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只乌鸦又渴了!”

2019-09-10蓝桂珊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35期

蓝桂珊

【摘要】部编版教材中的《乌鸦喝水》有意减轻低年级识字写字的负担,而聚焦于“观察”这一能力的培养。要达成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观察”这一目标,须立足于文本,又要超越文本,善于挖掘课内外资源,把学生的体验放在第一位,引导学生既用眼睛看,又用心思考,这样才能真正把“观察”落到实处,做出实效,从而提升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我们以问题为纲,以观察为辅,把在“观察中探究,探究中观察”作为全课的线索。

【关键词】文本对比;实验观察;绘图思辨

《乌鸦喝水》是一篇经典的童话故事,从80年代至今,跨越人教版、苏教版、部编版,经久不衰。当然,即使是同一篇课文,不同的版本,不同的编者,对它的目标定位也是不同的。那么,这次“乌鸦”是带着何种目标来到部编版教材的呢?细究教材,不难发现,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围绕“观察”这个主題编排了《乌鸦喝水》《雪地里的小画家》《小蜗牛》3篇课文,这些课文都是以动物为主人公,大自然为背景,插图丰富,画面感强,每一篇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由此可见,编者有意减轻低年级识字写字的负担,而聚焦于“观察”这一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本单元的重要目标是在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学问,激发学生观察自然、大胆质疑的兴趣。

再看《乌鸦喝水》这篇课文。课文根据《伊索寓言》中的《乌鸦喝水》改写,讲的是一只口渴的乌鸦通过细心观察,想出方法,最终喝到水的故事。课文虽然短小,但刻画的乌鸦形象非常鲜明:善于观察,爱动脑筋,能充分利用周围条件克服困难。编者的意图十分清晰,即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把“观察”这一单元目标落到实处呢?

儿童心理学指出,处于低年级的儿童还不会专注于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要求,把课文探究与观察体验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研究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我们决定以问题为纲,以观察为辅,把在“观察中探究,探究中观察”作为全课的线索。由此,我们设计了“三个目标问题,三个操作层次”的层递式教学流程:

教学梯度图:

具体来说就是——

①细看文本,体会乌鸦的善于观察的特点,帮助学生培养观察的意识;

②观察“投石升水”实验操作,了解自然现象,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③观察插图,创作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

一、文字梯度——在文本中培养观察意识

探究问题:乌鸦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喝到水的?

针对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去细看课文,从文字中提取信息,大多数同学都能找到了相关的句子——“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

原来乌鸦靠着自己的仔细观察,发现了旁边的石子,于是想出了方法。如果这是一只粗心大意的乌鸦,没有细致观察事物的意识,可能早就飞走了。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启示学生:要解决问题,就必须细心观察。其实,课文对乌鸦发现石子的描写比较简单,重在情节的串联,这大概是考虑到一年级的孩子识字量不多,对细节描写还不需要过多叙述。但正是如此,导致学生产生了疑问,有学生提出:乌鸦怎么知道用石子就可以让水升高呢?是她妈妈告诉过它,还是从其他人身上学来的呢?还有,为什么乌鸦不直接把瓶子推倒,这样的话瓶里的水不就流出来了吗?这样的思维发散很有意思,稍不留意,可能就失去了一次探究的好机会。课前,我们是准备了《伊索寓言》原文的,打算在课的结尾处,作为拓展材料让学生学习,由于课堂生成,我们随即调整教学策略,出乎意料,此处用效果更好。

《伊索寓言》中的原文是这样描写的:

乌鸦想,把水瓶撞到,就可以喝到水了。于是,他从高空往下冲,猛烈撞击水瓶。可是水瓶太重了,乌鸦用尽全身的力气,水瓶仍然纹丝不动。

乌鸦一气之下,从不远处叼来一块石子,朝着水瓶砸下去。他本想把水瓶砸坏之后饮水,没想到石子不偏不倚,“扑通”一声正好落进水瓶里。

乌鸦飞了下去,看到水瓶一点都没破。细心的乌鸦发现,石子沉入瓶底,里面的水好像比原来高了一些。

“有办法了,这下我能喝到水了”。乌鸦非常高兴,他“哇哇”大叫着开始行动起来。他叼来许多石子,把它们一块一块地投到水瓶里。随着石子的增多,水瓶里的水也一点儿一点儿地慢慢上升。

细看文本后,学生们恍然大悟,乌鸦原来并不知道往瓶子里放石块可以让水升高的。它是在细心观察,不断尝试的基础上形成认知的。乌鸦发现,石子沉入瓶子后,里面的水好像比原来高了一些。于是乌鸦想:“如果我投进两块、三块、四块……瓶子里的水不就可以升到瓶口了吗?”原来乌鸦是靠着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寻找到方法的。通过原文和课文对比,学生的疑问解决了,而他们的领悟也更深了:只有善于观察,细心观察,才能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才能发现生活的真理。至此,学生的观察意识被唤醒了,这也为下面的环节做了充分的铺垫。

二、实验梯度——在体验中提升观察能力

探究问题:小石子放进瓶子里,瓶子的水就会升高吗?

