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人口老龄化的再认识及政策思考

2019-09-10杨玲

管理学家 2019年15期
关键词:再认识人口老龄化

杨玲

[摘 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压力不断加剧;国家对于老龄化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然而对于老龄化以及其应对措施,整个社会存在着一些片面认识,这对于国家政策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干扰。这主要体现在对老龄社会的常态化缺乏共识导致“悲观论”思想过重,将老龄化看作老年人问题的片面性思想,另外在借鉴国外经验的过程中忽视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基于此,有必要先扭转上述片面认识,再从政策面予以引导。本文提出老龄社会治理转型政策应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倡导“积极老龄观”的实施;二是强化低龄期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三是重视家庭建设缓解家庭压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老有所用、老有所为”,在充分发挥老年人价值的基础上营造幸福,才能真正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再认识 政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志码:A

依据国际公认的人口老龄化标准,我国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经历了二十多年老龄化社会实践以后,我们对于老龄化应当有更客观的认识。然而,当前我国社会对于老龄化存在诸多认识误区和思想偏差,集中体现在将老龄化看作是负担和危机。所以诸多政策也集中在应对养老压力,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支持上[1]。事实上,这种着眼点的偏差,将有可能会引发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误判。基于此,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廓清认识误区,推动老龄社会政策观念转变,至关重要。

一、当前老龄化研究中的思想偏差和认识误区

(一)对老龄社会的常态化缺乏共识导致“悲观论”思想过重

事实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的寿命普遍延长;再加上人们的生育意愿的降低,使得人类的整体年龄分布表现出老龄化趋势,尤其是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种趋势越发显著。所以,老龄化根源上是由于人类生产模式的改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所造成的,是人类发展的必然方向;只是出现的早与晚的区别。相关数据表明,到2015年,世界上所有国家中人口非老龄化的有115个,而这一数字到2050年将只有33个。就我国的发展来看,201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13.3%,65岁以上人口占比8.9%;到2018年,这两个比重已经上升成为17.9%和11.4%;21世纪中叶,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峰值[2]。所以说,不管是世界的发展趋势,还是我国的发展趋势,老龄化都是一种必然。

就人们的普遍认识来看,对于老龄化的悲观情绪非常严重,特别是认为老龄化的到来将使得经济发展进入延缓甚至衰退期。然而事实上,迄今为止尚未有可靠证据证明,老龄化必然带来经济的衰退;反而有证据证明老龄化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并不构成障碍;甚至在西方国家,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产生了正相关性。就以中国实际情况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已经在老龄化社会中前进了二十年,并且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共同前进。所以说,这种将老龄化片面负面化、悲观化的态度是错误的。

(二)将老龄化看作老年人问题的片面思想,忽视了整体性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固然是由老年人数量增加带来的,这也使得很多人将老龄化问题,简单地等同于应对老年人的问题,甚至仅仅看作是养老问题。人口老龄化,是针对整个人口年龄分布而产生的问题;老龄是任何一个人生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过程,所以关注老龄化问题,决不能仅仅只是关注老年人的问题。只有从整体性和全民性的角度出发,才具有现实的意义。

就我国当前针对老龄化社会的应对措施来看,主要集中于老年人的经济赡养、精神慰藉、公共服务等方面;这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实问题,但并不能解决整个社会面临的整体问题。另外,当前在针对老龄化的政策制定中,过度强调某单一部门或单一政策的作用,这也使得很多时候政策的效果难以有效发挥甚至出现政策冲突,也进一步加剧了政策碎片化问题,并不能真正解决老龄化社会面临的真正问题。

(三)过度重视国外经验,忽视了我国的实际情况与我国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迄今为止已经有了半个世纪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经验。当我国在面对老龄化问题时,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是有必要的。然而国外经验固然有用,但必须要充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就老龄化社会的实际状况来看,我国与西方社会有很大不同。首先,我国进入老龄化已经处于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取得了相对稳固的基础;其次,我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政府在处理全局性问题、复杂性问题方面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动员能力;再次,我国的传统思想中,家庭观念与和孝道文化深入人心,为老龄化社会治理提供了稳定的价值支撑;另外,我国地区发展的多样性为治理老龄化提供了资源优化腾挪的空间;最后,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为治理老龄化社会提供更多可能。由此可见,我们针对外国经验的借鉴,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实际经验,否则反而会走很多弯路。

二、老龄社会治理转型政策思考

(一)倡导“积极老龄观”构建

早在2002年,WHO就提出了“积极老龄化”行动框架,并在联合国的推广下其影响不断扩大,已经逐渐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应对老龄社会的共同认识。积极老龄化,一方面更加关注与全社会、全人口、全生命周期的措施;另一方面对于老年人,从“老有所养”逐渐过渡到“老有所为”。具体来说,推进积极老龄化根本上要消除人们对于生理年龄与老龄化挂钩的误区。在人们的固有观念中,年龄超过60岁,退休等都意味着进入老龄;然而事实上随着健康水平的改变,老年人的属性与特征与几十年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政策层面来说,应逐渐将退出劳动权交给劳动者本人,同时对于老年人力资源要实施有效利用。

(二)强化“低龄期”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强化“低龄期”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

以当前社会老年人的实际状况来看,传统的将老年人视为被动抚养对象的观念并不适合。所以,应重新定义老年人的社会角色。重点是要开发60到70岁之间的低龄期老年人以及50到60岁的中老年期的人力资源。事实上,就我国当前的人力资源状况来看,一方面50岁到70岁之间的低龄老人的数量较多,另一方面这部分人群有很好的社会经验,并且受教育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具备良好的参与社会经济获得的条件,所以应当强化对这类人力资源的利用。就政策层面来说,一方面应逐渐消除老年人再就业的制度障碍,建立弹性退休制度;另一方面,建立老年人终身学习的渠道,帮助老年人接受再教育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重视家庭建设,缓解家庭压力

我国有着非常浓厚的家庭观念,孝道文化也一直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所以我国治理老龄化社会决不能忽视对家庭的支持。针对老龄社会的家庭建设,政策方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政策支持。我国当前的社会政策,无论是社保、医保等基本都是以个人为目标;这种模式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并不相符,所以不利于养老责任的履行;应逐渐转变政策模式,将政策着眼点移至家庭。其次,针对承担养老的家庭可给予援助或税收减免;特别是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农村地区以及独生子女这样的养老负担较大的群体,政府理应提供援助。再次,构建现代家庭伦理观,强调孝道文化。这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政府应当在鼓励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给予相关政策保障和制度支持,这对于老龄化社会治理同样意义重大。

三、結语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在面临老龄化社会趋势的认识和理解中,存在着片面化、错误化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对老龄化社会悲观化,老龄化社会片面化,以及在借鉴国外经验方面忽视了本国特色等方面。针对这样的认识偏差,必须廓清认识,形成正确的观念,这对于政策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湛,彭希哲.对人口老龄化的再认识及政策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05):60- 67.

[2]胡湛,彭希哲.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治理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2018(12):134- 155,202.

[3]郝福庆,王谈凌,鲍文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思考和政策取向[J].宏观经济管理,2019(02):43- 47,61.

猜你喜欢

再认识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房价波动与银行稳定性关系研究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基于CiteSpace的近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可视化分析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夏衍讽喻史剧《赛金花》的再认识
对民主平等教育思想的再认识和再实践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老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