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探索
2019-09-10钟素拉
钟素拉
幼儿园常规教育领域要合理的布局,过于注重生活常规会将教师的注意力都放在幼儿的人身安全上,过于注重幼儿安全会对幼儿其他领域的发展有不利的影响。因此,笔者建议采用以下的方法来持平这一尺度。
优化常规教育的实施内容
布局常规教育的实施领域 由于近几年虐童事件的频繁发生,使幼儿家长对幼儿在园的安全产生极大的怀疑,回家只要发现孩子身上有受伤的地方,哪怕是小伤口,都会去质疑教师。除了家长外,社会舆论都对幼儿的安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过于注重安全,作为代价的是幼儿直接经验的减少,与自然、社会的接触减少,与同伴交往的减少,这对幼儿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除了必须遵守的规则外,教师要避免给幼儿过多的限制和负担,集中体现在对所有教师在常规教育的实施领域上不仅注重生活常规,也要注重学习常规和活动常规,真正使幼儿园做到养教结合。
注重幼儿间的同伴交往 教师在制定常规时要给予幼儿空间和自由,为幼儿创造机会,使他们彼此之间多接触和交往,如感知、适应、调节和处理同伴关系等诸多能力都是在群体中通过与同伴交往获得的。教师应该采用更加公平的方式,如选用值日生,应该是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去做,而不是固定的某几个人。在日常的教育中,也可以通过睡前故事等教授同伴友爱、互助的道理。
树立以幼儿为主的常规教育观念
要具备正确的儿童观 教师有什么儿童观就有什么教育行为,如果教师将幼儿看成下位者,视幼儿为无能力行为者,那么教师在日常的常规教育上就会带有一种上位者的“高贵”姿态,对儿童的教育自然就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因为这时的教师就存在非常强烈的“自我意识”,认为自己的教育行为都是正确的,为幼儿着想的,幼儿是不能反驳的。相反,如果教师将幼儿视为和自己拥有相同权力,视为平等地位的人,他会赋予幼儿话语权和表达权,他会尊重儿童的选择、儿童的情感、儿童的表达,而不像机器化生产一样,将幼儿训练成一群听话的“机器人”。
要认识幼儿的主体性和差异性 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我们都知道常规的针对对象是幼儿,主体也是幼儿,那么常规可以说是幼儿的常规,但是在研究者的观察中常规似乎己经变成教师的常规。不论是常规的制定还是要求遵守的程度都是老师一锤定音,幼儿的参与极少。教师应该秉持常规的目标是服务于幼儿,要换位思考,给予每一个幼儿基本的人权和相应的尊严,更重要的是放权与赋权,放弃常规教育的包揽包干,给予幼儿参与常规制定和班级管理的机会。在制定常规时,除了无法改变的因素外,教师还要考虑幼儿性格、喜好、经验水平,差异性和独特性,把握每名幼儿认识和执行的程度。
教师的常规教育理念要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 这里的一致性不仅包括主副班教师和保育员在常规理念上的一致性,还包括常规本身的一致性。理念又包括常规制定的动机、目的以及要达成的效果等方面。一个班只有三位教师的常规理念保持一致,三位教师的常规做法才会保证一致。
这就要求教师在常规教育前就要进行沟通,将对常规的想法都拿出来相互探讨和交流,交流后共同制定的常规就尽可能不要发生改动,保证常规的固定性和连贯性。这既能方便教师的常规教育,还能幫助幼儿形成稳定的价值体系,既有利于常规的执行,还有利于幼儿以后规则意识和能力品质的培养。
采取不同形式的常规教育方法
创设丰盈的物质环境 处于敏感期的幼儿如果在合适的情境之中,幼儿的某些能力就可能在不经意间或无法察觉的时候获得。幼儿的身心是在不同的刺激物刺激下缓慢地成熟起来的,此时物质环境的适宜与否就成为刺激物能否成功刺激的关键因素。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区域,如小班幼儿初入园是缺乏安全感和熟悉感,则此时的区域设置应该以半开放式为主,空间面积要相对较小,中大班的区域则要注重功能性和作用性。
创设合适的人文环境 幼儿只有有了安全感和归属感后才会对班级集体有荣誉感,教师可以选取童话、寓言故事等各种其中包括真、善、美内涵的故事讲给孩子听,每当听到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受欺负时,孩子们都表现得很气愤并引发同情之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善良和对爱的理解,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将这种爱引申到周围的小朋友身上,那对于幼儿来说,在被相信、被尊重的的需要得到回应后,就会更加乐意配合教师常规活动的展开。
采用表扬示范的方式 在幼儿园里教师多采用提醒、批评、威胁等方式来要求幼儿遵守常规,而较少釆用安慰、表扬、鼓励等正向方式。教师在常规教育时,当发现幼儿某件事做得很好时,采用真诚的、合适的、针对性的态度对幼儿进行表扬时,这就是对幼儿行为的肯定和强化。教师在幼儿园里应该多采用表扬、示范、安慰等积极的方式,多从幼儿的角度考虑问题,尽量减少幼儿的负面体验。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营造一个和谐、有爱的的氛围,与幼儿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为幼儿营造一个安全、信任、融洽的心理环境,用真、善、美让幼儿感受到相互间的关爱。
(作者单位:广东省台山市马兰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