于促进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互通。教师作为课堂导向者,在于搭建“静”学氛围,增进学生品悟体会,抓住文本阅读后鲜活的思想与情感,我们在静读中,提炼字里行间的那份感触。学习语文,需要动手、动脑、动口、动耳,在“静”学课堂,少些热闹,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强调:“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静”是阅读素养的重要内容,“静”是积极的,有意义的阅读行为。在“静”学课堂上,教师要以尊重的心态,听取每个学生的声音,帮助学生从倾听中相互理解。阅读课堂,要创造“静”场,让学生静思则明、静读则悟,静品则透。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实验小学(225600)

猜你喜欢

营造安静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楼上请安静
楼上请安静
美丽可持续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安静
洗水soft fabric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