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及其社会学意义
2019-09-10陈菲吴磊
陈菲 吴磊
摘要: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人为原因引起的气候变化是客观事实。但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对气候变化有不同看法。政府证实了气候变化的客观性。并积极努力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同时在一些领域已经取得了进展。中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表明,社会学家们对中国的生态制约感到担忧。特别是从社会学角度制定和执行气候变化政策的社会复杂性,本文基于对我国为改进气候政策所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及社会学的意义来论述。
关键词:气候变化;生态文明;环境问题;环境社会学
前言
全球气候变化无疑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气候变化谈判中的任何全球合作都将受到广泛关注,谈判取得的所有进展都是令人鼓舞的,未能达成协议的谈判总是失败的。由于全球政治气候的明显变化,最近缔结的《巴黎公约》的执行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将重点阐述中国政府对气候变化及其主要挑战的应对措施,以及讨论实践的社会学意义。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加大促进社会科学发展与研究,包括关于气候变化的更有价值的研究。
一、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做法的社会学意义
随着各行各业对环境和气候的不断讨论,这个问题突出了气候变化问题的社会复杂性。在这方面,应该说社会科学在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存在很大缺陷。这阻碍了人们对气候变化和有效应对的深刻理解。中国社会学中很少有人关注和研究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学界也存在类似的现象。我们不仅面临着缺乏政治创新,而且面临经济,社会和文化体系的创新,尽管这种创新目前正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
总的来说,我们基本上仍在“使用旧瓶装新酒”来尝试应对现有社会系统中新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显然,这种做法正变得越来越紧张。为了更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我们需要进行更深入和务实的社会学研究,以便找到一条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道路。对气候变化的社会实践的观察和分析,使我们能够继续研究生物物种的变化。这些因素早就知道了,并且在现代社会学出现之前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然而,现代社会学拒绝生物决定论和地球物理决定论,单方面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社会运作和社会系统中人类行为的重要性。这种理论倾向被认为是人类中心主义(Catton)。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正在逐渐发生变化,技术创新和推动这一变化。我们可能无法说生物物理因素与现代社会的运作无关。因此,没有理由忽视社会运行分析中的生物物理因素。
中国通过有效的制度建设,自主推进社会制度改革,寻求新的社会文明形态。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和气候变化,在一些地区取得了进展,但也遇到了一些重大挑战。这种社会实践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探索新现代性可能性的生活案例。老式的现代性在人与自然之间,在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不停止,只会加剧人类社会面临的困境。这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完全否定旧的现代性也是错误的。我们必须着眼于追求生活实践,探索文明发展的新道路。中国的做法可能告诉我们:国家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如何形成政治共识?如何将气候变化纳入经济发展?如果中国的实践继续取得重大进展,它将为我们社会的未来带来新的希望。
当然,应对气候变化的做法也为社会实证研究的大量机会创造了新的机会。首先,社会学可以更好地描述气候变化的社会取向。社会学不能(事实上很难)探讨气候变化的自然方面,但社会学方法可以教人让我们不要忘记,在我们的社会中,气候变化可以生动地揭示社会对气候变化的看法和行为。通过分析社会结构,社会过程和实践的方法,了解存在这种不平衡的原因。
社会学可以促进气候治理。促进气候治理体系,结构,政策,持续改进机制和做法。社会学有助于气候治理,为气候治理提供更多的选择,并对气候治理进行更详细的评估,只有保持清晰,反思和批判,才能不断纠正我们对社会运作和发展的理解,还发现了一些未具体说明的研究和做法,以加强社会行动的选择性。正如一些研究人员所指出的那样:利用社会学的批判视角,“可以揭示意识形态蒙蔽的世界末日本质,并为可能导致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和更有效战略的替代思想开辟知识空间。作为社会学者,我们都是现代社会过程和社会学习者的参与者,他们既是社会建设者,也是社会批评家。
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取得一定成果方面采取正确道路的能力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政治体系具有应对危机的强大能力。中国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有组织完善的制度和丰富的政治经验,有着就改革问题达成共识的强大潜力。通过有效的社会动员将气候变化纳入主流。在各种社会经济工作中,提出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统一,国家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提出了社会转型与战略的整体概念。事实上,中国在改革经济供给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稠密、气候条件复杂的国家,生态系统脆弱,国际环境复杂,因此,中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工作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就国内层面的挑战而言,首先,中国政府需要将其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确认转移到广泛的地区,复杂的行业和多样化的人口,从而获得广泛而强大的社会支持和促进社会参与。消除国内气候变化动态。如上所述,这项工作十分复杂。在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的看法仍然很有限。
其次,中国需要平衡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当前发展的努力。毫无疑问,中国仍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仍然很严重。考虑到人均发展水平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巨大差距,符合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再次,中国必须平衡与氣候变化相关的紧张局势和可用的资源,特别是技术资源。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既需要国际合作,也需要大量的资源保护。特别是对先进技术的需求。虽然中国十分重视气候变化研究和能力建设,但中国正在建设支持气候变化研究的能力,中国掌握的技术手段还不够先进。许多技术实际上依赖于发达国家。与此同时,中国也需要筹集大量资金来应对气候变化。这也很困难。
最后,中国需要平衡其政策目标与政策执行体系之间的紧张关系。过度分化和多层次的行政系统似乎很大,但也存在制度效率低下的问题。提高行政效率是中国政治和行政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例如,中国省政府环境保护机构监测,监测和执法垂直管理体制改革试图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提高环保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但,其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结束语:在中国,大沽之志的故事一直在传播,据说发生在公元前2000年。面对无休止的洪水,阻止法律和浪费法律的使用表明了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勇气,特别是大禹。他带领人们使用疏通方法来控制洪水的危险。它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成为了一位杰出的领导者。在西方圣经中,也有大洪水的记录,也许在公元前2000年,诺亚建造了一个巨大的,具有启示的方舟,得以逃脱洪水的侵袭。这些故事很有趣,反映了不同的智慧。中国历史上强调了以局势为导向的智慧的勇敢面孔,积极适应。作者认为,今天我们面临气候变化等灾难,避免气候变化可能是一种选择,但也许需要勇敢和积极适应。人类需要挑战自我并改变自己。
参考文献:
[1] 黄乐乐、任磊、何薇.2016,《中国公民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知及态度》.《科普研究》第3期。
[2] 张情,2011,《牧民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脆弱性一—以内蒙古荒漠草原的一个嘎查为例》.《社会学研究》第6期。
[3] 黄荣辉,徐飞亚.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一一气候系统动力学与气候预测].地球科学进展,1996,(3).
[4] 保罗·A·萨缪尔森,威糜·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4版D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云南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