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代首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若干思考
2019-09-10刘宇辉
刘宇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国教育大会的胜利召开,开启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征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重点部署了十大战略任务,其中之一就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北京市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在全国率先召开全市教育大会,提出了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成理念先进、体系完备、质量优良、环境优越、保障有力的首都教育。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教育现代化的水平。要想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是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基本前提。
深刻认识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紧迫性
面对新时代教育治理的新要求,首都教育系统还不能完全适应,还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努力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这是严峻形势所迫,更是教育事业所需。
从党和国家发展看,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当前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和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强调的都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实施机构改革,大力度推行放管服改革,着力推进政务公开,强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行“互联网+政务”,也包括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狠抓作风建设等,最终都归结到治理问题、管理问题。
从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看,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对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地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对现有教育体系进行全面的、根本性变革创新。新的教育体系以及技术革命,必然带来教育主体权利义务以及彼此之间关系、形态的深刻变革,对教育治理的理念、制度与机制提出新的挑战。
从首都教育自身特点看,首都教育的特殊重要性、高度敏感性、极端复杂性,要求教育系统必须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北京有310万教育人口,3500多所学校,点多、线长、面广,始终处在聚光灯、放大镜下,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热点多、燃点低,关注度高、容忍度低,容不得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大意。同时,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教育资源,首都教育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力,必须始终走在前列。这就对我们的治理能力、管理水平、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热点舆情事件,让首都教育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上。一系列热点舆情事件的背后,归根结底都是教育治理问题。这对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新时代教育治理要更加注重共治、法治、精治
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其内涵就是要不断加强依法治教治理体系建设,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办学,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强化教育治理能力建设,建立多元参与、协商协同、共建共享的教育治理新机制,不断提高政府依法科学民主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依法积极参与教育的水平。新时代的教育治理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治理主体由政府主导向多元参与转变,治理手段由行政管控向依法治理转变,治理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数据化转变,更加突出共治、法治、精治的特征。
一是更加注重共治。就是大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建设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这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要与现代教育体系相适应,积极构建多元参与、开放共享的教育治理新格局。按照管办评分离和放管服改革的要求,积极转变职能,由注重体制内的学校管理和教育发展,向注重对教育行业和产业实施监管转变,积极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实现扁平化管理和实时的评估与监测,努力构建多元参与、开放共享的教育治理新机制。
二是更加注重法治。就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推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化解矛盾、推动发展。法治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要求,要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必须走法治之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教育治理法治化的过程。教育治理要由侧重运用行政手段实施直接管理并具体运行教育体系,向侧重运用法治手段制定体系的框架、标准进而实现有效治理转变。着眼于“管好”,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完善办学制度,强化从严治校机制,不断健全教育管理制度体系。
三是更加注重精治。就是注重治理的精准化、精细化、个性化,从粗放管理走向精细管理。精治的关键是具体,没有具体的措施、行动,管理就是一句空话。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更好的实现教育治理精细化提供了新的可能。个性化教学、精细化管理、精准化决策等这些能够体现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技术指标直接决定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教育管理者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推动教育服务方式的变革、教育供给方式的创新以及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重心
如何更好地实现教育治理的共治、法治、精治?关键要实现工作重心的调整转变。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把主要的精力、力量、时间更多地投入到教育治理上来,转重心、转方式、转作风。这是当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政府职责所在,也是当前教育发展阶段各类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
转重心,就是由注重办学的教育向更注重管理的教育转变,要转变为办学和管理并重的教育,更加突出管理。政府部门主要职责是制定政策、提供保障、实施监管。目前我们的政策基本到位,保障基本到位,剩下的薄弱环节就是管理。要把更多的人、时间、精力放到管理上,把管理的边界厘清。管办评分离就是要转变政府的教育管理职能,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鼓励社会力量办教育、评教育,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转变政府的教育管理职能,就是要推进“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把管理职能切实转变到制定政策、提供保障、加强监管上来。
