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家庭学龄儿童学习情况调查
2019-09-10耿万勤
耿万勤
一、背景介绍
阜南县田集镇杨寨村位于田集镇南部,老S202路沿村穿过。距离县城8km。方圆5.2平方公里。该村有5038口人,1106户,是阜南县的贫困村。
二、调查内容与分析
1、调查说明
调查对象为6-13岁的杨寨村贫困家庭子女。调查方式主要采取个别访谈的形式。个别访谈中,分别对贫困家庭、学校领导和老师、个别贫困家庭子女进行了单独约谈。考虑到低龄儿童的识字和理解能力,没有采用问卷调查的形,而以集体采取对话的形式取代问卷调查,这样的方式更具参考价值。
2、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杨寨村共有学龄儿童贫困家庭,贫困学生142名,约占学生人数的22%,整体上呈现以下共同特點:一是生活比较贫困,生活条件较差,对贫困子女家庭的走访中,很多家庭陈设都极其简陋。二是单亲家庭较多,共有单亲家庭孩子29名,在总人数的20%。三是贫困子女很少见到父母,也很少与父母联系,基本没有机会去打工地去看望父母,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主要依赖自己的祖辈生活,对父母在他们的脑海中逐渐趋于模糊。四是监护人(主要是祖辈)对孩子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不了解,概念模糊。
3、贫困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
贫困子女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看似与一般学生无异,但如果从结构上去分析,便可发现问题。我们首先把贫困子女子女分类,一类是家庭条件较好,家庭完整,家庭成员健康程度较好;二类是家庭贫困,但家庭成员健康,家庭完整;三类是家庭贫困,家庭不完整或是家庭成员有严重疾病或伤残情 况的。第一类群体约占80%,其心理状态显示出总体积极,有着良好的情绪,有着良好的自我调试及应对外界变化的能力。第二类人群约占15%,体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比较性格偏沉默,兴趣爱好较少,但他们学习积极性普遍较强,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第三类人群约占5%,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心理问题,例如孤僻、自卑、对集体活动冷漠,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第三类人群是需要重点关注和关心的。
4、贫困子女子女的行为表现状况
我们将贫困子女子女的行为表现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习行为表现,一类是日常行为表现。就学习行为表现而言,我们首先分析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80%的贫困子女子女表示喜欢学习,只有极少数学生表示厌恶学习。从他们的学习成绩来看,如果分为优秀、良好、中等、较差四个等级,它们的比例是2:2:5:1,这个比例基本符合一般学生群体比例。外界干扰因素少,这使得孩子们普遍比较单纯,基本没有上网成瘾或其他违法违纪现象,问题主要存在一些个别的违反学校纪律的现象。但另一方面,贫困子女子女对基本的法律常识、自我保护常识普遍比较缺失,理想追求和对未来的认识比较模糊,这些属于潜在的问题,需要去解决。
5、贫困子女子女的生活状况
我们首先分析贫困子女子女的实际监护人情况。142贫困子女中,由父母中的一方负责监护的占15%,由祖辈负责监护的占70%,由其他直系亲属监护的占14%,还有约1%的寄养在非直系亲属家中。可见,贫困子女子女主要由直系亲属负责监护,基本谈不上家庭教育。
三、调查结论
1、贫困子女群体普遍存在各种困难或不幸,需要社会关心。
总体上,在皖西北农村,家庭贫困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多困难和烦恼。另外,由于很多家庭出现意外伤亡或伤残、亲属长期卧病在床等情况,还有个别父亲或母亲离家出走不归的情况,给子女幼小的心灵增加了负担,影响了他们的身心成长。
3、贫困子女子女群体的教育,需要社会重视。
一是缺乏持续有效的家庭教育,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大缺憾,这样的环境也很难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二是缺乏关爱与抚慰,对6-13孩子的教育要依赖“爱的教育”,让他们在关爱之中享受爱、懂得爱、爱别人,面对的是缺少父母的残缺孤单的家庭,面对的是缺少欢乐与温情的童年,这使得他们当中的一些人逐渐形成了孤僻、冷漠甚至麻木的性格,还有少数人走上歧途,成为失足少年。这些问题都是可能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需要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
4、贫困子女子女充满希望和期盼,需要社会体察。
虽然家庭出生无法选择,但是,贫困子女子女拥有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受教育权利和发展权利。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无论出于怎样困难的境地,面对人生,孩子们都没有失去他们固有的天真和浪漫,他们对家庭、对自己的未来仍然充满了希望和期盼。只有解决好了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才能消除社会发展短板,实现社会和谐!
四、建议与对策
1、加强教育扶贫
对贫困子女而言,最大的问题是教育,最大的不足是教育,最大的希望也在于教育。要弥补贫困子女子女受教育的不足,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将条件较好的中小学的资源直接位移到贫困农村学校,直接消除贫困农村发展的时间差、空间差。
2、发挥政府的政策主导作用,建立更多的公平机制。
这要求我们的政府在政策上要保持向贫困农村倾斜,建立更多的公平机制,切实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另外,要努力创造本地就业机会,积极引导返乡贫困子女就业、创业,为他们提供各种政策支持,促进广大农村就业人口在家门口就业。同时,还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帮助贫困子女子女与父母的联系与团聚。
参考文献:
1.贫困地区农民工子女状况调查报告。http://www.docin.com/p-406771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