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BL思维导图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2019-09-10叶伟胜
叶伟胜
一、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课程内容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强调,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注重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需要打破固有的讲授式传统教学模式,将一些新兴的教学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激发课堂活力,提升课堂学习效率。PBL是着重问题解决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和协作。而思维导图作为学习策略,目的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将思维导图应用在PBL的教学过程中,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本文旨在理论层面探讨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学习策略的新型教学方式——基于PBL思维导图应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为初中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建设提供具体的发展意见。
二、关于PBL
PBL(Problem-BasedLeaning)即基于问题的学习,理论基础包括信息加工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通过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来共同解决相关问题,把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使学生问题解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学生参与了PBL的教学过程,能更好地完成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也能更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
三、关于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MindMap)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巴赞于20世纪70年代初所创建的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把放射性的思考可观化具体化的方法,能够将大脑中的想法用文字和图像“画出来”,使隐性思维显性化、可视化。思维导图的结构是从中心向四周发散,即中心是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其的主干从中央向四周放射,并引出相关的各个子主题,各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从子主题引出次主题,如此类推,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并且末端开放。完整的思维导图是由线条、图形、颜色、词汇、符号等元素构成的放射性结构。作为一种学习策略,能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促使整合新旧知识,建构新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
PBL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求答案。为了让学生找到更全面的学习资料,会通过很多方式尽量从不同角度来搜索相关信息,并对所需资料进行提炼和整理。利用思维导图能更好地对这些信息进行管理,在纸的中心用最大的字体画出中心主题,之后把搜索的所有信息画在从中心主题或其子主题引出的连线上,思维导图把节点和连线把由中心辐射出来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将知识点连成知识块,把知识块連成联系紧密的知识网,从而给自己一个清晰的思路框架。
四、基于PBL思维导图的教学过程
PBL的教学过程是从问题出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协作的学习过程,从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到评价和反思无不体现了教师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者的地位。而思维导图能使教学过程更加高效和方便,它的绘制将顺延学生的思维,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改变了以往以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理论阐述为主的做法,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动手动脑能力,画出其所思所想,在学习中产生成就感,改变以往的讨论效率低、主题分散、思想不集中的现象,从而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1.在新授课中的应用
教师新授课中借助思维导图来开展教学,更能使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更高效。首先,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以《人格不可辱》为例,教师先给学生显示出前两级逻辑:人格不可辱;我们的姓名和名誉。目的是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听课做好准备。讲解“我们的姓名和名誉”时,教师展开一个二级逻辑图,给出“姓名”和“名誉”,让学生了解接下来要讲解的内容。教师充分利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网络,在课堂学习中建立印象深刻的知识网络图。教师在所有知识讲解完后绘出总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完整、清晰的知识网络。此外,教师在思维导图中注意穿插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由于无法通过概念阐述来让学生深刻理解“为何要尊重他人姓名”“怎么做才是尊重他人姓名”,教师就可以插入案例,让学生阅读案例,然后给学生讲解。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案例只能在教学过程中呈现,而不应在思维导图中出现,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理清逻辑,教师要尽可能地使之简洁。在教师的教学思维导图中加入案例这一项,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总之,教师应理清逻辑,既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思维导图,又要建立教师的教学思维导图,使课堂教学高效而有序,帮助学生在课堂中高效地学习。
2.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教师在复习课中,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快速帮助学生整理当前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逻辑,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做到全覆盖、无遗漏的复习。首先,要注意知识点的完整覆盖。以复习七年级上册为例,教师应建立一个整体的思维导图,覆盖该学期所有课的内容,可以用目录形式将所有重点知识列出来(是全部重要的知识点,不是全部的知识点),通过这张思维导图,使学生了解复习的全部重要内容。之后,教师应针对每一课给出详细的思维导图以帮助学生复习该课的全部知识,教师在指导时要注意标出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并对此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解决难点问题。
3.在教学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基于PBL建立教学思维导图,然后再根据思维导图设计完整的教学方案。教师在了解课文内容地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建立一个知识逻辑导图,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订一个简单的知识讲解逻辑导图,确定知识讲解的顺序、重点,然后再设计出教学方案,加入具体的知识点、教学案例,形成初步的教学思维导图。最后,教师模拟教学实况,针对每一知识点给出知识点讲解导图。以解“姓名权”为例,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该概念,教师举出相关的教学案例,然后让学生讨论,引出姓名权的概念。对于如何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教学衔接,将每一过程控制在多长时间内,教师制订一个清晰的计划,并据此建立教学思维导图,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书,从而使教学更加科学,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加有效。
五、基于PBL思维导图应用的两点建议
1.创设生活情境,运用思维导图归纳知识
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教师授课方式若过于传統,按照教材的内容去讲解,很难让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创设生活情境,运用思维导图归纳知识使《道德与法治》教学焕发生机。生活情境是上课的主线,每一堂课的内容都可以围绕着这个情境展开;思维导图是课堂上的辅助教学工具,教师根据课堂的进度随时更新思维导图,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书写板书转化成利用电脑和大屏幕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有逻辑,讲科学的学科。
首先,政治源于生活,而精于生活。政治知识的讲解需要从生活入手,选取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生活情境作为知识切入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其次,恰当的生活情境可以作为贯穿整堂课知识的线索,教师可以根据生活情境和这条教学主线进行知识的讲解和延伸。选择好生活情境后,就可以顺着生活情境进行课堂知识的铺陈。基于PBL思维导图的应用,教师的上课环节是先确定生活情境和思维导图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这条主线进行知识的讲解,并及时将知识点呈现在思维导图上。
2.展示学生作品,激发学生政治学习热情
缺少师生互动是传统政治课堂的一大弊病。传统师生互动方式,即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课堂的需要。师生问答活动对于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是欠缺,很多学生则是出于“应付”的心态来完成老师的提问。而作品展示是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表达自己观点的一种有效课堂活动形式。这能够锻炼学生在人前讲话能力和逻辑表述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其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我效能感。
学生作品展示,从表面上看是演讲者为主角,其实不然。作品展示包含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两个部分:学生在展示完作品后,可以由同班同学对其思维导图作品进行点评,指出其思维导图中的优点和不足;教师将点评学生的意见进行整理,提出自己对该学生作品的点评意见。基于PBL思维导图的展示活动,既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深层次交流,也有助于学生内化课堂知识,提升学生人前演讲能力。
六、结语
《意见》中强调,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落实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转型,需要突破学生对它的传统印象。基于PBL思维导图的应用,学生在获取、解读、组织、评价信息的能力将大大加强,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更加高效。
基于PBL思维导图为教师授课理清思路,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较强逻辑思维,应该得到广大思政课教师的重视。在教育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地将新型的教学辅助工具熟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本文提出了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学习策略的新型教学方式,以期为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贡献绵薄之力。
【课题项目】“百个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题”,课题名称:基于PBL思维导图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