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真意切,动人心弦
2019-09-10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记叙文写作中,切忌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而要饱含感情,感染读者,引起共鸣。那么,我们在写记叙文时,怎样才能做到情感真挚、引起读者共鸣呢?
一、取材真实,抒写真情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不说空话,不说套话。”只有用真情实感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感染力。记叙文写作,首先要求取材真实,不可胡编乱造。在进行艺术加工时,也应合情合理。那么,真实的素材从何而来?当然来源于生活,要善于从生活中找素材,选择那些曾经经历的或者最熟悉的情感素材来写,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捕捉动情点。来看这位同学写的以“感动”为题的习作片段:
妈妈是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她是一个卖菜的小贩,平时很早就会收摊回家。可那天晚上七点了,还不见妈妈身影。外面下着大雨,我极不放心地找到菜市场,只见妈妈在大雨中站着,显得疲惫不堪。原来,妈妈白天卖菜时,无意间捡到一个钱包,她想那丢钱的人一定很着急,于是一直在原地等待失主。我被眼前的情景感动了,决定和妈妈一起等。直到天亮时,才看见一个黑影渐渐走近,一问才知道,她就是失主。
为了显示妈妈的伟大,就一定要让妈妈淋雨,一定要让妈妈在风雨中站一个晚上吗?所以,此文段的问题属于取材不真实,自然也就无抒发真情,不能打动读者,更别说引起共鸣了。
二、借助载体,引人共鸣
一篇文章要想打动人,就需要有一个载体,换言之,就是要找准泪点。人的情感大多与相关的人、事、物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某种情感的爆发,往往有其特定“触发点”或“动情物”,它可能是一个人或物,也可能是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等,这些便是文章的泪点,也是最容易感动读者、引起共鸣的地方。写作时,要善于抓住这些触发情感波澜的“点”与“物”。如《背影》中父亲的“背影”,《项脊轩志》中的“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我与地坛》中母亲的“呼唤”。再如习作《爷爷的拐杖》中的这一片段:
几年过去了,爷爷的那根拐杖安静地立在墙角,但我知道,爷爷再也不会握起它了。窗外的香樟树又长出了绿叶。那根往日我怕得不行的高大有力的拐杖,现在看着却是那么短小。眼泪随着思绪慢慢凝聚、滴下,溅落成一团水渍,倒映着窗外香樟树摇曳的身影,阳光静悄悄地洒落在那根陈旧斑驳的梨木拐杖上。
此文段在刻画爷爷的形象时,抓住了“拐杖”这个载体,让我们感受到了爷爷的年迈与严厉,也感受到了物是人非给人带来的悲痛。
三、描写细节,动人心弦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艺术起源于至微。”“至微”,就是那些能体现人情美、人性美,能够动人心弦、打动读者的细节。写作时,一些同学叙事往往会流于形式,蜻蜓点水,缺乏生动的细节描写,殊不知,成功的细节描写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效果。好文章之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那细节体现在哪里呢?可以是一次回眸、一抹笑容、一场冲突、一个转身,等等。在刻画人物形象、表达真情实感时,就需要把握细节,着力描写,以便于读者眼前能浮现出文字中的画面,能真切、深刻地感受到笔端流淌的细腻情感,从而让读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朱自清《背影》中的片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此文段是细节描写的经典片段。作者通过对父亲的衣着、动作的细致描写,刻画出一个令人感动的背影,体现出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读后让人为之动容。
四、抒情议论,点染升华
