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分析论述文本的论据

2019-09-10左燕琴肖善军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19年12期
关键词:唐人论据论点

左燕琴 肖善军

一股论述文阅读的第二题主要考查我们对文本论证、论点和论据的掌握情况,间有对文本主要内容的考查。下面,我们仅从论述文本论据考查的角度来作解读。

论据是论述文中支撑作者论点的材料,一股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论述文本往往通过典型事实阐述证明道理,事实论据必须与文章论点在逻辑上保持一致。理论论据是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

阅读论述类文本时,如伺分析论据呢?不管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基本上都要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1.梳理筛选论据。首先通读全文,在文段中画出观点性的语句及支撑证明观点的语句,进而梳理出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材料,即哪些是事实论据,哪些是理论论据。这是较为基础的步骤,关键是细心谨慎,不要遗漏了某个关键论据材料。不然,有可能影响考生对文本观点态度的全面准确把握。

2.分析立场态度。在找出文中运用的论据材料后,要分析把握该材料所包含的作者的态度倾向。在运用论据材料时,作者一股都会对该材料进行评论分析。考生一定要抓住这些文字,弄清楚文本中的事例材料是作为正面事例还是反面事例,搞明白理论材料是用来佐证作者自己的观点还是作为批驳的对象,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立场观点。

3.分析逻辑联系。逻辑联系包括论据与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需要仔细辨析的是论据与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文本中可能运用到多个论据材料,它们之间可能是共同支撑某一观点,也可能是正反对比地印证某一观点,还可能是逐层递进的关系。此外,还要注意思考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论据与论点之间可能是归纳推理,也可能是演绎论证,还可能有因果联系,等等。下面,我们就以具体材料来作一说明。

唐朝古体诗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诗选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稹《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辫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选白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文章有删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王士稹对唐人五言卉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卉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调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卉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届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阅读解析

结合作者在引用王士稹的言论后的评述文字“显示出同一偏见”,以及引用许学夷言论后的评述文字“可谓通达之见”可知,A项对论据材料作用的理解是正确的。

最后一段大量引用诗句,从语段中间位置的“但”字可以窥见它们的逻辑关系,是用对比来论证唐人五言卉体诗和七言卉体诗的不同,所以B项正确。

我们再来分析c项,句中“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時代卉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的分析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卉人对唐代的卉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稹的“四唐卉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稹对唐代卉诗有偏见。可见,c项答案错误。

D项用选文文本内的观点去解读高中课本里学到的内容,可以视为要求考生为文中的论点补充一个恰当的论据材料。根据选文中“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的表述,可判断出D项正确。

(责任编辑/胡璐)

猜你喜欢

唐人论据论点
唐人路上 花瓣飘香
德州立天唐人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投资收益分析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唐人神股价腰斩波及股权质押
议论文如何分解分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