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传统文化引导学校德育建设

2019-09-10解秀华赵英华

教育家 2019年14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中华中华民族

解秀华 赵英华

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和文化是当代青少年教育的重要资源。传播、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学校教育的职责所在。如何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学校德育建设呢?北京市怀柔二中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从多个层面进行了总结与提炼。

首先,领导班子高层引领,班级管理重在落实。一方面,以校长为主导,副校长、政教处主任等带领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深入分析传统文化中的“仁”“礼”“信”“孝”等,将其解读为当前的“仁爱”与“诚信”,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学校全面营造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觉提高文化修为和综合素养。每天的学习从《弟子规》和《三字经》的晨读声中开始,步入教室漫步轻声,课堂上学生勤思好学,师生良好互动,在互道“再见”中结束一天的工作和学习……这些看似平凡、重复的细节恰恰体现了学校德育的润物细无声。

其次,走进民俗日常,欢度传统佳节。北京市怀柔区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碰撞的中间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杂居地,以“沙峪村竹马”“帽山满族二贵摔跤”“雕漆技艺”“满族蹴鞠”“琉璃庙镇敛巧饭风俗”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重要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学校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非遗项目活动,并将姓氏溯源带入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此外,传统节日对中华民族的精神记忆延续有着十分独特的价值。每年寒假期间,学校都会开展春节“过中国年”活动,让学生抄写春联和拍摄反映春节节庆活动的照片,从中体会浓浓的“中国味”和醇醇的“中国情”;元宵节,学生走上街头,体验“闹元宵猜灯谜”的乐趣;端午节,学生会与家人一起包粽子、采艾叶、挂荷包……在活动中,学生陶冶了情操,培育了精神,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最后,在主题班会、社会大课堂等常规活动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始终坚持传统文化进课堂,利用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班会、主题团队会等校内课堂以及社会大课堂等校外活动课程,把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会民俗贯穿到课堂上,力求将现代意识和传统文化融会贯通,使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汲取民族精神的营养,成长为既具现代精神又富有中华优秀传统的“现代人”。学校利用社会大课堂的机会,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开展经典诵读、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志愿服务和体育健身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清明节组织开展纪念先人、缅怀先烈活动;端午节期间开展“端午故事我知道”活动;中秋节期间以“我爱我家”为主题开展活动;重阳节期间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组织学生开展看望独居老人等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以诵读《弟子规》《论语》《诗经》和古代诗词名篇为主要内容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和硬软笔书法比赛、国学知识竞赛等活动,尤其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激发起了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化自信刻不容缓,传统教育不可或缺。我们将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不断丰富德育内涵,拓展德育路径,以更好地培养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當代中国人。

(作者单位:北京市怀柔二中)

责任编辑:宋三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中华中华民族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