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语文要素,实现一课一得

2019-09-10黄海燕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19年12期
关键词:放风筝支架教材

黄海燕

统编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语文要素,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作文要素进行学习,在三年上册第二单元的作文指导课《看图画,写一写》中,教师通过精准解读、搭建支架、巧用资源等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落实“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一要素,实现作文教学的一课一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一课一得”的理念,“一”是指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太多太泛,必须要有“一个核心教学目标”。而“得”指教学目标要聚焦,围绕一个点展开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学”有所得。这里提到的“一”和“得”与统编教材要求課堂落实语文素养的要求是一致的。本文结合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作文指导课《看图画,写一写》,从精准解读、搭建支架、巧用资源等三个教学策略的运用,分析如何落实“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一语文要素,使学生“一课有一得”。

一、精准解读,找准语文要素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荣生提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他所讲的“教什么”是指教学内容,“怎么教”是指教学方法。如果“教什么”都没有弄明白, “怎么教”只能是空话!“教什么”决定着课堂教学的一切。

作文教材承载着“教什么”的内容,对作文教材资源进行精准解读,理解编者意图,是作文教学前的必要工作。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作文的内容是看图写话,画面呈现的是小朋友放风筝,要求写一段话,把看到的、想到的按一定顺序写清楚。编者的目的是希望借助图画,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才能拥有更多的写作素材。三年级学生观察能力比较欠缺,观察能力比较弱,观察对象较为散乱,抓不住重点,容易被无关要素干扰。他们在描述画面时散乱无序,而且说不清楚。他们虽然知道“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一概念,但不能有意识地运用,更没有掌握“有序”表达的方法。因此,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学生才会按一定的顺序说,从而引导他们按一定的顺序写。基于以上的理解,在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教师把“按一定顺序观察”作为本节课重要的语文要素,学习“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内容。这种基于学情及教材实际制定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准确的,也是可操作、可检测的“一课一得”。

二、搭建支架,达成教学目标

“学习支架”是建构主义者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比喻为学生学习过程搭建的支架,强调教师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从而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资源积极主动地进行有效学习。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给学生搭建一个“脚手架”,学生在写作时,不知道怎么下笔,作文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教师可以分三步给学生搭建学习支架。第一步先教授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按“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整体感知画面的主要事件——放风筝,再进行局部观察。局部观察时,先把图画中的两个小男孩截取出来,作为特写镜头,用PPT展示出来,让学生单独观察。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帮助学生暂时屏蔽无用的信息,专注地观察重要人物;二是把局部放大,帮助学生关注重点,使孩子的观察更细致,为后面的写作做好铺垫。第二步是教授说的方法,让学生迁移运用观察画面的方法,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说清楚画面的内容,提问倾听的学生,始终围绕“他有没有按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观察”展开,强化学生有序观察的意识。第三步是教授写的方法,在学生说完的前提下,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有条理地写,再呈现学生写作的效果,并全班点评,重点关注学生是否按“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

教师搭建了“看—说—写”的作文学习支架,帮助学生由图到文,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有序表达的有效指导与渗透,引导学生总结看图作文的方法,由浅入深,也为作文指明了方向,体现了认知上循序渐进的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力求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环境,使教学达成“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

三、巧用视频,突破重点难点

要达成教学目标,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重点难点明确了,突破就有了方向,方法也会应运而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情,准确预估教与学的重点难点,围绕重难点在教学环节中设计好突破的策略,才会让学生学得懂,弄得明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这节课的语文要素是“按一定顺序观察”,其中“从整体到部分有序地表述”是学习的重点,教师在课前预估到观察与作文的难点在于学生不能把放风筝的动作分解,不能展开想象,把特写镜头介绍清楚,这是因为部分学生没有放风筝的体验,部分学生放风筝时没有留心观察。如何帮助学生还原生活场景,引导“细致有序地表达”成了本课的重中之重。

因此,在指导时,教师要把“按一定顺序,从整体到局部”贯穿在课堂始终。在观察后请孩子说的环节,教师预测到学生学习时最难的是想象画面中人物放风筝的动作、表情、语言等细节。指导“局部”的特定镜头,教师播放“放风筝”的微视频,视频内容与看图写话的画面主体部分相吻合,生动再现儿童参与“放风筝”的欢乐场景,为指导学生写好“放风筝”的场面描写提供动态画面,并引导学生在观察中理清“放风筝”活动的先后顺序,利用微视频可随时暂停的便捷特点,把一个个动作定格下来,作为表达的“扶手棍”。学生借助定格的镜头,把分解的动作串连起来,实现“有条理地说清楚”的目标。

巧妙引入微视频,不仅拓宽了教学的思路,还丰富了教学的策略,借助微视频直观、形象的动态画面,帮助学生还原“放风筝”的过程,突破学习的重难点,有效地实现“一课一得”。

在作文教学中,只要能正确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找准语文要素,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每节课突出一点,抓实一点,学生收获的知识定会聚沙成塔,做到真正、有效的“一课一得”。

猜你喜欢

放风筝支架教材
基于ABAQUS的某轻卡车蓄电池支架轻量化
教材精读
心脏支架有寿命吗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iBed Tablet Stand平板支架
用“四步叩问法”突破共点力平衡中的支架问题
放风筝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