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想读”到“会读”

2019-09-10曹霞卢素芳

山西教育·幼教 2019年12期
关键词:图画书母鸡狐狸

曹霞 卢素芳

幼儿自主阅读是指3-6岁儿童在面对阅读材料时,独立或在成人适当引导下与文本(包括各种动态、非动态的文字、图画和符号)进行的一种互动过程。幼儿自主阅读能力包括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幼儿的自主阅读活动中,“想读”(有自主阅读的兴趣)和“会读”(有自主阅读的能力)至关重要。“想读”是指看到书就会产生想阅读的冲动,是幼儿自主阅读最直接的动因。但仅有“想读”是不够的,要成长为独立的、流畅的自主阅读者,幼儿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策略,做到“会读”。

如何帮助幼儿从“想读”向“会读”跨越,提升其自主阅读能力呢?本文以大班阅读活动《母鸡螺丝去散步》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幼儿会看、会想、会说。

1.会看

会看是指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包含着理解与思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能力,即“有什么”和“什么样”。大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能观察到自己感兴趣的细节,但他们对画面的观察往往随意而零散,常会遗漏很多重要信息。要想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教师就要追随观察兴趣,指导按序观察,引导关注细节。

(1)追随观察兴趣,从“盲目被动”到“兴趣浓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只有对阅读材料产生浓厚兴趣,愿意主动观察时,认知活动才能产生,观察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例如,在初次阅读图画书《母鸡螺丝去散步》时,教师先让幼儿自主阅读,然后引导他们充分表达:“你觉得哪一幅图最有意思,为什么?”追随幼儿的视线,引导幼儿发现书中的精彩并随心所欲地讨论,对大胆表达的幼儿给予鼓励……在这种自然状态下,幼儿主动观察,表达愿望强烈,同時,幼儿更多的被欣赏,得到的乐趣就更多,获得的词汇和语言也会更多。

(2)指导按序观察, 从“零碎观察”到“完整观察”

大班幼儿虽然有了一定的观察经验,会一页页翻书,能够通过观察了解故事大意,但很多幼儿对图画书的结构还不能很好掌握,对画面的观察也不够全面细致。成人要指导幼儿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而不是跳跃式、散点式的“零碎观察”,逐步建立起“完整观察”的习惯。

例如,在自由阅读后的交流中,教师用图谱将幼儿的发现按顺序呈现:狐狸的动作——钉耙打在脑门上发出的声音——被打晕的样子——母鸡的神态,接着引导幼儿按图谱顺序连贯讲述。进入后面几幅同样结构的画面时,幼儿就能提取先前经验按序进行完整、连贯的讲述,最终完成由单页讲述向多页讲述的过渡。

(3)引导关注细节,从“视而不见”到“细致入微”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图画书中的细节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或推动故事的发展,或使故事充满奇趣。教师要引领幼儿学会探索图画书中的细节之处,读懂隐藏在细节中的这些信息。

例如,图画书中的主角除母鸡和狐狸外,还有一群看似无用的配角:池塘边的青蛙、蝴蝶和小鸟,干草堆旁的羊、老鼠;磨坊边的田鼠……他们见证着狐狸和母鸡的追逐,也是判断萝丝是否知晓狐狸跟踪的线索之一,却常常被幼儿忽略。教师则可以通过一系列问题,诸如“什么时候,谁被吓得逃走啦”“谁能把发现的细节也加到故事里讲一讲呢”,引导幼儿关注这些细节,并运用到之后的观察、讲述和论证中。

2.会想

会想,是指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要通过预留空间、有效提问、引发讨论等策略,帮助幼儿把握故事主要情节,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画面提供的表情、动作等线索进行想象、推理和判断,建立图与图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理解图画书内容。

(1)预留空间,享受想象的乐趣

想象能打破现实,放飞思想,带给幼儿无穷的乐趣。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在阅读活动中展开丰富想象,大胆推测故事的发展。

例如,“经过磨坊”中,教师对故事的背景、情节不做详细描述,而是利用大班幼儿想象力丰富的特点进行提问——“想象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呢”,为幼儿预留想象空间,鼓励幼儿创编出不同的故事。通过启发,幼儿的想象真的是天马行空,有的说“面粉掉在狐狸的脑袋上,把它砸得眼冒金星”,有的说“哗啦!狐狸被埋在面粉堆里。它的眼睛被面粉糊住了,一点都看不清母鸡螺丝在哪里了!”……

