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宫里那些幸福事儿
2019-09-10刘芬
刘芬
自2011年中央文明办、财政部、教育部实施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以来,我国乡村学校少年宫经历了从无到有、由点到面的发展。至2018年,累计投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55亿多元,支持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近1.7万所。
一所所乡村学校少年宫,不仅成为乡村孩子们放飞梦想的乐园,也成为开展素质教育的好载体,更为推进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曾经只是城里孩子专利的少年宫,如今成了农村孩子的快乐大本营。
“我能自己造‘飞机’了”
明德启南中学位于长株潭交界处的长沙市天心区暮云街道,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学校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务工,教育孩子的事情基本交给老师。
学生小李的父母都在城里打工,一个月才回一次家,他平时跟奶奶一起住。“以往,孩子们放学后三五成群到镇上玩,十几岁的细伢子也不听我管。”李奶奶向记者诉苦。而今,小李“自己买了一大堆书,经常一个人躲在房里看。也不玩电脑游戏了,还能自己造‘飞机’”。李奶奶说的造“飞机”,是指孙子能通过电脑编程,组装、操控无人机。
小李告诉记者,他在学校的科技社团里学到了很多本领。他用手机操控无人机,空中的无人机快速地做了一个360度空翻。“你相信吗?人类能完成的所有动作,机器人都可以做。我还编辑了一款扫地机器人,目前正在制作中。”小李向记者展示他的“成果”。
对于儿子的改变,李妈妈归功于学校的少年宫活动。李妈妈欣喜地说:“儿子上次参加科技制作展示获了金奖后,说要努力读书考大学,以后学计算机编程。”
该校科技社团老师杜志灵告诉记者:“农村的孩子业余活动少,动手能力强,孩子们特别喜欢到科技社团来捣鼓这些小玩意儿。”他说,学校少年宫10余个不同种类的社团,为农村孩子开辟了另一片天地。
一把剪刀闯天下
托口镇中心小学位于怀化市洪江市南部,学校乡村少年宫创建于2012年。每周二、周四下午的少年宫开放时间,就是孩子们尽情展现自我的时刻,有的孩子动手学习黑陶制作;有的欢快地跳起传统竹竿舞;有的则安静地编织手工花篮;还有的拿着剪刀娴熟地完成自己的剪纸作品……近年来,该校陆续开设了侗族芦笙演奏、稻作文化体验等30多类少年宫活动项目。
“先将经材排列好,纬材以1/1交叉编织法,一条竹篾在上,一条竹篾在下,相互交织……”学校每周二的竹编社团课, 66岁的竹编大师张克翠都会来校辅导。作为托口镇中心小学少年宫特聘的校外辅导员,她不仅对学生进行竹编教学,还对老师进行教学培训。在她的专业指导下,越來越多的孩子爱上了这项传统技艺,该校学生的竹编作品还获得怀化市中小学生艺术工作坊实践展演一等奖。
在该市双溪小学,剪纸是学生们的一门“手艺”。校长黄海告诉记者:“我们学校少年宫聘请了民间剪纸大师邱宏骐做指导老师,孩子们都喜欢剪,窗花、花鸟、人物、风景等图案信手拈来。”80高龄的邱大师是黔阳剪纸馆馆主,在他看来,一张纸、一把剪刀,就能表达内心世界。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学生龚真的作品获得了2016年全国剪纸大赛一等奖。
随着竹竿舞、山歌、刺绣等民间艺术课程的注入,课程日益丰富的各乡村学校少年宫成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寒暑假的免费学习天堂
水果发电、组装机器人、遥控无人机……湖南省2018年度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工作推进会在邵阳县岩口铺镇中学举行,孩子们从乡村少年宫学到的“本领”让来自全省的240多位代表大开眼界。
“学校生源以留守孩子居多,起初我们就想开设兴趣小组,让他们有地方去、有场所玩。”该校政教主任胡慧利告诉记者。
每周一至周四下午第八节课,孩子们欢快地奔向自己喜爱的社团。浓浓的墨香从书法室飘来,孩子们静气凝神任毛笔在宣纸上游走;悠扬的歌声从声乐教室传来,欢快的音符在孩子们的呼吸里飘荡;足球场上,小将们尽情奔跑、奋力挥洒汗水……
2011年,学校以“培养孩子广泛兴趣,放飞少年远大理想”为初衷创办少年宫,从最初开设的棋类、球类等少数几个兴趣小组,发展到目前拥有亲情视频室、心理辅导室、理化生科技展馆等20余个社团,学校将少年宫打造成第二课堂,每周一至周四下午第八节课及寒暑假向学生免费开放,“课堂之外,孩子们可以在少年宫得到放松,还能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不用花一分钱……”家长连连好评。该校于2015年获评“湖南省青少年宫协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