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研究
2019-09-10刘晓霞
【摘要】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分析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现象,从课堂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价值环境和生态主体四个方面探索该原理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并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构建基于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模式,是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和解决当前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的一次积极探索和尝试,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大学英语教学;英语核心素养;生态课堂
【作者简介】刘晓霞(1980-),女,山东临朐人,山东省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研究。
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课堂生态属于教育生态学的微观范畴,是基于生态学的视角,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来分析、研究课堂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目前关于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研究多关注课堂环境对师生及其活动的单向影响,忽视了课堂生态环境与课堂生态主体之间、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缺乏对课堂教学整体性、全面性、生态性、交互性的研究,且鲜有与英语核心素养相结合的研究。本文拟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构建基于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模式,以促进英语核心素养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落实,同时解决当前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现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英语素养生态课堂的定义
根据教育生态学原理,课堂生态包括课堂生态环境和课堂生态主体。大学英语素养生态课堂是以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由课堂生态环境和课堂生态主体构成的自然共生、协同发展、多向互动、可持续再生、良性循环的英语生态课堂系统,其中,课堂生态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价值环境,课堂生态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在由课堂生态环境和生态主体构成的课堂生态体系中,教师是生产者,为学生筛选、加工、整合英语学习资源,教授学习策略,构建教学模式,创设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优化课堂生态环境;学生是消费者、分解者,充分享用学习氛围和生态环境,消化、吸收学习资源和学习策略,丰富已有的语言知識体系,在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合作碰撞中学习和内化新知,提升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优化思维品质,形成文化品格。在提升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同时,学生生成的学习成果可转化为教学资源,高效的学习过程可进一步渲染学习氛围,改善学习环境,促进教师的教和其他学生的学,实现师生共长、生生协同发展的良性课堂生态循环。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生态圈如下:
二、当前大学英语课堂生态问题剖析
1.教师教法与学生主体的失衡。许多大学英语教师仍然采用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教师单调讲解词汇、语法、句型,学生听、记,被动接受,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动,教与学生态失衡,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养成,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课堂物理环境与学生主体失衡。许多教室卫生状况很差,东西摆放混乱,很难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安静的学习氛围;有的班级规模过大,导致课堂生态环境空间相对缩小,制约了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发挥,压制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能力的施展,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3.语言学习环境与学生主体的失衡。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重知识讲授,忽视语言运用和成果输出,教学过程师生、生生互动严重缺乏,生态主体之间(师生、生生)及生态主体与外界之间不能有效地开展信息的交流和互动,难以维持课堂生态系统的平衡,难以全面、有效发挥课堂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的养成。
4.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达成存在失衡。当前大学英语教学评价忽视了对学习策略、思维过程、情感价值观、文化品格等方面的评价和引导;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教学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单一化不能全面有效地检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三、大学英语素养生态课堂的构建
1.构建大学英语素养生态课堂物理环境,营造浓郁语言氛围。首先要保持教室内卫生,物品摆放整齐有序;杜绝噪声污染,要尽量减少外界噪音。其次,教室美化与英语化。如教室墙上可张贴英语挂件、学生作品展示、英语励志格言等,教室内每个物品上都可标上相应的英文单词,使每个物品都能说英语,为学生营造浓郁的英语学习氛围和环境。再次,适当控制班级规模,争取将每班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
2.构建大学英语素养生态课堂社会环境,优化英语语言学习环境。
(1)优化英语课堂的语言文化环境。1)拓宽英语学习渠道,丰富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课下利用VOA、BBC、百词斩、英语流利说、英语趣配音、网易公开课等各种英语学习软件和网站资源自主选择和学习与单元话题相关的材料。教师在各大网站和杂志上精选与教材话题相关的语篇、音视频等材料,供学生课上拓展提升。2)创设真实语境,搭建语言实践、运用平台。如课前开展“Daily report”,课上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采访等。在各种语言运用活动和迁移创新活动中,学生通过描述与阐释、推理与判断、内化与运用、分析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锤炼语言技能,发展多元思维,形成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
(2)加强课外延伸,激活英语学习的第二课堂。为营造浓郁的课外语言生态环境,要丰富第二课堂活动种类,扩大活动范围,提高活动频率,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如开放语音室,双语播放校园电视台,双语标识校园路标和部门标志等,积极创设校园英语语言文化环境。还可定期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口译大赛、英语配音比赛等英语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探究式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
3.构建大学英语素养生态课堂价值环境,革新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
(1)改革单向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究式、合作式、情景式教学,构建师生、生生间的多维互动、立体化生态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内化、提升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开放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养成文化品格。
(2)创设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多元化、生态化、科学化的大学英语评价体系。要突出教学评价在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方面的作用。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要以英语核心素养为导向,标准要多样化、层次化,重点关注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养成和提升,着重评价学生在语言知识学习、运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努力程度、交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师生都可成为评价主体,实现师评、生评与生生互评相结合,口试、笔试相结合,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比如,在进行口语考核时,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学生担任评委,根据自己的领悟和评价标准给自己和其余同学打分,而教师则充当观众。
4.优化和提升大学英语素养生态课堂主体。
(1)教师层面:学校全体大学英语教师群策群力、智慧众筹,积极组建自主发展团队或教师工作坊,自定口号和章程,共同制定大学英语素养生态课堂研究主题和实施方案,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实践,不断优化和提升大学英语素养生态课堂主体。
(2)学生层面: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策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及自我评价策略的培训和渗透,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中积极发挥好学生生态主体作用,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提升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意识地养成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
四、结语
借鉴国内外有关教育生态学、课堂生态、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从优化大学英语课堂的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价值环境及优化和提升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主体等方面,探索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构建,形成自然共生、协同发展、多向互动、可持续再生、良性循環的课堂生态系统,将有助于丰富、深化、完善教育生态学、课堂生态理论,在行动策略研究中逐步解决大学英语教师教育生态意识和学科核心素养意识薄弱、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及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协同发展,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的养成和提升,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实践范例,助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
[1]任凯,白燕.教育生态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122.
[2]陈净.基于生态学视角的英语课堂构建[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12):l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