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奏,让学生爱上作文
2019-09-10廖延如
廖延如
学生怕写作文是通病,究其原因其实是缺少写作兴趣,加上平时积累不够,缺少基本的写作技巧和修改能力造成的。要改变这一现象,笔者认为需重视指导“四重奏”:
一重奏——兴趣为先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绝非易事。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认清写作目的。写作不仅是作业,更是语言情感表达的锻炼,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写作环境,循序渐进地提高写作能力。
1.创设情境。教学实践表明,所有的孩子都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实物模拟情景的方法,学生获得的真切体验也最多。如每年的各个季节,可以有计划地带具有季节性特征的盆栽让学生观察,使其对一年四季的植物变化产生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作文时便有了具体的内容。或者在课堂上开展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把见闻和感受写进文章,做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2.激发情感。情感是写作的动力,现在的学生活动空间比较大,为什么还是无法表情达意,写不好作文呢?原因是缺乏情感。学生写作文其实是抒写情怀,心由情动,文随情发。因此,教师应竭尽全力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蓄情感,在阅读中丰富情感,在情境中激活情感,在评价中延续情感。
二重奏——生活为源泉
叶圣陶指出:“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泉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要解决“无米之炊”这一作文难题,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实践中积累作文素材,从而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
首先,留心观察。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鸟语虫鸣,欣赏乡村的田园风光、城镇的风景名胜。其次,主动参与。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汲取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形成爱劳动的氛围。再次,丰富活动。以班级为活动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组织访问社区、智力竞赛、辩论会等。有了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学生的素材自然源源不断。
三重奏——积累是基础
作文的内容是靠学生通過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表达语言是作文的关键要素。教学中,我让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日记本,把平时遇到的一些写作素材记录下来,学生作文之前可先翻一翻积累的素材,从中寻找可用的材料。
1.事件记录。我指导学生把日常生活中见到、听到、想到的,或者觉得有趣的、难忘的事或人,用一句话或两句话简要地记录下来。记录的内容可以五花八门,如听到的笑话、看到的电视剧、阅读的故事或文章等。当然,记录不是抄,要用自己的语言。
2.广泛阅读。阅读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阅读。我在班级建立了一个“读书角”,要求学生每天至少高效阅读两篇文章,还适时利用读报写字课的时间带领学生阅读,或“采用师生共读一本书”“父子共读一本书”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鼓励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来丰富语言、积累素材。
3.针对教材中的优美文章,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而对于课外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章则鼓励学生通过“班级读书交流会”互相推荐,对于各种特色词语、短句、谚语、诗文等也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交流比赛。这样,长期坚持就能大大地提升学生作文素材的储备量。
四重奏——重技巧指导
有人说:“厚积而薄发。”现实中却常常听到许多家长无奈地说:“我的孩子很喜欢看书,也看了不少书,可是一到写作文还是不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经过调查研究后发现,这类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最基本的写作技巧。试想什么技巧都不会,即使空有满腹的素材也难以写出优秀的作文。因此,教学中我还注重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引导学生体会,指导学生从最简单的句子到段落结构,再到篇章安排,指导学生运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事物,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开头结尾的训练,如何用现有的素材把一件事写具体、生动。
如写“第一次煮饭”,我侧重指导学生回忆自己煮饭的过程,把煮饭时用到的各种动作有序地罗列出来。写“观察一种水果”时,我提前要求学生把要写的水果带到学校,指导学生采用五官观察法观察水果。课堂上学生兴趣高,思维活跃,写出来的作文自然生动有趣。
作文四重奏能让学生渐渐地对作文产生兴趣,把作文视为一件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