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推手”廖昌永的“逆袭”人生

2019-09-10王烨捷王荣华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17期
关键词:上海音乐学院声乐唱歌

王烨捷 王荣华

2019年新年伊始,奥地利维也纳市政大厅迎来“千年敦煌古乐”。“诗词、书画、歌曲全都融合在一起,音乐会结束时,好多老外不愿意走,还在看画展。”几个月之后,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然感慨万千,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外国友人关注。如今,肩负着中国文化、中国音乐走出去的重任,廖昌永每年甚至每个季度、每个月都要和他的团队一起用创新的、海内外年轻人可以接受的方式到世界各地“讲好中国故事”。

  很多人不知道,当年,他揣着100元和翻烂的音乐课本,光着脚走进这所学校;如今,他成为这所学校最年轻的院长。

光脚走进音乐名校

  1968年,廖昌永出生在四川郫县的一个农村家庭,姐弟4人。母亲在家务农,父亲一直在山区工作。7岁那年,总共只陪伴了儿子半年左右的父亲,在一次出差途中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妈妈一个人,带着我们4个孩子,确实过得挺辛苦。”但廖昌永说,“早就习惯了,家家都过得差不多,我们家只是更辛苦一些而已,自己也没有太在意。”

  当年他走进上海音乐学院时,正下着大雨,他脱下了脚上妈妈给买的新鞋,光着脚走进了这座历史悠久的高等音乐学府。多少年来,这个农村娃对唱歌的热爱始终没变。

  当年,高中班主任也给予了帮助,他把自己的同学——四川省歌舞剧院的周维民老师介绍给廖昌永。这也是爱唱歌的廖昌永第一次正式学习唱歌,还是免费的。

  从四川郫县到成都上课,廖昌永要骑一个多小时自行车,上课时间把握不准,周维民从不责骂,廖昌永说:“他每次都把上课的东西准备好了等着我”。每次下课,他从成都骑车回家要花两个小时,天已经漆黑。

  1988年9月,这个身材瘦瘦的四川男孩成為整个成都地区100多名考生中唯一一个考上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

成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

  在上海音乐学院,廖昌永算是一个“另类”——他不识五线谱,不会弹钢琴,只学过一个月乐理,音乐方面最强的“基础”就是唱歌。直到现在,廖昌永都觉得自己能考上上海音乐学院是一个“奇迹”。大一第一学期,这个四川农村娃的专业课成绩是全班倒数第一,但到了第二学期,他的成绩一跃成为第一名。“一开始只会简谱,然后拼命花时间背、研究,看懂五线谱,再从头开始学钢琴。”

  大一时,因为学业紧张,他甚至有长达两个月的时间没走出过学校大门。

  1996年和1997年,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年、第二年,廖昌永连续获得第四十一届图鲁兹国际声乐大赛一等奖、多明戈世界歌剧歌唱比赛第一名、宋雅王后国际声乐大赛一等奖。这使得他在业内“声名鹊起”。

  这直接奠定他在中国声乐系统内的重要地位。艺术类比赛与其他竞技类比赛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评委的“主观性”评分,评委由经纪人、指挥家、歌剧唱将等组成,能连续在3个国际性比赛中同时获得第一名的成绩,令业界愕然。其实在拿到这些大奖前,他已经参加过国内外数不清的各类比赛,均未获得理想成绩。

  每次铩羽而归,廖昌永总是拿着自己参赛的录像带回家和太太、老师一起研究,想办法弥补不足,“成功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无论在过去那个时代还是现在的新时代,年轻人多经历一些挫折是正常的”。

  在学校的支持下,廖昌永后来又有了师从国际大师多明戈的机会,并在学成后选择回国。20年后,当年那个去国外学艺的青年,成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推手”。

(摘自《中国青年报》)

猜你喜欢

上海音乐学院声乐唱歌
声乐技巧与声乐表演的相关性分析
唱歌和本人一样不靠谱
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奖名单
唱歌猪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不会唱歌的蝉
民国时期西文乐谱文献存佚考略
一只大狼想唱歌
跨国、跨时空的交融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