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上升到主导地位
2019-09-10
“无论是1986年的上海二轻局大楼大火扑救,还是2010年‘11·15’上海高层公寓大火救援;无论是1988年的上海火车相撞事故抢险,还是2008年的四川汶川抗震救灾……我把每一次消防摄影创作的思想与情感的视觉阅读力无限扩展到人类精神的核心世界,努力放大生命的重量,积极传播生命的希望,由衷致以生命的敬意。我梦想用自己千百次出入火场时,对生命的体验和灾难的感悟,探索表现不畏艰险、战胜磨难的人类精神的视觉印证。”吴学华说,“这种视觉即证的追求,使我摒弃了简单化的火场摄影方式,而把人上升到主导地位。”
与国外那些注重灾难场景的摄影家不同,吴学华把场景的灾难,设置在辅助抑或是次要的地位,而把与灾难场景对应的人,推到镜头视觉的前沿。基于“人性至上”的摄影定位,他屡屡拍出优秀摄影佳作。
《“11.15”大火救灾现场》这幅作品让记者“触目惊心”。作品中,一位蓬头垢面的妇女满脸惊恐,双手紧握捧在胸前,她的身后,是飞舞的水龙和遍地如花的泡沫。
“这是2010年11月15日发生在上海胶州路的一场大火。”吴学华回忆说,“拍摄过程令我刻骨铭心。”他说,着火公寓有近30层高,外面上下都筑起施工的脚手架。他到达时,整栋楼宇的外墙都处在浓烟包围之中。为能拍到高层逃生或救援的镜头,不少媒体同行到处寻找制高点登高,虽然他也一度有此想法,但多年火场摄影实践使他意识到:火灾场景只是个表象,而火场中人的活动、人物的命运才是拍摄的重点。
“那位老妇人是幸运逃生的606室主人,叫何杏英。”吴学华对那个镜頭依然记忆犹新,“她一边奔跑,一边祈祷。”
吴学华把这起火灾记录的镜头延伸到医院、殡仪馆,扩展到火灾调查现场和受灾居民家庭,他为此深度追踪报道一年之久。
“在这次火灾事故中,由于着火公寓外墙火势蔓延速度极快,外围逃生和救人均难以展开,这使媒体和民众因看不到更多消防力量的投入而产生误解。”他说,“事实上,每一名消防队员都竭尽全力、精疲力竭了,有的消防队员救援中还把氧气面罩让给了群众自己却晕倒在获救者身旁。这些感人画面,如果不毅然冲进起火公寓深入中心现场是无法捕捉到的。”
吴学华从司空见惯的社会表象中,捕捉到特定的社会角色在特定的社会行为中,传达出的具有时代意义的视觉感受和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这种变革,首先是人们思想深处的变化,民众认识了消防、理解了消防、从而支持消防。”吴学华说,“同时,我们的消防理念也开始发生变化,‘生命至上’和‘全民消防’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