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张三追累了李四了”歧义现象

2019-09-10蒋方卿

锦绣·上旬刊 2019年12期

蒋方卿

摘 要:目前诸位学者对于“张三追累了李四了”的歧义分析主要集中在认知语义研究和语用研究两个方面。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张三追累了李四了”的构成成分出发,利用配价语法理论和语义指向分析法,对动词、补语、动结式以及宾语进行研究,分析歧义产生的原因,探索消除歧义的方法。

关键词:歧义分析;配价语法;语义指向分析法

引言

诸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张三追累了李四了”进行深入研究,如沈家煊的《动结式“追累”的语法和语义》从认知语义学中概念结构角度来解释歧义产生原因,熊学亮、魏薇的《“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补语的语义特征和消除歧义的方法,王培、于善志的《轻动词视角下“张三追累了李四”句法生成探究》借鉴了轻动词理论,对“张三追累了李四”的三种不同解读进行句法推导,认为三种解读所代表的不同深层结构都能通过移位合并生成此表层结构,都具有句法上的合理性。“张三追累了李四了”按照组合排列,可以有四种意思:a.张三追李四,李四累了。b.张三追李四,张三累了。c.李四追张三,李四累了。d.李四追张三,张三累了。但是实际上,只有a、b、c是大家都认可的,d是大家都不认可的。人们对这句话的认可情况之所以会是这样子,可以用象似性原则中的距离准则来解释,上述四种意思用线条指示的办法显示如下:

a.张三追累了李四了。(张三追,李四累了。)

b.张三追累了李四了。(张三追,张三累了。)

c.张三追累了李四了。(李四追,李四累了。)

d.张三追累了李四了。(李四追,张三累了。)

按a义,虽是两个独立的两个不同主体的两个事件,但是“张三”和“追”,“李四”和“累”都靠近,所以成立。按b义,“张三”和“追”靠近,虽然“张三”和“累”似乎不靠近,但是属于同一主体的两个事件,所以成立。按c义,“李四”和“累”靠近,虽然“李四”和“追”不靠近,但是属于同一主体的两个事件,所以成立。按d义,是独立的两个不同主体的两个事件,但是“张三累”这一事件被“李四追”这一事件所阻隔,所以不成立。

一、歧义产生的原因

对于“张三追累了李四了”的分析,首先需要分析“谁追谁”和“谁累”的问题。在“谁追谁”的问题上,可理解为张三追李四。在“谁累”的问题上,有不同理解,可理解为“李四累”,也可以理解为“张三累”。

笔者认为造成歧义的原因,有动词、补语、动结式以及宾语的多重影响。

(一)动词“追”的语义指向

在“张三追累了李四了”中,动词“追”是一个单音节二价动词,可以支配两个行动元。根据BCC语料库,能和“累”搭配的单音节二价动词有“咬、摇、抱、看、打、抬、喊、说、骂、想、抓、捉、叫、追、闹、等、画、弄、读、逛、玩、学、谈、听、写”共25个,但是受到语义的限制,有7个无法进入该结构之中,这7个词分别是“读、逛、玩、学、谈、听、写”,能进入“张三v累了李四了”这个结构之中的词有“咬、摇、抱、看、打、抬、喊、说、骂、想、抓、捉、叫、追、闹、等、画、弄”一共18个,可以进入这个结构之中并且构成歧义的,有“摇、说、抓、捉、闹、画”。

首先可以发现,能进入这个结构的动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具有一定的互动性,而且这一种互动性必须是两个人之间发生的,“读、逛、玩、谈、听、写”不符合这一点,这些词一般是人和动物或者其他事物之间发生的。2、动词本身即可连接两个名词,不需要借助其他词语做句子成分,如的“张三追李四”。而“学”则必须要借助于介词才能引出宾语,例如“张三向李四学习”,故其也无法进入“张三v累了李四了”的结构中。3、口语色彩浓厚。“谈”不能进入大这个结构之中,除了因其不用于人与人之间,还因其书面语色彩更重。其次可以发现,能进入“张三v累了李四了”这个结构当中,并且构成歧义的词“摇、说、抓、捉、闹、画”,具有以下特点:1.在句法上来看:①后面可以带宾语,是及物動词 ②可以与“着”或者“正……着”搭配。2.从语义上来看:①属于动态动词,而且是动作行为动词 ②具有[-完成 +持续 –状态]的时间特征,动词在时间持续上具有很大的伸缩性,既可以相当长一段时间完成,又可以短时间内完成 ③是有界动词,动作有起点有终点,可以持续一段时间 ④具有述人特征,可控可自主。