这样的想象空间预留,幼儿的情感得到了极大地满足,同时创造与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有效提问,感受预测的魅力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有效的提问能促进幼儿预测能力的发展。教师可采取开放式、猜想式和递进式的提问方式,引导幼儿主动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问题。

例如,“绕过池塘”中,教师逐一提问:“这幅图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狐狸想干什么?结果怎样?”这种递进式、猜想式的提问为幼儿自主读图提供了开放的思维空间,幼儿可以大胆想象,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顺序进行预测。又如,教师开放式地提问:“你能对他的讲述进行评价吗?”不仅帮助幼儿进一步理清了讲述图片时要关注的几个关键要素——完整(事情的经过和结果)、生动(对角色动作表情的描述),又极大地激发了幼儿预测故事情节的欲望,提高了讲述的质量。

(3)引发讨论,增加共鸣的体验

成人能给予幼儿最好的东西,就是独立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幼儿会发现每个人对画面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他们会对这些表达不断进行比较和分析,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这种比较、分析的练习越多,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和经验就越多,思维也会更加敏捷和灵活。

例如,幼儿对图画书的内容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后,教师可抛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萝丝知道狐狸跟在后面吗?”要求幼儿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说出理由。狐狸究竟是狡猾还是愚笨,萝丝究竟知不知道狐狸跟在后面,幼儿意见不一,相互争辩,教师也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继续讨论,让新的思维碰撞发生。

对一件事情进行多元解读甚至是争辩,这对幼儿来说是一件具有挑战并乐趣无穷的事情。争了、辩了,幼儿的辨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也就提高了。这样的讨论与引导,充满了生命意义的追寻,也是优秀的图畫书传达给幼儿最有价值的东西。

3.会说

(1)教师退后,培养表达自信心

由于能力的限制,幼儿的表达可能会出现不完整、不连贯、不生动的现象。如果教师不注意方式,一味教授阅读方法,就会导致幼儿失去表达自信,从而惧怕表达。因此,教师要创造机会,增强幼儿表达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例如,阅读活动一开始,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讨论的方式帮助幼儿建构讲述框架。当幼儿有了一定的表达经验后,教师就逐渐退后,创造出想表达、敢表达、乐表达的讲述氛围,任由幼儿大胆想象,猜测表达出故事的多种可能性。

(2)适时引导,催生表达准确度

在激发幼儿强烈的表达欲望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幼儿表达的准确度,规范幼儿的发音,丰富幼儿的用词,帮助他们学习理解不同情境中语句、词汇的用法。

如,在“狐狸被钉耙打”的环节中,教师先引导幼儿自由表达出“狐狸被打得脸都肿了、被打晕了、被打得屁滚尿流”等内容,接着用清晰完整的发音、诙谐的语气语调讲解这段,同时结合情境,将“鼻青脸肿、头昏眼花、屁滚尿流”等词语呈现出来,帮助幼儿在欢笑中感受、理解词语的用法。

(3)师幼共评,提升语言组织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教师或同伴的表达方式,无疑能为幼儿建立自己的表达方式,累积更多的方法与经验,这对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教师要为幼儿建构“鹰架”,帮助幼儿在与老师、同伴的互动中习得知识与经验。

如“走过院子”环节。首先,教师引导全体幼儿通过回忆熟悉画面的讲述顺序,为下面的讲述作好铺垫;接着,安排两个幼儿一起演演、说说母鸡的动作,比比谁学得像、说得好;然后,在让幼儿自主观察“越过干草堆”“经过磨坊”两幅图画时,教师安排幼儿两两讨论,互相讲述,使幼儿能进行思维碰撞、互相启迪;最后,在自主观察后的集体讲述中,教师又暗示上前讲述的幼儿可以邀请同伴一起两两讲述,使幼儿能够互相补充、相互影响。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与图画书阅读的特点,合理运用多种指导策略,才能帮助幼儿体会阅读的快乐,并不断提升其自主阅读能力,实现从“想读”到“会读”的跨越。

猜你喜欢

图画书母鸡狐狸
神奇的图画书
图画书里的格子象
窥见图画书的门道
狐狸和猫
狐狸
藏蛋的母鸡
鸡的一家之母鸡妈妈
狐狸便当
一只特别的母鸡
图画书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