转方式,就是转变管理方式方法,创新管理方式方法。由主要依靠行政审批、行政命令管理向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规划、财政拨款、制定标准、信息服务和必要的行政措施的综合管理转变,由更加注重事前管理向突出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并重,全链条进行,实现依法科学规范管理。目前事中管理大量缺位,事后监管也显得被动,必须要转变。要利用好信息化手段、平台建设、信息公开等新型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比如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平台的热点显示、黑白名单制度、诚信体系建设、“双随机一公开”等。当前特别要用好大数据平台,做好数据建设,用数据说话。管理当中特别要学会公开,比如高考录取问题,就因为管理规范了、科学了、公开了,很多容易令人生疑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转作风,就是勇于担当,勇于负责,学会主动出击。面对不断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形势新要求,教育系统整体不够敏感,反应慢、动作迟。我们还是被动应付的多,主动出击的少。主动出击,就是要有新的招数,体现在管理的理念、方式上,要有新方式、新举措。当前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习惯于按部就班,满足于照抄照转,缺乏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总是被舆情和领导批示牵着鼻子走。不能在舆情出现之前、领导批示之前主动出击、主动化解矛盾,问题的根本还是出在作风上,出在主动作为上。同时,目前又处于整个社会对教育的基本信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发展阶段。出了问题光是抱怨没有用,关键要主动提高教育管理部门自身能力水平,提高自我要求的标准,主动把责任担起来,把问题解决好。
提高教育治理成效要把握好几个关系
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行政部门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治理成效,还要把握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把握好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关系。提高教育治理成效,既要坚持问题导向,更要坚持目标导向,必须要把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统一起来。目前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好改的、容易改的,基本都改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打的都是硬仗,需要我们更加聚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更加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前首都教育正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都需要去面对、去解决。首都教育的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入园难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义务教育优质学位不足,高等教育质量仍需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方式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等等,这些都要下大力气去解决。绝不能被动地让舆情牵着鼻子走,深陷在舆论热点的漩涡里,不能总是做灭火队。一定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保持战略定力,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到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放到推进改革发展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增强政治敏锐性,不断提升舆情引导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另一方面更要不断提升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水平,尽可能减少突发舆情事件。
二是把握好“四个体系”之间的关系。抓教育治理就要建立健全各项工作的制度体系、流程体系、数据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要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把依照制度办事作为一种基本的领导方式和必备的素质能力,把制度规定贯穿于管理全过程,不断提高靠制度管人管事干好工作的本领。要着力构建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内外一体、立体交叉的工作流程运转体系,从容不迫、井然有序地应对各种复杂工作。要建立起系统完备的教育数据支撑体系,通过大数据更好地推动管理、辅助决策、达成绩效。要加大督查和跟踪问效力度,坚持求真务实,敢于较真、敢于揭短亮丑,凡是违反制度规定的,要严肃问责追责,决不姑息迁就,促进各项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这四个体系是一个互相支撑、相辅相成的整体,以制度为依据,以流程明责任,以数据为支撑,以监管促落实,缺一不可。其中制度体系是管理的根本和基礎,流程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是管理制度良好运转、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数据支撑体系是判断制度运行效果和管理绩效达成的重要依据。我们只有把四个体系有机地统一起来,整体地运转起来,才能更好地提升法治化、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三是把握好勇于担责和“放管服”的关系。勇于担责,最重要的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尽职尽责、勇于担责,着力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面对新时代首都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新任务新挑战,必须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抓住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分清轻重缓急,合力协同攻坚。市教委既要做好市级统筹,又不能大包大揽、越俎代庖,把各区各校应该做的事儿揽到自己头上。比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责在各区,在缓解入园难、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前预警学位缺口等问题上,各区负有推进落实的主体责任,不能把这些责任都揽在市教委手里。要坚持“放管服”改革,把该放的权放给区里、放给学校,让各区各校放手去干。市教委更多的是在放权的同时做好监管和服务,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开展指导帮助,推进监督整改。
四是把握好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的关系。管理是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我们不能眼睛只盯着结果,而忽视了过程。没有精细深入的过程管理,很难产生好的管理结果。抓好过程管理,要踏踏实实做到“全、精、新、实”四个字。全,就是全面规范、全员纳入、全程管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精,就是精细管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做到精耕细作、精雕细刻、精益求精;新,就是坚持改革精神,创新手段,创新方法;实,就是实在管用,符合教育工作实际,举措切实可行,不搞形式主义。同时,要正确把握过程和结果的辩证关系。老百姓更看重结果,老百姓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要靠我们扎扎实实的工作成效体现。我们要既看过程,也看结果。比如安全工作的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的关系是最明显的,安全过程做了很多,但关键是不出事。在管理中,过程要真管用,结果要立得住,防止重痕不重绩。
五是把握好与时俱进和发扬传统的关系。新时代的教育治理,要让制度管人,让流程规范,让数据说话,让监督问效,从教育治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制度化、数据化、流程化来说,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同时,好的管理传统我们也不能丢,还要更好地传承发扬。作为教育管理者,始终要铭记,除了严格的制度,管理是有温度的,管理最终指向的都是具体的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每一个老师的发展进步,每一个员工的艰难困苦,每一个基层干部的辛苦不易,都要放在心里。比如,面对面谈心谈话就是非常好的管理传统。当前改革发展节奏很快,领导干部忙于各种事务多了,听取各种汇报多了,可是谈心谈话却少了。在管理过程中,缺少一对一、面对面的谈心谈话,缺少同志之间的坦诚交流,有时就不能完全了解基层干部的真实想法,不能完全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有些政策漏洞、决策失误,就是这么产生的。
提高教育治理水平,要有理念,更要有实干。教育治理成效是一点一滴抓出来的,改革发展是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只有全体教育工作者扎根教育、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接力奋斗,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才能扎扎实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