(二)补语“累”的语义指向

补语“累”是一个单音节一价形容词,在语义上只要求有一种性质的名词性词语与它相关联。根据BCC语料库,能和“追”搭配的单音节一价形容词有“累、紧、急、平、散”共5个,但是受到语义的限制可以进入“张三追a了李四了”这个结构之中的词只有“累、紧、急”三个,剩下的两个“平、散”均无法进入该结构当中,能够进入这个结构之中并且造成歧义的有“累、急”。根据内省语料,“烦”也是可以造成歧义的。

首先可以发现,能进入“张三追a了李四了”结构的形容词必须是对“追”的过程的描述,凡是对“追”的结果进行描述的形容词,例如“平、散”无法进入该结构之中。其次可以发现,能进入该结构之中并且造成歧义的形容词“累、烦、急”具有以下特征:1、从句法上来看:①可以直接充当谓语和补语 ②否定形式既可以用“没”也可以用“不”③可以构成“v不v”的结构 ④可以与程度副词“很”“有点”搭配,但是不能和全量程度副词“完全”等进行搭配,即“底端封闭型形容词”2、从语义上来看:①都可以用来表示一种消极感受,含有“厌倦”或者“过度”的语义特点 ②“累、烦、急”所表示的性状是主体受到动作行为“追”的影响之后产生的,这些性状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不表示初始的性状,也不表示永恒的性状,因此还含有“动而后现”“非初”“非恒定”的语义特征 ③双向性变化形容词,表现出来的变化具有可逆性,比如“累不累”“烦不烦”“急不急”。

(三)动结式“追累”的语义指向

动词“追”和结果补语“累”形成了动结式,主要表示动词“追”所造成的了“累”这种结果。补语是动词的补充说明成分,同时在句法和语义上同句中的相关成分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现象,这正是呂叔湘先生指出的“动结结构的多义性”。对于动结式中补语的语义歧指问题,马真、陆俭明曾说“形容词补语可以指向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受事,也可以指向主事”,姜红先生也指出“同一个动结式,其补语的语义既可以指向施事,也可以指向受事”,所以“追”所造成的结果“累”既可以是“张三”出现的,也可以是“李四”出现的。

笔者认为在“张三追累了李四了”当中,歧义不单单是由补语指向不明造成的,还有动词的语义指向不明。对歧义句“张三追累了李四了”分析时,涉及到“谁追”和“谁累”两个问题,其中“谁追”的问题关系到动词的语义指向,“谁累”的问题涉及到补语的语义指向,也可以理解为动结式由两个表述构成,例如:

a.大鱼大肉吃胖了张三了。P1:张三吃大鱼大肉。P2:张三吃胖了。

b.他们刨乱了院子了。  P1:他们刨院子。 P2:院子乱了。

两个表述也代表了两个事件:谓语动词表述的事件E1,补语表述的事件E2。

以“张三追累了李四了”为例,这句话有三种歧义,即这个事件当中包含三个子事件,每一个子事件又由E1和E2构成,如下所示:

子事件一 E1:张三追 E2:张三累

子事件二 E1:张三追 E2:李四累

子事件三 E1:李四追 E2:李四累

一般情况下,先有E1,后有E2。例如在“他喊哑了嗓子了”当中,先有事件E1:他喊,再有事件E2:嗓子哑了。所以E1是E2产生的原因,E2是E1造成的结果,即前后具有因果关系,如“张三打疼了李四了”具有一种因果关系,“疼”只能用于说明“李四”,而“张三追累了李四了”则具有三种因果关系,具有歧义。

事件E2所表示的结果会出现两种情况:顺向结果和逆向结果,例如:a.巧克力茶烫疼了嘴唇了。(契诃夫《决斗》) b.寒风吹乱了头发了。(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a句和b句体现了顺向结果,“巧克力茶——烫——嘴唇疼”“寒风——吹——头发乱”,句子内部的逻辑语义关系是单一的,结果的承受者也是单一的,不会产生歧义,但是“张三追累了李四了”既有顺向结果又有逆向结果,顺向结果:张三——追李四——张三累了;张三——追李四——李四累了。逆向结果是:李四——追张三——李四累了。

