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化写作教学的实践探究
2019-09-10黄霄妹
黄霄妹
近年来的写作教学,对学生思维品质上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各种作文课从思维品质到论说技巧到多元化视角,都在致力于引导学生梳理杂乱的感性认知形成一定理性辨析的能力,引导学生拓展多元化视野能够不偏狭地看待问题。但实际上,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普遍的感觉是学生的思维浅,喜欢空话套话而缺乏真正的思考。而追溯学生思维浅的原因往往是阅读量少,阅读量少又触及学业压力重、诱惑因素多、主观能动性不强等多方因素,于是这个问题常常就在一个个追问中触礁、沉默。
那么除了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参加各项阅读活动之外,我们常规的写作教学中能不能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多读、多思的同时,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从而提升“储备量”。让他们在写作的时候不会因强烈的贫瘠感而败下阵来。笔者认为改善当下读写转换的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就是当务之急。之前读到余党续老师介绍的他们学校一直开展杂文阅读与“万字时文”阅读,深受启发。余老师的杂文阅读多以主题为单元展开,主题包括: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公民意识,理性精神,质疑能力,悲悯情怀,回归常识,坚守良知,拒绝遗忘,审美人生,等等。我们把这种杂文阅读活动引入到课堂之中,将相似主题合并简化,并把有单元主题的文本阅读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形成一套连贯的从品赏阅读到联想思考到形成观点到成文修改的写作流程。
我们尝试了单元化写作教学构想,并付诸实践,即每四周拿出一整周的时间作为写作独立教学单元,分四个环节进行:
①“读”与“赏”环节
②“析”与“写”环节
③“写”与“评”环节
④“评”后“改”环节
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环节 “读”与“赏”
当下阅读教材局限性较大,学生停留于浅阅读无法得到满足提起兴趣,而远超他们认知水平的文章又容易引起学生的无力感。所以,立足教材、拓宽教学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就是我们选择“读写结合”中读这块的标准。
我们也是按主题为单元给学生提供阅读资源,目前已经形成的主题有:物质与精神、独立思想、审美人生、悲悯情怀、勇于担当。
唐代诗人杜牧认为:“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立意,实居一篇文章之要津。评价文章可以有许多尺度,但决定文章质量优劣、水平高下的,主要是立意。但是立意毕竟不是无水之源,所以这些单元主题的设计就是想在现在的思想环境中,让人文情怀能在层层洗脑的俗世观中撕开缺口,学生能够有集中精力去深入理解思考一下机会。
1、阅读并思考
我们挑选了典型篇目有立意篇、有阐释篇、有举例、有思辨篇。
如《独立思考》单元的阅读材料我们选入了如下篇目:
《谈独立思考》 叔本华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
《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罗素
《人一上网就变得厚颜无耻》 莫言
《浮躁,这个时代的集体病》 梁文道
2、鼓励学生记录零碎但可贵的思考片段
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可以选择自己有感触的进行摘抄点评。这些文章不仅是对“独立思考”进行阐释、思考、建议,也有结合时代病的深入分析。还有梁文道的一篇是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现在的杠精(即不倾听纯挑衅)和独立思考是否相同。
3、链接已有知识储备
还是以独立思考为例,引导同学找到教材中相关联的内容如:
《跨越百年的美丽》“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她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文学是在突破中前进,你要时时注意,前人走到了什么地方,同辈人走到了什么地方。任何一个大家,你只能继承,不能重复,你要读他的作品时,就将他拉到你的脚下来读”;《获得教养的途径》“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无韵之离骚》殊不知太史公以刑余之身,不阿世,不迎俗,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荣辱定是非,用他的笔写出了自己的心声,这是班氏父子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也正是一部《史记》千百年来,无论是在史学史,还是文学史上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辉原因所在。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算得千古知音之谈……
第二环节“析”与“写”