写人叙事的记叙文,若能在叙述、描写后适当地抒情、议论,既可以使细节得到点化,又能起到渲染情感、升华主题的作用,同时收到画龙点睛、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当然,也可以在叙事、描写的过程中穿插抒情、议论。值得注意的是,在记叙文中,只可适当地进行抒情、议论,否则就是喧宾夺主、画蛇添足了。来看作文《守望》中的精彩片段:
端详母亲,几缕花白的发丝无言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凝重,也见证着母亲几十年辛苦的历程。母亲身为一个乡下妇女,虽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是她那直白的話语中却孕育着对我浓浓的关爱和深深的期待。
作者在记叙描写之后,恰到好处地进行了抒情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将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读者感同身受,体会到了人类永恒的情感——母爱。
【优秀作文】
温暖的遇见
◎文金金
因为遇见,我的记忆里留下了你温暖的身影。
——题记
一抹微笑
离上晚自习还有20分钟,我还在精品店里苦苦寻找朋友要我买的那个小包包。心急如焚的我一个柜台一个柜台地找,终于找到了一堆皮包。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开始乱翻。没想到,一大堆皮包如打开了闸门的洪水般倾泻下来,我顿时闹了个大红脸,心怦怦跳个不停,真害怕老板娘会对我“横眉冷对”。我赶紧将地上的包包往架子上拾,脸上满是尴尬,许久,老板娘依旧没有出现。我长长地舒了口气。“幸好没被发现。”把包复原后,我一溜烟地跑出了这家精品店,却没有忘记回看店名。这才发现,老板娘正带着一抹微笑望着我离开。突然间,我无比感激这个“陌生人”。
是的,也许我不认识您,但我知道,您的微笑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成为我生命中永远的温暖。
背后的推扶
站台上已挤满了人,眼看着远处一辆公交车慢慢驶来,人群开始骚动,人们都使劲地在抢占最佳地盘上车,一个个摩拳擦掌。公交车终于停了,人们立刻围上去,可怜的我无情地被他们挤到了一旁。糟糕,看情形是挤不上去了,我心里直嘀咕:“怎么办?要迟到了!”我又跑到了车门边,企图挤上去。突然,我感觉有一股力量在我身后推我,只是那么轻轻一推,我便上去了。公交车缓缓地向前驶去,回头看那站台,有个老爷爷在向我招手告别,我也使劲地招手,心里一阵感动。
我至今也不认识那位老爷爷,但我却永远记得他温暖的身影,即使素不相识,也可以出手相助。
远处的车灯
狭窄的街道,熙攘的人群,总让人感叹计划生育的必要性。这时候,摩的司机还来凑热闹,横冲直撞地穿行在大街小巷,肆无忌惮,人人皆退避三舍,但也只能横眼视之,无可奈何。
周末的下课铃总是那么迟迟响起,回家的公交车却又是那么迫不及待。我独自徘徊在熙攘的大街上,茫然无助。“还是打个摩的吧!”我心里嘀咕着。刚一招手,一辆摩的便“杀”了过来。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我便坐在摩的上“飞”了起来,一路无言。暮色四合,无情的细雨也赶来凑热闹。许是怕我害怕,司机主动说起自己的故事:他每天风里来雨里去,混乱的交通让他每时每刻都提心吊胆,反光镜里他的眼神是忧郁的;当说起他那像我一样读高中的儿子时,似乎所有的苦累都消失了般,喜悦堆了一脸……我躲在他的背后,默默地听着,心中少了些许不安,蓦然多了几分敬意。
在泥泞的小路前,便是家门。下了车,我一步三滑地向前走着,他将车子发动着,用前车灯一路照着我。家门越来越近,远处的车灯却没有熄灭,黑夜中模糊的身影还在远远地眺望着……我蓦然感动。
我明白,生命中,有无数这样温暖的身影,也许只有一秒钟的相遇,也许他的容颜我们不曾记住,但他们带来的感动却让我们永远铭记。
【作者系湖南省醴陵一中学生】
点评
作者选取自己亲身经历的三件事,让人感觉真实可信,并用了三个“载体”,即“微笑、推扶、车灯”,引起读者的共鸣。通过精品店老板娘的微笑,公交车站老爷爷的一推扶和摩的司机打开的车灯这些细节将人间真情的主题刻画出来,并且作者在叙述完事情的经过后另起一段进行适当的抒情议论,这样既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又使主题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