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公民教育的实效性
2019-09-10冯翊蕴
冯翊蕴
摘 要:当今社会国家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军事方面的发展,公民意识的发展也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公民教育主要从初中生抓起,以初中思想品德课为主阵地。从课本教材、学生实际、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出发,提升思想品德教学中公民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公民意识;公民道德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7-0084-01
何为实效性?顾名思义,就是完成任务的实际效果。公民教育的实效性,也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一定的方式,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具有公民意识,形成公民道德,帮助学生提高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以及世界公民精神,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笔者认为,提高思想品德教学中公民教育的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从课本教材出发,整合相关知识内容,唤醒学生公民意识
教材是老师通过课堂向学生传授知识、灌输思想的主要依托,所以教材在提高公民教育的实效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以苏人版《思想品德》教材为例。公民教育的内容在教材中都有涉及。教材分别提到了国家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民主平等意识、合作意识、全球意识等,以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具有的一些公民道德品质:平等待人、孝顺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等。其中,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公民道德教育在教材中所占比例较为突出,责任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内容也较为全面,从多角度进行阐述。从中也可看出编者对公民教育的重视。
不过教材中涉及到公民意识和公民道德的内容都分散在各个章节之中,学生们接受到的公民教育知识都是碎片化的,不成体系。所以笔者认为要提高公民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就要对教材中关于公民教育的内容进行资源整合及科学安排,使其简单化、系统化,便于学生更好的接受和理解相关知识,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在内容整合之后,还要进行相应的扩充和深化。
2.从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初中学情,内化公民认知水平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多样化的信息更为便捷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接受信息的同时初中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发展,能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公民教育内容。但是初中生仍然是未成年人,心智还未完全发育成熟,他们对于他人、社会、国家层面的认知还仅仅停留于感性阶段。因此,学校的公民教育应该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
首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其次,选取适当的案例,更贴近学生生活。教材中关于公民教育的内容许多都较为抽象。比如在七年级“认识人生意义”这一课中提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编者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培养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教材中大都选取一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名人的例子,这会让学生们感觉离他们还很遥远,显然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些不易理解。因此,教学中应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补充一些同龄人为社会贡献自己价值的例子,这样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也会让他们意识到为社会做贡献是每一个人都力所能及的事情,将公民教育落到实处。
3.从教学方法出发,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公民情感认知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要与学生讨论和一起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面向丰富的社会生活,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公民教育中转变教学方式,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公民意识和形成公民道德。
根据公民素质从知到行的规律,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互动式,情境体验式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内化公民认知。其次,可以通过榜样教育法,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教师在教学中选举先进人物的事例,学生在学习了解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内部动机,从内心激起学习榜样的欲望,并发展成一种行为动机,将思想贯彻到行动之中。最后,通过实践活动,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体验公民身份,有利于了解国情、了解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公民生活中养成公民行为和能力。
4.从教学评价出发,统一评价方式,实现动态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考试,这种最普遍、最重要的评价方式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在以往传统的评价方式影响下,教师往往一味的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均衡发展。通过试卷或许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公民知识,但是对于学生公民态度的形成,以及公民素养的养成无法起到明显效果。因此要提高思想品德教学中公民教育的实效性,务必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首先,丰富评价方式。以多样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及行为素养,主要包括:观察、谈话、成长记录、公益活动参加、考试等方式。其次,要使評价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都是成长中的个体,在评价中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变化。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他们展示的舞台,相信每一位学生,并肯定他们的进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成为一个合格公民。
总之,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迫切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公民教育体系。但是现阶段,我国还没有条件形成单独的公民教育课程。在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或多或少仍存在着一些阻碍公民教育发展的因素。希望广大一线教师能够合起手来共同完善这些不足之处,使公民教育取得实效,促进初中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将广大初中生培养成为有纪律、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孙凤华.思想品德教科书中的公民价值取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韩慧.济南市公民意识实证调查:现状、成因与对策[J].山东青年政治学报,2011(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