读还是要在写当中真正完成深化,而写又是在读的基础上实现自我突破。在之前的阅读与欣赏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主题相关的写作实践
如物质与精神单元,我们配套进行的作文题是: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说过一句话:“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人生需要“面包”,但不应该只有面包。
對于“面包与水仙花”的选择你有什么思考,请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如独立思考单元,我们配套进行的作文题是:
人们常说,学习能够提升自我。而也有人说,博学者未必有见识,读书多也不一定使人更高尚。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如审美人生单元,我们配套的作文题是:
白岩松曾说:从这个时代的追求来看,升官、发财、出名,要做就要做与此有关的事儿,因为有用,而一个人喝喝茶、喝喝酒、听听琴,实在没用。
但是,一个时代要包容,要创造条件让很多人去做无用的事,不仅仅是写诗、作画、听音乐等等,还要去关心很多跟你自己没关系的事。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诸如此类,在对主题深入理解分析,形成自己的联想和见解之后付诸笔端,通过作文写作实践来体现阅读所得。
第三环节 “写”与“评”
在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很好地将习得的内容为我所用,真正变成思考的一部分,如:
博学者固然学得多,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倘若学到的东西不内化,或是不进行思考,又或是不学以致用,这就非常可悲。叔本华曾在其文章中谈到,学习要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考,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比如终其一生于读书的人,就像那些凭旅行指南了解一个国度的人一样。在根本上,他们并不具有对该国度究竟如何的联贯、清晰、全面的知识。相反,那些毕其一生于思考的人就像那些亲自访问过该国度的人,唯有他们才真正的熟悉这个国度,具有关于它的联贯知识,而且才真正在这个国度中流连忘返。他们与到达过该地的人相差无几,甚至更胜一筹。清朝文学家郑燮在家书中写道: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过目成诵者读的书很多,但这样的博学者未必有见识。
--这位同学就很好地运用了叔本华《独立思考》的内容,思考学习的意义。
心灵的贫瘠才是致命的。学习不光是学习书中的内容,世界的山河秀美,社会百态,他人的陟罚臧否,一切都是学习的途径。太阳虽好也要诸君亲自去晒,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学习不只是在自身周围的狭窄中,更需要走出去,去看去听去感悟理解,若是如此,学习怎么不提升自我呢?
--这位同学引用梁启超的原话来表达学习之于心灵的作用。
等等……
在写作之后,我改变以往的作文评价方式,让学生对同学和自己所写文章进行推敲、评价。
提供范文让学生进行组内研讨:前后桌6位同学为一小组,对组内每位同学所写的中心论点合理性、论据说服力、议论逻辑性进行研讨、评价。
全班交流:
1、各组提交疑难问题,教师引导全班同学进行探讨;
2、各组提交选出的最佳立意语句,在全班进行分享、思考与探讨;
3、借鉴优秀同学习作,对自己的文章进行评价修改。
第四环节 “评”与“改”
基于阅读所得和思考
1、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自改互评。
2、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组内互改互评。
3、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针对典型问题进行班内评改交流,成果分享。
此不赘述。
这有别于传统的作文课,以往的作文课教师随机安排写作主题。学生完成写作之后,教师进行批阅,而议论文从主题到结构到论证方式可模式化,批阅评语很容易就趋同。而到了作文讲评课,讲评时往往停留在一读、二评、三分析、四总结,即读范文、评范文、分析问题、总结写作技巧,然后布置新作文。而新作文的讲学往往又是独立的开始,写作课的连贯性、指导性、实操性、时效性很差。
而这种从品赏阅读到联想思考到形成观点到成文修改的写作流程,让学生实现读写的贯通,立足于思考再深入探討一些我们常见的命题,写作真正能够变成他们有所感而发的行为。而且评价机制的改变也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改变是可喜的。
当然最根本的变化是,有感于此,很多学生会自发去阅读相关主题的书籍、文章,从而解决很多深层次零散的困惑,这就真正变成源头活水让学生的作文焕发生机了。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2]《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入口》余党续《中国教师报》2017年12月13日第4版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天山学校 20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