从大人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很幼稚的问题,但是,对于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来说,它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通过看文字,已经了解到乌鸦靠着观察发现石子可以让瓶子的水上升的现象,也知道了乌鸦想到这个方法的原因。但是,学生这种认识,属于结论输入性的认识,他们没有真正的“观察”体验。为了让学生获得情境体验,我们设计了一个“石子让水升高”的微实验:

实验准备:一堆石子;两瓶水,水量分别为:很少(约三分之一)、一半。

第一次实验:往水很少的瓶子里加石子。

老师一边加石子,一边让学生细心观察瓶里的水前后有什么变化。开始的时候,水慢慢地升高了一些,后来,随着石子越放越多,瓶子里的水竟然无法升高了,显然,这样乌鸦是喝不到水的。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课文里的乌鸦喝水是骗我们的?学生的探究欲望给激发了出来,开始质疑课文。我们没有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让他们带着疑问继续观察第二次试验。

第二次实验:往有半瓶水的瓶子里加石子。

老师按照同样的做法操作。学生们紧紧盯着瓶子,神情比刚才还专注,他们是迫切想知道事情的真相。添加一些石子后,瓶里的水慢慢升到了瓶口,这次,乌鸦喝到水是完全没问题的。

通过两次实验和深入的讨论,学生明白了:乌鸦要喝到水,并不是在瓶子里加入石子就可以的,还得看水量的多少。瓶子里至少有半瓶以上的水,乌鸦这个“喝水”的方法才可以奏效。实验是一种情境式体验,它的积极意义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对课文的质疑,释疑。这种体验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可谓一举多得。

三、配图梯度——在绘图中培养思辨能力

探究的问题:乌鸦一颗一颗放石子,要放多少石子,放多久才能喝到水?

乌鸦要放多少石子,多长时间才能喝到水?这个答案我们是无法给学生确定的,上面的实验只是一个模仿的情境,不是乌鸦喝水的真实情形,所以也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但是,我们设计这个问题是有着深一层考虑的,即引导学生通过对插图的观察、思考,提升学生的想象和思辨能力。

我们留意到:部编版教材中的插图,主要画了一只乌鸦,一个瓶子,瓶子旁边有许多石子。(如图①)

观察教材的插图后,笔者把课文和《伊索寓言》原文中关于乌鸦和瓶子的文字描写都显示出来,让学生比较。

课文中的描写: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伊索寓言》中的描写:瓶口又小,瓶颈又长,乌鸦的嘴无论如何也够不着水。

通过观察插图和细读课内外文本,学生发现教材的插图不合理:教材插图中的瓶子厚实,瓶口比较大,瓶颈很短,瓶子不透明,看不出里面的水有多少。这显然与乌鸦喝水的客观条件不符。那么,插图应该画成怎样才合理呢?学生进行讨論后,认为插图的合理性,应该满足以下四点:

1.瓶子很大,应该比乌鸦大得多。从原文这些文字可以看出——水瓶太重了,乌鸦用尽全身的力气,水瓶仍然纹丝不动。

2.水应该占瓶子的一半以上——这是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否则投石喝水是不可能成功的。

3.瓶子应该是透明的——这样乌鸦才能通过观察,有所发现,从而想到喝水的方法。

4.瓶口比较小,瓶颈比较长——这是长嘴的乌鸦“无论如何也够不着水”的重要原因。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们让学生进行配图再创作,低年级的孩子对绘画是毫无抗拒力的,学生兴致很浓,一下子班上变成了设计工作室,四人一组,三人指点,一人绘画,几乎每一个小组都能按照课文提示画出类似图②的图画来。

最后,我们引出前面探究的问题:乌鸦一颗一颗放石子,要放多少石子,放多久才能喝到水?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个答案是学生从自我体验中得出来的,不管这个答案是否科学合理,学生能通过观察,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我们就应该尊重,这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思辩能力的重要原则之一。

通过《乌鸦喝水》这个课例,我们总结了一点:要达成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观察”这一目标,须立足于文本,又要超越文本,善于挖掘课内外资源,把学生的体验放在第一位,引导学生既用眼睛看,又用心思考,这样才能真正把“观察”落到实处,做出实效,从而提升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