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语文课堂上的教学倾听
2019-09-10魏海燕
魏海燕
摘要: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控制着话语权,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学会倾听。在语文教学倾听中,“倾听些什么”和“怎样倾听”,就成为最重要的两个问题。
关键词:语文 教学倾听 内容 方法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控制着话语权,疏远了师生关系,损害了课堂教学效果。追求“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学倾听,是语文教师基本素养之一。什么是语文课堂上的教学倾听呢?语文课堂上的教学倾听是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全身心地倾听学生的表达,获得、提炼、交流教学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自由表达,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语文课堂教学应倾听些什么
1.倾听学生的思想
不要认为学生没有思想,其实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也会有某种思想和观念的萌芽。教师要善于倾听,要给予肯定,认可这种思想和观念萌芽的价值,做学生思想的交流者。保护了学生一粒思想的种子,未来学生就可能长成一棵思想的大树。
如有位老师教学《景阳冈》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武松饮酒这件事,你感受到武松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学生说:“武松能喝酒,酒量大。”“武松性格直爽、豪放。”学生自由地表达,教师耐心地倾听。突然,有个学生说:“我觉得武松是个酒鬼。”突如其来的“另类之音”,让讨论热烈的教室顿时安静下来。一会儿,教室里议论纷纷。教师面对着学生理解认识上的偏差,没有当头棒喝,也没有不闻不问,而是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教学生成的机会,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主动接过学生抛出的“绣球”:“这位同学的感悟有些与众不同,能不能说具体些?”学生接着说:“武松喝了十八碗酒,显然是个酒鬼。”教师知道这是学生因阅历不深或经验不足而产生的“误解”,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打破预设,巧妙地从侧面引导学生思考:“我想问一下大家,在你的脑海中,酒鬼是怎样的?”学生的思维被激活,通过讨论,学生们明白了,只有那些“只知道喝酒,不知道做事的人”才是“酒鬼”,而武松“爱酒,不糊涂”,“胆大心细”,喝酒是为了“壮胆斗老虎”,是豪爽,不是“酒鬼”。经过讨论,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被纠正,也进一步了解了武松的性格。这个案例中,面对学生的“另类之音”,教师没有表态(或肯定,或否定),而是巧妙地承接学生话题,引导学生思考“酒鬼是怎样的”,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世界,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活跃了学生的思想。
2.倾听学生的情感
学生是有情感的学习主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也会表现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教师要能迅速而准确地从学生发出的各种声音中,倾听出这些细微的情感和变化,并及时加以调整、协调、引导。
孙双金老师在温岭市太平小学五年级(4)班上公开课,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时,就问学生:“想不想听听我对你们的感受?” 表现了孙老师教学平等的意识。接着孙老师用诚恳精当的语言赞美学生“聪明”“可爱”“了不起”,并说出具体的理由。因为是借班上课,孙老师这样一说,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刚才我评价了你们,你们觉得孙老师怎么样?”孙老师趁机鼓励学生评价自己:“好话好说,坏话坏说,不要怕,放开来说。”朴实的话语、真诚的鼓励、平等的环境,让自由的对话就此展开。有学生说孙老师“挺幽默的”;有学生说孙老师“胖乎乎的,适合做老师”;有学生说孙老师“有才华,肚子里都是墨水”;还有个叫杨潇枫的学生竟然和孙老师比现场作诗,孙老师表示“甘拜下风”,拜她为师;有学生从孙老师的话语中,得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的想法。孙老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感受,适时做出评价,语言朴实,语气谦和,态度诚恳,课堂其乐融融,智慧和情感在流淌,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孙老师的语文教学,既是我们教学倾听的典范,也是新时代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3.倾听学生的独特体验
独特体验,才是语文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独特体验,也是尊重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主体的重要体现。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提倡学生自由表达,倾听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理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追求。如在教学《丰碑》时,在学生讨论后,陈秀芬老师提问:“你们觉得军需处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学生可以自由表達的一个好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说:“我觉得军需处长是一个不怕牺牲、关心集体的英雄。”“我觉得军需处长是一个好战士,他舍己救人。”学生满怀敬佩之情,正面评价军需队长。也有学生说:“我认为他不是一个称职的军需处长。他帮助别人解决了棉装,却没有解决自己的棉装。”“我也觉得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军需处长。他保护不好自己,怎么能保护别人呢?”有些学生对军需队长的做法充满疑惑和不解,因此批评他。面对如此不同的评价,教师没肯定也没否定学生的异见,而是首先对同学们表达出不同的见解给予赞赏,然后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董存瑞、黄继光为革命为他人献出了生命是不是值得?苟且偷生的叛徒与壮烈牺牲的烈士谁的生命更有价值?”学生的讨论更加激烈,对军需处长舍己救人的做法也就有了明晰的认识。教师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倾听,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引导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语文课堂教学应怎样倾听
教学倾听要讲究方法。或是主动介入,通过语言适时点拨、追问,拓宽话题思路,启发学生思考,培养思维能力,提升思维水平。或是通过表情、肢体语言,给学生以暗示、鼓励,肯定学生的课堂表现,促进其深入思考、表达和交流。
1.启发诱导法
