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物理作图解题方法例谈

2019-09-10王元华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作图探究性教师应

王元华

摘 要:初中物理属于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结合学情时不仅应教授学生知识点,而且应培养学生的作图解题思维模式,使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应改善传统的物理解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提升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作图优势。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基于初中物理课程阐述了作图解题策略,希望能给物理教師借鉴意义。

一、作图解题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课程中,传统的物理课程具有一定的枯燥性,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物理教师结合学生的物理基础,制定对应的探究性作图解题策略,将人文关怀充分融入其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从而确保物理作图解题教学的有效性。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作图解题思维。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需要基于一些载体,教师可以从初中物理课程中的作图方法作为切入点,使抽象的问题具象化,借助作图方法还能降低学习难度,提升教学实效。使学生在物理作图知识探究中,关注物理现象,同时透过现象研究内在规律,提升初中生的物理解题效率。

二、初中物理作图解题解题方法探究

(一)以光学为例,培养学生作图解题思维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逻辑思维的发展未达到完善性,在问题探讨上以“生活经验”为主,教师应引导鼓励学生根据题目来分析推导知识点。在物理探究性实验‘光的反射定律’中,学生借助实验室仪器通过激光来照射平面镜,能直接获取入射角、反射角大小,总结出反射定律。这些步骤操作简单,但未体现作图过程,难以培养学生的作图意识,教师应抓住任何培养学生作图解题思维的机会。教师提供给学生的道具包括:一张纸,一只激光笔,一个平面镜。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作图,在纸上画出三线两角、入射角与反射角大小,利用作图探究反射定律。学生今后发现物理光学问题时可以通过光路图轻松解决,这个作图学习培养能力非常重要。教师精设的作图课程使学生在刚接触光学时就掌握了作图的方法,也意识到了光路图的重性,为后续的作图解题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图解题方法

物理与学生的生活具有密切联系,当学生掌握了光学的基本定律后,教师应关注平面镜成像原理与池水变浅问题。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启发,有利于学生培养作图解题思维能力。初中物理课程中,传统的物理作图解析课程具有一定的枯燥性,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物理教师结合学生的物理基础,制定对应的探究性策略,将人文关怀充分融入其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从而确保物理作图解题教学的有效性。平面镜成像原理的讲解应重视启发学生,人看到像的原因:烛焰发出的光经过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的眼睛。引导学生任选三条入射光线,同时画出这三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引导学生以小组探究的形式来探讨。在任务驱动过程中,让学生根据已知问题完成“猜想与假设”活动。这三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旧知识来发现新知识,掌握了平面镜成像原理,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初体会到利用光路图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对于池水变浅的问题具有迁移特征,可以借助光的折射定律作图。当人看到池底某点后,即光经过水面折射进入眼睛。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来画出折射光线,通过思考折射光线来找到物体的像,从而发现像比实物浅。

(三)方法迁移,在力学中强化作图解题思维能力

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前者概念的掌握有利于为后一个概念的建立良好的“铺垫”。前者解题技能的掌握也有利于为该技能有效发挥于新情景中的应用中。光学里强调“光路图”,教师应教会学生借助作图的方式来解决光学所有的问题,使学生具备化繁为简的思维能力。

譬如在已知力求运动中,在一辆足够长的光滑平板车有质量为m:和m:的小球,根据车来作匀速直线运动,当车突然停止后不考虑空气阻力,来思考两个小球是否会相碰。当学生解题思路受到阻碍时,常常过于关注哪个球质量大等无关因素,难以严密分析两小球是否相碰,影响解题。当学生意识到力学里要勤画受力分析图,用图来思考小球的运动,就要对小球做出受力分析。当学生发现小球只受重力和支持力这对平衡力,可以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答案为两小球不会相撞。学生借助受力分析图能够有效将这个疑难问题迎刃而解。

(四)合理规划初中物理作图解题教学策略

为了将探究性实验课程与物理知识点良好融合,教师应在实验课程前提前布置预习作业,使学生结合物理知识点来开展分析作图模式。教师在作图知识点分布时,坚持严谨的教学理念,包括:将多个实验内容贯穿其中;确保物理习题内容与物理教学知识点的紧密性;科学规划初中物理习题结构,提升物理实验教学效率。譬如在“受力分析”课程中,教师通过黑板演示来鼓励学生分析受力图,或者在班级中展示实验现象,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值得注意的是,任何物理探究教学模式都围绕物理原理开展。又如在物理教学期间,为了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运用PPT课件可以为学生展示生动的物理实验操作图,使学生依据实验图探究活动。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严谨的学习思路,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在思维中构建完善的物理实验知识体系。

又如在“浮力”课程中,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阐述物体的受力情况”,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水中漂浮的物体”。当教师示范好实验内容后,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操作活动,同时探索思考浮力问题,确保学生借助作图来培养物理思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教育环境中,初中教师应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创设创新型物理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大量物理习题中总结解题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物理实验素养。

参考文献:

[1]赵小建. 画图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J]. 中学物理,2015,33(6):33-34.

[2]张兴全. 画图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J]. 中学物理,2015,33(12):18-19.

[3]佚名. 研学并进 砥砺前行——乡镇初中物理分组探究式实验教学对策分析[J]. 物理通报,2019,38(1):46-48.

猜你喜欢

作图探究性教师应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不一样的角平分线作图
来自2019年天津市中考作图题的挑战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作图题答题技巧
尺规作图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