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农村自然资源,培养学生作文能力
2019-09-10崔传杰
崔传杰
好作文来源于生活,情感真挚,如果脱离真实生活,作文内容就会空洞。对于农村小学来说,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天然的写作素材宝库,教师要以自然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感受自然、认识自然、欣赏自然,进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思考能力、审美能力等,唤醒学生表达的欲望,从而既在自然之美中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又能让学生语言更生动,最终实现农村学生写作意识的强化。
一、自然之美,美在四季交替
季节变化是农村自然风情的主要体现,农村田园风光伴随一年四季的轮替,展现出不同时节的魅力。淳朴的庄稼人和茁壮生长的作物,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时,应着重利用农村四季景观的变化,激发学生从细节着手,培养对身边环境变化的敏锐观察力。发挥想象力,让周围的景物更加活泼可爱。在此基础上,使抒情的文章情感流露更为自然,抒发的情感更加真挚。
比如,开展以“四季之美”为话题写作,可以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课为例,中秋前后桂花飘香是典型的自然特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春夏秋冬中最能代表当地季节特色的景物。学生认为春日里开遍坡头的荠菜花、随水漂流的桃花、归巢的燕子,都是春的符号。在景物选择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景物描写进行信息化分析,比如借助多感官观察荠菜花的形状,从色香味等方面进行介绍,全方位描写春天这一讯息到来的前奏。可以回忆挖荠菜这一生活小事,并将个人情感融入事物描写的过程中。
赋予田园生活以记忆基础,在真实经历的基础上实现情感的自然流露,实现学生写作从细节着手,体现生活点滴的回忆价值,进而在实际训练中增强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变迁的敏锐意识。
二、自然之美,美在环境变迁
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乡村建筑被现代化建设取代,儿时对故土的回忆见证了时代的发展。这些自然变迁能激发学生浓郁的乡土情结,也能以时间为脉络,提高学生作文的逻辑顺序,从而使作文思路更清晰。
比如,教师可以将传统工具与现代农业生产机器进行对比,激发学生观察身边自然事物变迁的热情。可以通过收集旧照片的方式,形成对新旧时代、农村自然景观变化的强烈对比。然后,教师在作文素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以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器具为出发点,通过相关事物的联想,体现出时代的变化。教师开展作文指导过程中,应以变化的视角引导学生主动发掘农村自然景观的变迁,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融入写作情感,也可以日记的形式记录生活点滴变化,这样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学生对生活中的变化能有更为敏锐的感知力。
三、自然之美,美在风土人情
淳朴的民风是农村随时间变迁积淀的精神财富,逐渐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當地人的生活习惯和性格发展。以此为基础开展作文练习能让学生深入挖掘人文风情,体现文字和内容的个性。
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难忘的泼水节》为例,提高学生发掘乡村习俗的积极性,通过口头表述或亲身经历,留心农村的乡土人情。教师可以寻找身边乡土风情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人文,比如新春时节社戏庙会的兴盛、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风情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同时,学生以直观的视角,发掘时代变化中乡土风情与现代化融合,以时代变化为基础将文章内容铺陈展开,使作文脉络更加清晰,语言叙述更贴近自然,避免了生搬硬套的弊端。
风土人情的自然描述,能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生活的意识。以叙事为基础,结合真实情感,能使文章内涵得到升华,学生在叙事中能获得写作的乐趣,避免写作脱离生活现实。因此,农村教师在开展作文授课时,应结合学生生活基础,通过回忆联想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写作。
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本地自然资源,为学生亲近自然、感悟细节营造有利条件。同时,学生在感受四季变化、日月更替的景物交替时,教师可以把握学生的情感变化,以优秀景物描写范文为例子,阐述借景抒情类作文展开的方式,学生在天然环境的浸润下主动留心身边自然的变化。教师也可以利用观察日记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创作激情,在观察中发现自然变化规律,养成热爱乡土的文化情结,进而使文字更富有情感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