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他人:做个有爱心的孩子
2019-09-10贾晓微
贾晓微
一个孩子学会爱,是他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基础,是他与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他人”打交道的方式,是他生命发展的原動力。父母应该怎么教育和引导孩子做个有爱心的人呢?我经常利用放学后、周末以及家长会等时机给家长支招。
第一招:相互尊敬树榜样
儿童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是模仿,孩子行为的习得更多来自家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父母是孩子生活中的一面镜子。父母孝敬老人,友善邻里,关爱他人的言行,会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可是,有的夫妻之间常喜欢斗嘴,或吵吵闹闹,互不尊重;有的父母本身不尊重老人,甚至对帮忙带孩子的老人都呼来呵去。小孩子不懂事,模仿能力又强,以为生活本身就应该这样,就会不知不觉地模仿父母的言行。长此以往,小孩子就成了目无尊长、口无遮拦之人。
父母在生活中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有助于孩子在实践中塑造爱心。如:给老人泡杯茶,送礼物,说些体贴关心的话,带着孩子去看望生病的人,给予他们关心、帮助,以此来感染孩子的心灵。孩子耳濡目染,从表面模仿到行为内化,就能够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就能够拥有文明高尚的品行。
第二招:感恩有爱营氛围
让孩子从小就懂得感恩。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年龄,一方面适时地营造感恩的气氛,一方面让孩子在温暖有爱心的家庭中成长,时刻感受到父母对自身的关爱,从而使爱心在孩子心中萌生。
比如:春节带孩子给爷爷、奶奶拜年,告诉孩子是爷爷奶奶把爸爸妈妈抚养成人,吃了很多苦,没有爷爷奶奶的付出就没有爸爸妈妈今天,对爷爷奶奶要加倍尊敬。亲朋好友送给孩子礼物时,不论是否喜欢都应该感谢人家。还可以鼓励孩子给长辈送贺卡,或者在节假日,给长辈唱歌跳舞背古诗等,表达美好的祝福。
爱孩子要有原则、理智地去爱。父母不能单向地给予孩子无偿的疼爱,应向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否则对孩子的成长不利。父母爱孩子要得当,有分寸,不能处处包办代替,这样才能让孩子在父母的疼爱中受益。而且还要教育孩子学会关爱他人,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使其具有人情味,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在平日引导孩子对爸爸妈妈说感激的话,感谢爸爸妈妈的辛勤劳动。
其实,不在乎孩子祝愿话语词汇的多少,也不必苛求孩子的家务做得如何,只要尽力就好。父母要及时给予赞赏,使孩子始终感觉对人友善付出,就能得到幸福和快乐。
第三招:善待他人恻隐心
生活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平台。父母要注意在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渗透爱的教育,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譬如看到街头有讨饭的爷爷奶奶,让孩子送出自己的零花钱;上公交主动给长辈让座;在家如果父母生病,让孩子倒水拿药等等。带孩子上街,看到清扫马路的清洁工们,要给他讲清洁工每天天不亮就出来打扫,给大家创造了干净整洁的环境,我们不能随手乱丢垃圾。吃饭时,告诉孩子白米饭和各种蔬菜都是农民伯伯辛苦劳作种出来的,千万不要浪费,节约是美德。这些虽是小事,却不可忽视。因为成功孩子的父母,不是他有多伟大,而是注意了生活小节而已。只有这样,孩子的爱心才会自然而然地逐渐形成。
爱的教育不只是对人,还要对物。如可以跟孩子一起在家中喂养小鱼、小鸡等。在喂养这些小动物的过程中,教会孩子关爱小动物,让他们懂得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其实跟我们人类一样,是平等的。我们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珍爱他人的生命。一位儿童心理专家曾这样说过:“现在的孩子拥有的东西太多了,让他们学会去关心自身以外的东西是很有益处的。”饲养小动物恰恰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爱心。
第四招:文明礼貌守规则
大人说话不偷听,不背后说别人坏话,不与旁人窃窃私语;走路时,鞋子尽量不发出声音,高抬脚,轻迈步,不影响别人;进入他人房间先敲门,经允许才可进。公共场所不吃东西,不高声讲话,不嚼口香糖;不用任何东西占座;爱惜图书,不在书上标注或折页;看完的书籍按要求放在原来的位置;离开阅览室时把自己的东西带走;遵守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节约水电和粮食。
培养孩子的爱心,方法有许多种,过程是漫长的,急功近利是不可能。生活中处处都能体现爱,家长要时刻引导孩子联系生活细节,耐心地、不失时机地激发孩子的爱心,向孩子渗透爱的情感,时刻传递正能量。长期如此,孩子心中自然会滋生爱心。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安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