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四要素

2019-09-10洪洁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42期
关键词:毛虫语文课蝴蝶

洪洁

2006年,“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开始启动,十多年间,它陆续得到全国各地的响应,促使学校语文课堂的教育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语文课堂从学习一篇文章渐渐转向“1+x”的多篇文章的海量阅读。

“语文主题学习”强调通过“大量阅读”来学好语文,然而,每天一至两节的语文课是短暂的,难以达成“大量阅读”的要求,这就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和挑战:如何让学生从语文课堂中获得阅读的愉悦感受,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窗口”,让学生看到文字世界里的亮丽风景,从而接受阅读、喜欢阅读,继而主动阅读?对此,笔者抓住四个要素进行了“语文主题学习”下的课堂探索。

一、精讲, 化繁从简

语文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如果语文老师面面俱到地讲,最终只能产生“面面都不到”的结果。每一课中,可以讲的东西很多,“讲什么”“怎么讲”“讲多少”方是体现语文教师智慧的地方。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教材,在每一单元中准确地找出语用点,在课堂教学中,由浅入深、形成纵向的训练。

如,二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所选入的都是关于“写景”的文章,语境优美,能够给学生良好的审美体验,但部分词语、句子较难理解,容易导致学生畏难心理的产生。因此,这一单元中,笔者把握的语用点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意思。针对这一语用点,笔者大刀阔斧,化繁为简,只选取了其中最优美的片段进行讲解。例如,学习《葡萄沟》这一课时,笔者选取第2段作为讲解的重点。那么,理解“茂密”一词,便为重中之重。我在黑板上画出了葡萄架,准备了一片片的叶子,一边贴上一边问,“一片、两片、三片够不够……?这是不是‘茂密’?”“不够,一百片都不够!”这时,台下已经有孩子迫不及待地喊出声来,“一百”,他的意识中已经是很多了,但仍然不够。“是的,一百都不够,那要多少才够呢?”笔者微笑着问。“无数片。”有孩子答。“你的理解完全正确!”笔者由衷地说道。

通过这样精炼的提问,活跃的互动,抽象的词语便得到了形象的解读。学生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其思考问题的过程,也加快了知识消化的速度,从而,语文教学的目标就得以落实。

二、精读,用心感悟

书声琅琅是评价一节语文课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读什么”“怎么读”“读多少”也是值得深究的问题。低年级的文章,内容简单,浅显易懂,整篇整篇地机械式地反复朗读是对学生耐心的消耗和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消磨,绝对不利于“语文主题学习”的开展。

基于此,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笔者采取“先通读全文,再精读精华部分”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反复品味精彩片段的过程中,自己发掘文章的问题,或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例如,部编版二年级下册中的《小毛虫》,讲述了小毛虫从结茧到成蝶的过程,是一篇充满人文气息和童趣的文章。笔者选取了小毛虫刚开始时那笨拙的样子以及变成蝴蝶后轻盈地飞走这两个片段。小毛虫原来是怎样的?如何才能读出它的可怜?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当它变成蝴蝶后,心情是怎样的?如何读出惊喜?孩子们带着问题听老师的范读、再通过齐读、自由读等形式,在反复品读中,孩子们发现前面应该放慢语速,声音低沉来凸显小毛虫的可怜,后面则要想象蝴蝶欢快飞舞的画面,读出美感。从读中发现小毛虫的变化,体会它从笨拙到灵巧的鲜明对比,体会不同的语气和情感,从而凸显文章主旨: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不要自卑,不要轻言放弃!