既能产生顺向结果又能产生逆向结果的原因最终还要归结到动词和补语上:

①动词v具有双效性,例如“张三追累了李四了”当中的“追”可以导致“张三累”也可以导致“李四累”。②补语形容词a具有选择性,例如“张三追累了李四了”,“累”可以选择n1“张三”,也可以选择n2“李四”,也可以选择动词v“追”。所以,当动结式可以造成多重因果关系的时候,歧义产生。

(四)主语“张三”和宾语“李四”的语义特征

与“张三追累了李四了”相比较而言,“张三追累了公交车了”却没有歧义,同样是“动——补——宾”结构,第一句话中动词“追”实际上管不住宾语,补语可以支配宾语,但是在第二句话中动词“追”是可以管住宾语的,补语无法支配宾语。究其原因,第一句话中,施事张三和受事李四都具有[+生命]的语义特征,而补语“累”正好要求其主体具备这样一种属性,所以主语和宾语的指向同时存在。但是在第二句话中,只有施事张三具有[+生命]的语义特征,公交车不具有这样的一种属性,所以不存在歧义。

从“张三追累了李四了”中可以提炼出“n1+v+a+了+n2+了”这个结构,在此结构当中,n1作为施事,占据主语位置,但有些时候占据其主语位置的成分在语义上相当于受事n2,如:a.这些衣服洗累了妈妈了 b.这首歌听烦了张三了。因此n1位置上共有两种语义的可能性:① n1是施事 ② n1是受事。n2作为受事,占据宾语的位置,但有些时候占据宾语位置的成分在语义上相当于施事n1,如:a.故事听乐了孩子了 b.小说看哭了妈妈了。n2出现的语义可能性主要有:① n2是受事 ② n2是施事。

下面仍以“张三追累了李四了”为例,具体说明n1和n2的语义可能性。

张三追,李四累——n1为致使者,n2为被致使者。

张三追,张三累——n1为致使者和被致使者,n2为致使者。

李四追,李四累——n1为被致使者,n2为致使者和被致使者。

并不是“n1+v+a+了+n2+了”这个结构当中所有的句子都可以产生歧义,但是如果受事成分做施事则产生歧义,并不是所有句子当中的受事成分都可以充当施事,当补语指向谓语动词当事的动结式,其受事成分是可以充当施事的;当补语指向谓语动词旁及成分的动结式,其受事成分不可以充当施事。例如:a.这首歌唱哭了大家了 b.这个故事讲笑了大伙了。a句中补语“哭”指向谓语动词的当事“大家”,受事成分“这首歌”充当施事的位置,整个句子有“别人唱,大家哭”和“大家唱,大家哭”两种歧义。b句中补语“笑”指向谓语动词的当事“大伙”,受事成分“这个故事”充当施事的位置,整个句子有“别人讲,大家笑”和“大家讲,大家笑”两种歧义。

二、相关歧义现象的消歧方法

动结式的语言歧义包括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用歧义。“张三追累了李四了”属于语法歧义,语义指向不明造成的歧义,因动结式的语义指向不明造成的歧义还有以下几例:a.母亲骂累了我了(莫言《四十一炮》)b.太太催急了丈夫了(老舍《四世同堂》)c.有时舅妈叫急了喜妹了(白先勇《台北人》)d.店员问烦了御木了(川端康成《青春追忆》)。a句可以表示“母亲骂,母亲哭”和“母亲骂,我哭”两个意思,b句可以表示三种歧义,分别是“太太催,丈夫急”“太太催,太太急”“丈夫催,丈夫急”,c句可以表示“舅妈叫,舅妈急”“舅妈叫,喜妹急”以及“喜妹叫,喜妹急”三种歧义。d句亦是如此。这一类歧义均可以运用变换消歧法和增设语境法消除歧义。

(一)变换消歧法

如上文所示,可以用“n1+v+a+了+n2+了”这样一个词类序列来描述“张三追累了李四了”,这一句式所具有的三种语义内容的子句式分别标记为A式(动词和补语都指向施事),B式(动词指向施事,补语指向受事),C式(动词和补语都指向受事),A式B式C式又有不同的变化形式。A式可以变换为动词拷贝句,变为D式。B式可以变换为被字句,变为E式。C式可以变换为使动句,变为F式。

