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让读者看得懂的经济新闻

2019-09-10周小丹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读者

周小丹

摘要:经济新闻是党报的重要内容。经济新闻要走进读者,让更多的读者愿意阅读经济新闻,那么经济新闻报道就需要进行革新,从而激发读者阅读经济新闻的积极性。本文认为,在经济新闻的编写上,应该做好采访工作,对采访的主题做到全面和深入采访;要做好编写工作,贴近民众生活,也要在语言风格上进行调整;要做好编排工作,多用简短、图片化、表格式的编排方式。

关键词:读者;看得懂;经济新闻

经济新闻是纸媒的重要内容版块,但由于专业性较强,专业术语较多,编写起来往往较为艰涩难懂,语言相对刻板,非专业性读者难以看懂,因而其阅读范围不广,受众评价不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经济新闻与老百姓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改变传统的编写方式,让非专业性读者看得懂,已经成为经济新闻编写的迫切需求。

“采”,即采访,这是撰写新闻的基础工作,也是能否成为优秀经济新闻的基础条件。只有扎实做好采访工作,将要写的主题内容了解全面、深入,涉及的各个要素充分内化,才能够为接下来的写作奠定良好基础。但许多记者不重视采访,采访过程往往会流于形式或者停于表面,甚至许多记者压根就没有去做采访,而是凭着基层单位提交的书面材料或者主观判断,就开始编写。这样写出来的新闻,不仅读者难懂,甚至自己也很不“懂”。为此,必须在采访上下功夫,才能做好文章。一是要做到全面采访,既包括了主题“物”的全面采访,也包括了主题“人”的全面采访;既包括对主题“过去”的全面采访,也包括对主题“现在甚至未来”的全面采访。只有做到了“全面采访”,才能客观、公正地呈现这一经济新闻主题,才能写出客观、公正的文章。二是要做到深入采访。采访不能停留在表面,应该通过思考,发现深层次的内涵或者规律,找到经济新闻主题蕴含的特殊价值。

采访做好了,自然得心应手。但要让非经济专业的读者或者更广泛的群体看得懂、喜欢看,就需要下一番苦功夫,或者是别出新意了。一是要学会用“白话”写经济新闻。什么是“白话”,就是日常话或者口语,要将书面化、深奥的的经济术语转变表述方式。这需要记者能够从思想上进行变革。如果一些特定的术语没有办法实现简单化,就必须加上注释,进行解释。二是语言风格要调整。传统的经济新闻比较正式、严肃,给人“老学究”的感觉。一些主题本身比较沉重的经济新闻,更是让人读之有大山压顶的感觉。而喜剧为大众所喜爱,就源于其用诙谐的手法让大家感到轻松甚至捧腹大笑。在语言风格上,经济新闻应该像喜剧作品学习,采取一些轻松、活泼、幽默的词语、句子来描述。

以荆门日报2017年6月系列报道《康康日记三则》为例,“白条禽”上市对市民来说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白条禽”是什么?“白条禽”上市是否会形成垄断?如何确保市场平稳有序过渡?……一系列市民关心的问题随之而来。记者采取了拟人的手法,从一只鸡“康康”的角度向大家展示了一只鸡从鸡场走向市场的全过程。文章语言生动,从独特的视角,带着市民“看”了一次“白条禽”上市的全过程,受到市民的一致好评。

“编”,即是编排,排版。如同“人靠衣装,马靠鞍装”一样,编排即可以说是新闻的外装。外装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读者的阅读兴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读者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明显改变,利用坐车、吃饭等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正成为常态。也正因如此,长篇式、全文字型的新闻往往不被读者待见,相反,一些简短的或者图片化的、表格式的新闻更能吸引读者。而一些娱乐新闻或者社会新闻,就擅长用简短的、图片化、表格式的编排方式,因而也是读者常翻阅的内容。于经济新闻方面,需要将这些优秀的编排方式学习过来。从新闻的采写开始,在编排方式上进行构思、策划,力求通过新颖的编排方式,打破传统,构建多维的阅读视角,将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过来。

以荆门日报2017年7月26日《上半年,全市经济发展亮点纷呈》一文为例。经济亮点用数据显示固然更直觀,但是如果仅仅将相关数据罗列出来,读者必然觉得枯燥无味,所以选择在编排上下功夫。文章采取图表编排的方式,用较少的文字和生动的图表对上半年全市经济发展亮点进行了解读,同时在荆门日报微信公众号同步发布图文解读,读者看得更清楚,读得更明白,传播范围也更广。

猜你喜欢

读者
“《读者》光明行动”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读者》光明行动”(35)
“《读者》光明行动”(34)
“《读者》光明行动”(33)
“《读者》光明行动”(22)
“《读者》光明行动”两周年特别公益活动(一)
“《读者》光明行动”(26)
“《读者》光明行动” (25)
“《读者》光明行动”(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