三、精练,落实双线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将“语言建构与运用”放在首位。我们引导学生阅读,归根结底仍然是为了学生将在阅读中学到语言知识,运用到口头或文字表达中去,解决生活中的表达问题。这也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体现和落实。因此,每节语文课,结合相关的语用点,进行语句段的课堂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每节语文课中,可以训练的语用点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做好每单元的整体备课,再具体到各层次篇目中,找准语用点,呈阶段式进行练习。

例如,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篇文章,都是以拟人的形态,叙述着或动植物或自然现象的变化。这其中,对蝌蚪外形的描写、人物对话的表达、蝌蚪和云的变化过程的描述、句式“在……在……在……”等等,都可以作为训练的要点。但是,在综合整个单元进行备课的过程中,在提取统一信息后,笔者发现,“动词”可以列为本单元的语用点进行阶段式的训练——即:第1课引导学生划出动词,并结合丛书中的几课,让学生练习独立判断并划出文中动词;第2课引导并鼓励学生用“落、升、飘”进行说句;最后,到第3课时,引导学生仿写课文,用“乘着风,纷纷出发”“蹦着跳着”“炸开”来写出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由词到句,由句到段,为由段到篇打下基础。

四、精写,有感而发

写作讲究的是“我手写我心”,李希贵校长《在反思中重建——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考和探索》一文也体现了一个观点:没有体验就先不要写作,特别是小学和初中阶段,我深以为然。如果罔顾学生的生活体验范围,无视学生的现实认知水平,让学生去写“假”“大”“空”的作文,必定严重打击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极易让学生从小就产生“语文是不真实的”的心理感受,从而重挫他们的阅读、表达兴趣。

笔者认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开发和提升,应当基于他们的生活,要允许孩子畅所欲言,发表对生活的感受和看法。“精”写的“精”,不在于学生写得“精”,而在于老师的要求“精”,精在选题,精在篇幅,精在用心。为此,笔者积极在课内开展多种形式的写作活动,尽可能避免出现不利于学生思考或感悟的题目,且不仅仅让学生写小作文,也让他们写些短文段或小诗。

例如,《小毛虫》一课后面,有 “生机勃勃、尽心竭力”等六个词语, 本来是让孩子们记一记,并用这些关键词复述课文的。但在上课时,发现孩子们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笔者灵机一动,让孩子们用上这些词编故事,没想到的是,孩子們编的故事极其有趣。有孩子写到:小羊老师说:“你的第一个任务是学会抽丝纺织,为自己编织一间牢固的茧屋。”小毛虫为了能飞,尽心竭力地工作着。由此看来,我们的孩子从来不缺少写作的天赋,只是往往容易被忽视,被扼杀。这些内容,虽来源于课文,又区别于课文,因为加入了孩子们自己的理解。后来有一天,一只黑蝴蝶飞进了教室,不小心撞进正高速运转的吊扇里,正当大家都以为它死了的时候,它竟然振动翅膀,飞了出来!孩子们不禁鼓起掌来!笔者当即问道:“你们为什么鼓掌?”有孩子一脸崇拜地说:“它居然飞出了风扇!太厉害了!”“你们猜猜,蝴蝶为什么会飞进风扇?”有的说它不知道那儿危险,也有的说它可能顾着看我们上课,不小心撞上的。笔者又问:“在风扇里,它想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

孩子们说得更积极了,直到下课,大家还意犹未尽,所以一致决定,今晚回家写一篇《蝴蝶历险记》。这节课,虽然中途被蝴蝶打断了,可也是蝴蝶,成了我们这节课最好的写作素材,也更是这只蝴蝶,让孩子们对课文《小毛虫》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体会出蝴蝶勇敢的精神。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培养,学生更愿意去想、去写,这些用心写出来的文字,他们更愿意收藏,在日后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美好的回味。

从教多年,笔者在教改的路上,依然感觉自己任重道远,正是因为保持一颗热爱教育的初心,让笔者不断地探索实践。笔者坚信,途中有很多的同行者会一起为“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探索创新,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希贵.在反思中重建——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考和探索[J].人民教育,2012(15).

猜你喜欢

毛虫语文课蝴蝶
语文课文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为了蝴蝶
毛虫与蛾子
捉蝴蝶
捉蝴蝶
毛虫和蛾子
找找看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
绿毛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