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导图:学生作文能力生长的基础

2019-09-10赵立娟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19年12期
关键词:导图评价作文

赵立娟

思维导图能有效拓宽学生的作文思路,使学生更好地利用作文素材,激活学生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很大帮助。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从命题到话题,从材料到新材料,作文命题趋向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思维品质的重要性,而思维导图正是把思维品质具象化的工具。

一、从机械走向灵活,关注思维的第三“元”

学生在写作时形成固化思维,往往是教师的课堂模式固化导致的。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作者的思维、情节的梳理进行归纳、整理,也更方便学生的记忆与思考。在教学中,常常会发现有些学生的作文水平不高,很大的原因是这些学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借助思维导图这个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围绕作文要素,优化作文结构,提高写作能力。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丰富的信息表达,更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讲授议论文的写作技巧时,可以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列出论点、论据。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思路就打开了。围绕思维导图,进行相关材料的搜集,然后再写作,可以让作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思维导图不仅能更好地进行写作练习,而且能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如对“愿你的世界充满阳光”进行思维拓展的时候,可以“阳光”为中心,向外画“光线”,每一条“光线”代表一个美好的事物,让学生去发现世界中充满“阳光”的地方。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作文思路就会被打开。

在选材的过程中,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架构写作过程的“框架”,这个过程要求关注思维的第三“元”,找到文章的情感点。吕叔湘说过:“作文的第一功能是表达情感。”因此,弄清楚了文章的结构后,就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发现结构之间是如何渗透作者情感的。

二、从抽象走向具体,关注作文素材存在之“器”

“文以载道”,“文”就是承载非凡意义的器具,这是“文”的工具性,但“文”也有其独特的价值,本身的意义在于同一个“道”可以安放在不同的“文”中。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作文在难度上、深度上都有所增加,需要学生从抽象走向具体,有更好的分析推理与理解应用能力。对于作文来说,首要任务是选择作文素材。学生的作文素材除了源于语文课本,还需要从名著中发掘,从经典的古诗名句中发现,还可以从网络中采撷。当然,生活才是作文素材之源。

根据思维导图所具有的线性发散功能,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确定作文的主题,然后搜集相关的资料,让作文主题更加具体化,这就是不同的“文”在思维导图的作用下的综合运用。

如新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写作部分指向文学写作。小说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册的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三个小说单元。以“小小说”创作为例,需要学生了解小小说的一般立意特点与写作方法,能够借助文本范例,写出符合要素的小小说。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按照情节的“回转”“回转—回转”“回转—回转—回转”的三个情节变化,进行小小说创作的情节构思,然后再搜集素材,帮助学生拓宽写作思路,让文章更加出彩。

三、从封闭走向开放,关注作文评价的“根”

高中学生的作文能力,需要在学生的“伴行”中逐步提高。因此,在教学点评中,除了教师的点评,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分析与点评。作文的评价,在师评、互评、组评后,如果还能把评价的范围扩大,组建校内作文的评价网络平台,就能更好地让学生的作文在评价中得到提高。

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从文章的情节入手,进行“情节地图”的素材整理;可以从文章内涵的写作意义入手,进行“情感变化”的整理;可以从文体意识的写作技巧入手,进行“写作能力”的方法整理。

如评价学生作文的时候,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很快就能找到“论点”“论据”“论证”,然后抽丝剥茧,把作者的观点与看法、论证材料、论证方法整理出来。在三段式的结构图中,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回答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这也是对议论文引论、本论、结论的逐步揭示。在论证的环节,可以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进行评价,发现论证的层次结构是“总-分-总”还是“两点对照结构”,是“阶梯层进结构”还是“双线并列结构”。这样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就能很好的辨别出同伴的议论文结构是否存在问题,是否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是否具有流畅的行文思路。

教師遵循思维导图特质,引导学生感受作文的思维之美,让作文更加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有内涵,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利用思维导图,学生不仅学到了作文知识,还提高了作文兴趣,加深了学生对作文过程的印象,对提升作文效率很有帮助。

猜你喜欢

导图评价作文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第6章 一次函数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