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课案例分析
2019-09-10张鋆
一.课题设计缘由:
1.“复习”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把学过的东西再学习,使巩固。正因为是“学过的东西”,因而也就使复习课的教学往往因简单的重复而缺少新意,因题海战术而显得枯燥无味,于是“一言堂、满堂灌”成了众多复习课的主要特点,复习课上教师常常要上演“独角戏”。
2.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在高三复习课中难以体现,为了体现核心素养,容易出现生拉硬套的情况,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也浪费了高三课堂紧张的复习时间。
如何在复习课中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和实效性,带领学生走出复习课的阴影,同时适时适度的体现和渗透生物学素养,以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生物学素养,是给高三老师们的一个挑战。
二.复习内容分析:
“DNA的复制”是高中生物学“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核心教学内容之一。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将该内容安排在必修2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3节中。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DNA的复制,包括复制的概念、时间、场所、条件、过程、特点、意义。DNA的复制与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基因突变、PCR等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本節课在教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考虑到该节内容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本节课改变传统复习课抽象的知识整理与记忆的方式,从DNA复制的准确性着手,将知识的复习融入到经典的实验分析中,这样学生即落实了知识性内容的复习,又深刻了解了这些知识是如何从实验室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提高了学生面对新情境的知识迁移能力。期望学生通过日常每一节课的点滴积累,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逐渐得以增强,并深刻理解生物学科是实验科学的本质,从而满足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理性思维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三复习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基本能掌握基础概念,但多数停留在简单记忆,很少思考知识背后的深层机理。
2.学生很难将DNA复制与高中生物中其他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导致知识缺乏宏观性与系统性。
3.学生面对新情境的知识运用能力、归纳与概括以及逻辑推理能力急需提升。
四.教学目标的设计:
知识方面:简述并归纳DNA复制的过程和特点。
能力方面:通过对DNA半保留复制方式和色差染色体的分析讨论,能够对材料中的文字信息以及图示进行分析,推断出相应的实验结论,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方面:关注DNA复制相关领域的前沿进展,认同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进化与适应观等生命观念。
五.重难点分析:
重点:DNA复制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DNA半保留方式的探究实验。
色差染色体成因的解释。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七.案例反思:
本节课设计的思路为先复习DNA复制的基本知识,再回顾DNA半保留复制实验的探究过程,最后再利用旧知识在新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解释色差染色体的形成),以提高学生从文字中获取信息和在新情境下的知识迁移能力。旨在进行有梯度的复习,希望学生们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得到螺旋式上升。
另外考虑落实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所以对探究过程技术手段的使用和实验科学方法的利用进行了归纳,进而渗透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对DNA准确复制的意义从分子水平上升到个体水平到群体水平的进化,进而渗透生命观念,通过关注DNA复制相关领域的前沿进展,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但是,由于受到一直以来传统复习课思路的制约,以及课堂时间的限制,在许多环节上本人的处理显得过于着急,比如有些问题对学生追问不够、让学生提问题却没有听完全就急于回答或往下讲。在以后的复习课当中要更耐住性子,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
作者简介:张鋆,汉族,女,1981年3月3日,学历:硕士,单位:北京市中关村中学知春分校,生物组,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学。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知春分校 10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