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2019-09-10刘文书
刘文书
摘要: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及其他科目的必要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目前,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文献、论点有很多,都希望为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提供一些帮助,然而,真正有效果的阅读教学实践方式方法却很有限,并不能辅助小学语文教师提高小学身的语文阅读能力。本文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入手,分析并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策略,为小学语文教师同行提供一些教学思路,提高小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实践
引言:小学生受到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影响,好奇心重,活跃性高,容易在课堂上走神溜号,不容易把握住课堂上教师教学的重点。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分时小学生的各方面特点,以教材为基础制定合理的教学培养方案,施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小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积极性,避免小学生消极对待语文学习内容,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阅读教学中若教师没能明确教学目标,不能抓稳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很容易将阅读目标定偏;超过小学生的承受能力很容易打击小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影响小学生的自信心;低于小学生的承受能力容易导致小学生轻视语文阅读,丧失对阅读学习的兴趣,同样不利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
(2)教学内容枯燥、单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增加小学生的汉语词汇量,提高小学生的语法能力,使小学生积累一些写作知识,在写作学习过程中进行应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相当部分的教师存在教学内容过于枯燥、单一的问题,只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忽视了小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训练,导致语文阅读教学氛围僵硬,小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不能有效学习,影响小学生的学习质量。
(3)教学评价方式存在问题
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评价方式往往存在局限、片面的问题,没有定期的考察评价,评价标准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影响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
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
(1) 制定正确的、明确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在小学学校中,语文教师通常会兼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即使不担任班主任职务,语文教学课时的数量也会大幅度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默契度,小学语文教师有大把的时间来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程度,从而为教学目标的准确性提供了保证。教师要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更正确的、明确的、合适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前一天要为学生布置预习题目,帮助小学生有目标的进行预习,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质量;预习题目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进行预习,还可以帮助小学生了解第二天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第二天的学习有所准备,切实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2) 对教学多样性处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增加汉语词汇量、语法知识、写作知识,教师一定要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整、充实和多样,若教学内容本身存在问题,课堂教学无法发挥出真正的作用,若教学内容本身不完整,课堂教学的质量必将打一个折扣,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则关系到能否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起内容的多样性。首先是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微课、模型、例文等教学工具,给小学生营造一个多角度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的《去年的树》一课中,教师可以先以动画的形式讲述课文内容,然后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引导小学生参与进课堂教学之中,挑选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大树和小鸟,帮助小学生更深的了解文章所想要表达的内容;其次是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师要为教材内容准备好音频、视频、动画形式,使小学生从多方面进行阅读学习和练习,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小学生灵活掌握阅读知识和技能。
(3)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的质量
小学语文教师要将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评价融在日常教学之中,从每堂语文阅读课的随堂练习中抓住小学生的平均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评价的完整性;从小学生的每次阅读理解中探究小学生对语文阅读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评价的准确性;随堂练习+阅读理解+语文考试分数的考核评价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的质量,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性。
结束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结合教材阅读材料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从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多个部分共同进行实践,为小学生提供优秀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引导小学生参与进教学活动,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丁雨晨. 小学阅读教学学习任务设计实践探索[D].江苏师范大学,2017.
[2]陈艳. 王崧舟“文本细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想及实践研究[D].揚州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