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展开想象的翅膀发现别样的光芒

2019-09-10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19年12期
关键词:奥妙道题题意

文题展示

一条河的隐秘。

请就此展开想象,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2)文体不限;(3)字数不少于1000。

命题分析

作文题“一条河的隐秘”只有短短的7个字,其最大的优点就是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作文中的想象可以使文章立意新奇,内容深刻,突破现实制约,超越时空界限。然而想象离不开对于题目的深刻解读,如果脱离题目话题内涵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很可能会陷入偏题或跑题的泥淖。因此,要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方能做到扎根题意又高飞远扬,写出别样文章。

“一条河的隐秘”,这是一个偏正式的短语,中心词是“隐秘”,限定对象是“一条河”。首先我们来分析这道题的关键“隐秘”一词,“秘”字有“奥妙的、不公开的”的含义,也有“罕见珍贵、稀奇少有”的意思。由此引申开来,这道题作文可以写事物隐藏不为人知、难为人知的深奥精妙之处,因为这里隐秘的主要原因在于事物本身的奥妙特征让人们难以察觉,那么这种“秘”就属于一种自然的隐藏,而非人为故意,由于是事物的奥妙特征又是自然隐藏,因而这种“隐秘”的发现需要人们独具慧眼,深思潜玩;发现这种隐秘的价值在于认知奥妙,扩大人们的视野,提升人们的认知能力,并加以合理的运用。也可以写事物罕见珍贵、稀奇少有的特征,那么这种“秘”之所以被隐藏的主要原因是“罕见、少有”导致人们对它缺乏认知,而其本身又具备“珍贵”的价值存在。至于其珍贵价值是什么,则在于人们正确认知之后来确定。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这个题目可以写因事物“奥妙”而导致的隐秘,也可以写事物因为“稀有”而导致的隐秘,总的来讲这两种“隐秘”主要是事物本身的特性造成的,而非人为故意,这两种隐秘的发现都具备正面的价值和意义。那么是否存在人为故意隐藏的秘密呢?当然也是有的,也是命题含义范围内的,至于人为隐藏的原因是什么,价值是什么,那就可以发挥作者想象,去合理地阐明了。但无论是什么,本题在主题立意上不能将“隐秘”写成“阴谋秘计”等负面的内涵。

关于“一条河”这个限定对象的分析,它是指具体的某条河流,还是隐喻某个事物。在题目缺乏其他限定和指向的情况下理解,二者皆可。只是如果同学们把它写成某一条具体的河流的话,文章应该由自然生发到历史、文化、社会、人生等人文方面的内容,否则文章容易肤浅。如果同学们把它当作一个隐喻对象的话,则必须注意事物之间内在合理的逻辑关系,河流中有太多的隐秘,比如人与自然的隐秘、人与社会的隐秘、人与人之间的隐秘等,写作的时候要避免牵强附会,不知所云。

构思点拨

审清题意是开阔文章写作思路的指路灯塔,有了明灯指引,明确了写作方向,还需要搞清楚写作路线也就是明晰写作思路,大开脑洞,才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打开思想闸门,放飛想象的翅膀,使文思奔流涌现,写出别样好文章。下面就本题写作思路谈几点建议:

一、文似看山不喜平

无论是记叙文体还是议论性文体,曲径通幽处方显精思妙构。本题有“隐秘”一词,既然是隐秘的东西自然发现或者阐述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如果写作中是平铺直叙的表明,文章内容平面化、直线化可能就会导致文章缺乏意蕴、流于肤浅。那种自然偶得式的无心之作是不可取的。叙述需层层铺垫,议论需层层深入,只有在情感与思想的跌宕之中渐入佳境、渐臻胜境才可能成为佳作。

二、一条大河“波浪宽”

题目中只有“一条河”,没有说明河是“大”的还是“小”的。但是在写作者的眼中这条“河”一定是一条“大”河,因为这个词具备很好的弹性,题目中的“河”可以是纯粹意义上的物理空间的存在——真实具体的某一条河,比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也可能是作者熟悉或者印象深刻的某条河。题目中的“河”还可以理解成一个充满象征与隐喻的、物理与心理意义融为一体、实在与虚拟同时存在的符号化了的意义空间,让考生跨越历史长河,去探索无限奥秘。

三、“超常构思”吸眼球

考生进考场见到作文题,如果感到“很好写”——那就要警惕被“常规立意”迷惑了——那是高水平的命题人预设的陷阱;考生务必将那“很好写”的内容放弃,展开超常思维,进行超常思辨,策划超常思谋,寻觅到文题的“超常构思”,方能写出让评卷老师眼球发亮的立意独到的上乘之作。如果感到“不好写”——那是大好事,考生很快就进入了超常构思状态;说明考生已养成“展开超常思维,进行超常思辨,策划超常思谋”的习惯,甚至还具备“超常构思”的能力,已经能够实现考场作文超常发挥了。例如这道题可以由一条河流想到水,水又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把“水分子”拟人化,让它环行世界,服务社会。这也算是宽题窄做,超常构思了。

(责任编辑/贺丽)

猜你喜欢

奥妙道题题意
笑笑漫游数学世界之理解题意
弄清题意 推理解题
审清题意,辨明模型
误会
明确题意 正确解答
重新组合的奥妙
简单算式的奥妙
这道题谁会做
折叠中的“奥妙”
藕洞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