A式 → D式

n1+v+a+了+n2+了 → n1+ v+ n2+v+a+了

张三追累了李四了 → 张三追李四追累了

母亲骂累了我了 → 母亲骂我骂累了

舅妈叫急了喜妹了 → 舅妈叫喜妹叫急了

B式 → E式

n1+v+a+了+n2+了 → n2+被+ n1+v+a+了

张三追累了李四了 → 李四被张三追累了

母亲骂累了我了 → 我被母亲骂累了

太太催急了丈夫了 → 丈夫被太太催急了

舅妈叫急了喜妹了 → 喜妹被舅妈叫急了

店员问烦了御木了 → 御木被店员问烦了

C式 → F式

n1+v+a+了+n2+了 → n2+使+ n1+v+a+了

张三追累了李四了 → 张三使李四追累了

太太催急了丈夫了 → 丈夫使太太催急了

舅妈叫急了喜妹了 → 喜妹使舅妈叫急了

店员问烦了御木了 → 店员使御木问烦了

需要注意的是,按照沈家煊先生的观点,如果采用把字句,即“张三把李四追累了”依然具有歧义,因其既有“张三追李四,李四累了”之义又有“李四追张三,李四累了”之义。

(二)增设语境法

语境可以产生歧义,也可以分化歧义。语境分析法通过重设语境的方法化解歧义,宋彦云甚至认为语境手段是化解歧义的各种手段之中最万能、最普遍的一种方法。以“张三追累了李四了”和“这首歌唱哭了大家了”为例,通过添加上下文语境可以化解歧义。“张三追累了李四了”可以创设三种语境:语境一:李四是班上的捣蛋鬼,这天抢了张三的钢笔不还,非要张三追上自己才肯还,于是张三追着李四要钢笔,一直把张三自个儿追累了也没有追上。语境二:张三是一名训练有素的警察,在巡逻的时候发现了扒手李四,于是张三立马开始追捕李四,最后扒手李四被追得筋疲力尽。语境三:张三是省游泳队的队长,为例帮助新成员李四加快游泳速度,张三常常让李四在训练中来追自己,训练的强度每次都让李四感到体力不支。同理“这首歌唱哭了大家了”可以创设两种语境:语境一:在毕业歌会上,所有毕业生合唱了“朋友”这首歌,大家一想到即将离开大学校园,流下了不舍的眼泪。语境二:电影以邓丽君的歌曲“小城故事”结束,这首歌使大家回忆起美丽淳朴的家乡潍坊,以及家中盼望儿孙归来的老母亲,一股热泪涌上了大家的眼眶。上文四个歧义句在作品中出现的语境分别如下:在《四十一炮》中:母亲骂累了我了,就抬起衣袖擦擦眼睛,然后走出院子。好像为了补回因为打人骂人耽误了的时间似的,她干活的速度会比平时快上一倍,同时她对我的监督也比平时要严格得多。在《四世同堂》中:太太催急了丈夫了,他建议去把她那件出门才穿的灰鼠袍子送到当铺中去。在《台北人》中:有时舅妈叫急了喜妹了,他才嗄哑着嗓子应着一声:“是,太太。”在《青春追忆》中:店员问烦了御木了,摆着架子干脆不回答了。高级店里的人老在顾客面前耍态度,御木气死了。

三、结语

本文分为两部分,首先分析“张三追累了李四了”歧义产生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动结式语义指向不明,此外也有宾语的原因。动词v具有双效性;形容词a具有选择性;宾语必须是有生实体,具有[+生命]的语义特征。其次探索了相关句式的消歧的方法,可以运用变换消歧法和增设语境法,具体方式如转换成被字句、动词拷贝句、使动句或者添加上下文语境。本篇论文有前人的知识精华,也有自己的理解分析。当然,由于所学浅薄,仍有不足之处,日后会努力改正。

参考文献

[1]袁毓林、郭锐.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

[2]刘振平.形容词做状语和补语的认知语义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3

[3]彭国珍.结果补语小句理论与现代汉语动结式相关问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6

[4]陈信春.补语同相关成分的句法语义关系[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11

[5]吕叔湘.语法研究入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

[6]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

[7]熊學亮、魏薇.“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2

[8]沈家煊.“追累”动结式的语法和语义[J].语言科学.2004:13

[9]陆俭明.配价语法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7:1

[10]马真、陆俭明.形容词做结果补语情况考察[J].汉语学习.1997:1

[11]李雪芳.现代汉语动补结构歧义研究[D].2013:4

[12]宋彦云.现代汉语歧义研究[D].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