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育,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往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也是逐步深入,因此要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倾听学生的回答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要轻易打断。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不要和盘托出答案,而要适时引导或启发。学生回答有偏差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尽量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发现。
如特级教师贺成金执教《钓鱼的启示》时,在学生朗读之后,贺老师赞扬同学们读书用心,接着便出示一个句子:“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提出问题:“这句话应该怎样读?”有学生说要读出“高兴”,有学生说要读出“惊奇”,有学生说要读出“惊喜”。因为受到老师的衷心赞赏,学生们便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贺老师继续追问:“为什么要这样读?”让同学们能更透彻地感受感情:“鲈鱼非常罕见。”“营养价值高。”“特别大的鲈鱼。”等同学回答完后,贺老师给予了热情的赞扬:“说得精彩极了!大家给点掌声。”趁热打铁,让学生朗读句子,学生读得声情并茂。经过良好的启发诱导,学生已经很好地融入课堂,积极地表现自己。最后一问:“请同学们注意看,这一句话后面的标点符号是句号,我们可以把它换成叹号吗?”贺老师主动质疑课文,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总之,贺老师始终用鼓励赞赏的方式,启发诱导学生思维,表现出高超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
2.追问深入法
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最佳手段。或将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或将几个连贯性问题,由易到难,阶梯式一次提出;或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接着提出新的问题,首尾相连,一追到底。这种环环相扣的提问,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逐步开展,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逐步深入,也有利于学生的自由表达。教师一方面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另一方面要注意倾听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学生也在观察老师是否在认真倾听他们的回答,他们很在意老师们对他们回答问题的反应。教师的追问,是一种积极的倾听,既表现出对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也表现出调控课堂教学的技术,还是对学生回答问题能力和水平的肯定。
如教学《西门豹》,有位老师提问:“惩治巫婆和官绅,西门豹的办法妙在哪里?”有学生说:“西门豹办法巧妙,就像在演戏。”教师马上抓住“演戏”这一关键词,提出了一系列问题:“都是谁在演戏?”“巫婆、官绅为什么演戏?”“老百姓为什么不起来反抗?”西门豹没有把官绅、巫婆抓起来,“他又演了一出什么戏?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开展讨论。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巫婆、官绅为骗人钱财,視百姓生命为儿戏,其丑恶嘴脸跃然纸上,其可耻伎俩让人憎恶,西门豹的良苦用心也被大家理解,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都得以实现。教师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并适时引导,及时提出问题,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3.嘉奖鼓励法
眼神、表情或语言,均可成为教师倾听时的手段,也是对学生表达的一种表态,或赞扬,或鼓励,或支持。要灵活运用嘉奖鼓励法,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运用不同的方式。如对思维能力强、成绩好的学生,适当将问题引申,激发他们的深入思考,这本身就是表扬;对思维能力一般、成绩也一般的学生,对其回答问题或表达适时予以鼓励,保护其自尊心和积极性;对反应较慢、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更多地给予思考的时间和表达的机会,对他们微小的亮点或进步,都要积极地予以表扬和鼓励,既可激发其学习兴趣,又可增强其主动性。嘉奖鼓励法多用赞赏性的语言、积极性的肢体语言,表扬的同时深化问题,启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倾听学生的自由表达或有价值的发言,但要适度适时,不可滥用。
如特级教师吉春亚执教《小镇的早晨》时,在组织学生拓展写话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尝试写“恬静”。有个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觉得课文对“恬静”的描写不够细致,可以加几个重叠词修饰一下,如“悄悄的”“轻轻的”“细细的”“微微的”。面对着这个好表现的学生,吉老师给予的是鼓励:“大家的欢笑是对你由衷的称赞。这样吧,把你创造性的想法写下来,给大家欣赏,好吗?”朴素的语言,亲和的态度,热情的鼓励,对这个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励。接着吉老师提示学生:小镇的“恬静”还表现在其他地方,如公园、荷花池、藏书楼等,鼓励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景配上几句说明“恬静”的话语。教师营造了自由表达的氛围,学生们存储的记忆表象被纷纷调动出来,一个个源于课文又融合个人体验和理解的意念形象,从学生们的笔下流淌而出,热爱之情洋溢在学生的自由表达中。“你的创造是美好的,你笔下的语言是美丽的”;“课堂上最美的是同学们创造的欢乐,我愿意继续和大家分享喜悦”;“你写得好,读得美,还有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真是一个三好学生”……赞扬的话语,真实的情感,热情的掌声,教师营造了尊重、民主、平等、自由、安全的交流情境,学生的才情和创造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现。学习的成就感,在教师的表扬、鼓励中得以感受。教师的态度是学生创造才能不断迸发的心理基础。
总之,教师用心灵去倾听学生的心声,不仅为师生对话搭建了桥梁,也使师生相互敞开生命的情怀,建立尊重、理解、和谐的课堂。语文教师要学会做一名倾听者!
参考文献:
[1]李如密,周春红.教学倾听艺术:内涵、价值、原则及策略[J].学术瞭望,2013(6).
[2]宋立华.教学倾听艺术的审美阐释及其创生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2).
[3]周杰.课堂教学中教师倾听意识的回归[J].全球教育展望,2011(3).
[4]颜敏.“倾听教育”视野下的教学活动探微[J].中国教育学刊,2011(2).
[5]开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倾听些什么”例谈[J].广西教育,2010(2).
[6]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7]陈秀芬.语文课堂教学对话的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8(6).
[8]孙双金.《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实录[J].小学语文教学,2009(5).
[9]周成平.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小学语文卷[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0]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