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说明文教学的指导策略

2019-09-10范晓芬

当代家庭教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说明文语文素养语境

范晓芬

摘  要:说明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方面。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把说明类的教材文本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内容,乐于探究,品味语言,习得方法。

关键词:说明文;语文素养;语境;策略;运用

【中图分类号】G 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6-0172-01

说明文作为实用性文体,其内容具有知识性、说明性和科学性,可以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态度,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其结构具有清晰的条理性,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其语言具有严密准确性,可以提升言语的准确性和促进言语能力的发展。因此,说明文的文本解读应聚焦说明文的语言感悟和积累运用。

1.以语言环境把握说明文文本

首先是把握说明文文本的共性语境。说明文的特征是以传授知识为写作目的。有些记叙文,在写人状物时,虽然会涉及各种知识,但只是借助必要的知识来表达主题,如散文《落花生》里就有对花生特点的说明,如“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但把花生的特点说得如此明白,其目的并不在于传授花生的知识,而在于作为生发议论的缘由和依托,让花生的可贵之处具体可感,从而让孩子学做一个具有花生品质的人。为了把知识解说清楚,说明文也会用到其他表达方式,如文艺性说明文《松鼠》,作者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传神地描写了一只漂亮、乖巧、驯良的松鼠形象,寓知识于形象之中,准确地介绍了有关松鼠的知识。又如描述性说明文《花钟》,第1自然段中在按顺序列举九种花依据时间顺序次第开放时,大量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如“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形象地介绍了“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优美的语言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激发了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

其次是把握说明文文本的个性语境。小学语文教材各学段选编的说明文,充分体现出对学生认知规律的遵循。第一学段的说明文大多采用童话、诗歌或散文诗的形式,生动有趣,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营造出充满童真童趣的阅读情境。第二第三学段既有语言朴实的平实性说明文,也有语言活泼生动的文艺性说明文。除了贴近各年段学生的阅读心理,每一篇说明文各具言语个性。《植物妈妈有办法》采用儿歌形式,介绍植物传播种子的知识,语言活泼,琅琅上口;《我是什么》采用孩子喜闻乐见的童话形式,介绍水的三态变化以及水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荷叶圆圆》采用散文诗形式,以小水珠、小蜓、小青蛙、小鱼儿的不同体验,生动活泼地介绍了荷叶“绿绿的、圆圆的”特点;《最大的“书”》则采用对话的形式,塑造了一个跟学生年龄相仿、好奇心很强的儿童形象,以其提问层层推进,普

及关于岩石的知识。《太阳》《鲸》等典型的说明文,采用平实的说明形式,运用了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新型玻璃》开篇以紧张刺激的故事情景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彩色的非洲》则以散文的形式,丰富细腻地呈现了非洲的特点,如同视觉盛宴,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对非洲自然与人文风情的好奇;《花钟》《蝙蝠和雷达》《月球之谜》《大自然的启示》则采用生动的说明形式,或形象描寫,或故事叙述。把握文本的个性化语境,可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更有效地获得说明性语言的感悟与借鉴。

2.以多样化的策略推动说明文教学

说明文由于其自身的理性言说方式,对小学生而言,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难度较大。因此,在小学阶段,说明文的阅读教学往往停留在对说明方法的认识上,远远没能达到说明文应有的教学目的。

例如,对说明方法作用的理解、对说明要点(信息)的捕捉、对说明语言的内化、对说明方法运用的感悟、对说明文谋篇布局的掌握等说明文的教学,要在学生充分阅读和积累说明文语言的基础上,借助具体文本渗透说明文写作的要领,如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即了解作者运用说明方法的匠心所在。具体的做法是:通过运用增删比较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运用此种说明方法的目的。如《鲸》第1自然段,作者为了说明“鲸很大”这一特点,综合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通过比较删除说明方法后的句子跟课文原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进而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运用这么多的方法来说明鲸“很大”这一个特点。原来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鲸很大”,而且要从不同的角度把“鲸很大”的特点说得彻彻底底、明明白白,给读者以丰富的体验和感悟,使其对事物特征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记忆。增删比较的阅读方法同样可以用在体会说明文言语严密准确上。如《只有一个地球》中“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的“至少”一词,本身极其普通,可是在这里却对于句子表达的准确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者让学生去掉“至少”,对比朗读,让学生明白作者运用“至少”,强调地球对于人类的唯一性的目的,从而呼应了课文课题的“只有一个”。

还可以借助说明文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捕捉信息,理解说明文独特的言语方式。如《花钟》,抓住三个段落的中心句,通过排序或对可否调换顺序的思考,便可找到科学探索之路径。如《鲸》,抓住“鲸很大”、鲸的进化、鲸的分类、鲸的生活习性等,把握层层递进的说明思路。如《新型玻璃》,抓住每段段首的短语“另一种”“还有一种”等提示性词语,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几种新型玻璃,培养学生对比阅读与思考的习惯。

猜你喜欢

说明文语文素养语境
说明文阅读专练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跟踪导练(三)2
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