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文学概论》课程改革
2019-09-10吴琼
吴琼
摘要:文学概论课程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大学中,其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存在某些隔阂和断裂,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文学概论;教学改革;实践性;应用性
文学概论课程是文学史、文学批评以及对人文精神研究与评价的课程。但多年以来,在本科阶段,该课程更偏重对文学理论概念的梳理、文学批评方法的固化、对现实问题的隔绝,使学生们感到该门课程难度大、干涩难懂,从而产生厌学、弃学的现象,特别是在应用型技术大学背景下,这门课程的现有教学模式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存在脱节现象。因此,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理应突出其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通过对文学概论课程现有教学模式及体系的分析,文学概论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活动、考核方式和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文学概论现有教学模式分析
本门课程开课前,教师对学生阅读文本进行摸底测试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阅读范围及文本选择仍停留在高中阶段,涉及的纯文学少之又少,这与新型电子媒介的发展、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关系密切。学生们了解经典作品不是通过阅读原典,而是通过网络渠道、电影电视剧等对经典有所认知。直观的视觉盛宴导致了原著内涵美的遗失,这便导致了作品、文本与理论结合的断裂,学生对文本的接受也是碎片化、零散化的,严重制约了学生们理论性、逻辑性思维的发展及批判性思维的形成,而这些恰恰是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最基本的实践性品格。
二、文学概论教学改革设想
(一)更新教学理念
对于新版教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文学活动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和文学接受论五大板块与艾布拉姆斯的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相结合,使学生在知识框架上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并在讲授过程中以调查问卷中的作品为文本进行理论分析,摒弃传统的理论梳理。此外,引入学生们感兴趣的热门大众文化现象,例如杨超越锦鲤事件、宫廷剧等,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批判和独立行文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打破了传统教师单项输入、学生被动接受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学生在新模式下逐渐树立自主学习观念,对于开放性问题能够自主思考,在教学相长过程中只有教师和学生都转变观念才能促成“双向交流型”课堂的顺利开展。
(二)調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更新是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这不仅表现在教材内容的更新上,也表现在教师课件的更新。对于教材当中陈旧、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心理的知识可相应做弱化处理,而对于学生比较关心的、当下流行的文化现象、较为容易接受的作品论、接受论等内容可适当强化,并将此部分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相结合进行讲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大多为中小学教师、汉文化传播者、企事业单位的宣传、编辑、秘书等工作,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此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品格培养,适当减少晦涩难懂的理论性阐释,诸如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等的梳理,重点学习作品论、接受论、批评论等,并将这些知识与当下热点事件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独立判断思维和撰写文章能力,这些都是上述工作所需的基本素质。
(三)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方法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听课状态,好的教学方法在于引导而不是灌输,教师应该根据所教内容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于教师一人讲授、方法单一,通常收不到很好的效果。现代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加直观,并能够丰富学生们的视觉体验,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课件进行精细制作,从而通过教学课件的展示逐步引导学生在学习主体知识的同时有所思考,又能够时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常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案例教学、图片展示、视频播放、话题讨论、交互角色等多手段让学生在欢乐、互动、交流的氛围中学习。比如在分析雨果的叙事性《红与黑》时,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而且更要让他们参与进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中,结合一篇作品,可适当延伸出一系列“于连式”人物,特别是红极一时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其中的公安局长祁同伟的角色与于连有诸多相似性,从而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自身是于连和祁同伟会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做出选择,这样整个课堂的讨论氛围便热烈起来,进而打破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
此外,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及作业的布置上,不再让学生死记硬背地完成作业,而是设置一系列开放性话题供学生自主选择,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问题意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观影感受、阅读感受结合理论分析写评论性文章,这也为其走向工作岗位锻炼了写作基础。
(四)实践性品格的培养
应用型大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层面会组织众多的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在这种大背景下,文学概论课程也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注重向此方向倾斜。为增强文学概论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实践者,势必要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因此在课时设置上,会预留一部分作为实践课程。例如,一堂实践课会要求学生就自己的读书体验和观影体验分享其对一部作品的理解与把握,书评和影评是主要分享形式,这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写作能力、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展示能力,此外也鼓励学生多写作作品进行投稿,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
(五)考核方式的转变
文学概论现有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占比30%)与期末成绩(占比70%)相结合,而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作业、课堂表现构成,期末考试以闭卷的考查形式进行,如此一来很多学生卷面成绩不及格,但是结合平时的30%便很容易过关,这也导致了部分同学对此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如纯考试形式。在考核方式的改变上,除保留现有卷面考试外,增加平时成绩占比,此外,在闭卷考试设置上,减少客观题型,增加开放性的主观试题,打破传统的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的设置,更加倾向于开放性题目的设置,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对当下热点事件的批判性思考,也能够培养学生对切身相关事件的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性与应用性品格的培养是文学概论教学改革的灵魂,在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环境中,对学科设置和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在新形势下,作为基础性的理论课程,文学概论理应随着时代、社会和学生的变化而变化,如此才能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不断适应新的需求、取得好的效果。理论与实践本就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文学概论的课程改革需要紧跟时代变化、热点文化现象并结合学科自身特点,进行不断修正、完善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曹倩.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文学概论教学改革思考[J].文学教育(上),2018(07):174-175.
[2]张艳红.应用型培养模式下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12): 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