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念与路径:对梅城古城保护实践的思考

2019-09-10汤海孺

杭州 2019年16期
关键词:建德古城历史

汤海孺

梅城因水而生,因府而名,因都而盛,后因水库而衰,因公路而萧。它从昔日的严州府府治降为如今一个中心镇,地位的变迁使梅城沉寂了,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然而,当我们站在区域看发展,跳出梅城看梅城时,我们发现,复兴梅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梅城复兴的重要意义

就杭州而言,复兴梅城,一是实施拥江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杭州发展战略从跨江向拥江升维,目的是要以东带西、以城带乡,实现全域高质量发展。梅城位于钱塘江上游的三江口,是水运输及水旅游的重要节点,梅城复兴将带动流域的水运及水旅游复兴和传统产业转型,推动“生态带、城镇带、景观带、交通带、产业带、文化带”六条带建设,是盘活全局的关键一棋。二是建设“独具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的重要抓手。世界名城不仅仅只是主城,而要覆盖全域。梅城虽然经济不太发达,但有独特的山水格局、厚重的文化底蕴,梅城复兴将为杭州韵味和别样精彩提供有力支撑,在市域西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上以及山水城市、公园城市、宜居城市的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建设浙江四大诗路文化带之一的“钱塘江诗路文化带”的重要抓手。梅城作为传统文化高地,梅城复兴也意味着文化复兴,在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三个方面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梅城复兴将是文化自信、文化魅力的有力体现。

就建德而言,复兴梅城一是有利于推动建德城市空间结构的战略重组。受地形条件限制,建德城区呈带状组团式发展。杭黄高铁在杨村桥设置高铁站,提升了东部地区的地位。将高铁新区与梅城联动发展,可以优势互补,水陆联运,推动梅城复兴,加快实现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二是有利于推动建德区际地位的提升。建德曾经是工业强市,在周边县市中经济地位较高,但在经济向绿色转型的今天,建德需要寻找新动能,而梅城优越的水上区位和丰厚的风景、人文资源,为新经济、新业态、新消费的出现创造了绝佳条件,有利于推動建德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

为此,要将梅城复兴与大战略、大使命相关联,打造文化带上的核心节点;将梅城复兴与建设杭州国际旅游休闲中心相关联,打造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目的地;将梅城复兴与建德区际地位和作用提升相关联,打造建德东部新城区。

总之,梅城从府城到县城、再到镇的衰落表明了交通条件、区域机遇对城镇发展的重要性。面向未来,梅城的复兴是建德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战略先手棋;是抢抓高铁时代的战略机遇,趁势而上,重树区际地位、发挥区域作用的重要一环。

五大理念指导古城保护利用

梅城复兴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古城的保护和活化利用。要以五大发展理念来指导梅城的保护利用开发工作。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适应新趋势,抓住新机遇,培育新动力。既不能维持破败的现状,也不能以改造、改善民生的名义损毁传统风貌。要以创新的思路突破发展的桎梏。梅城本来就是一个水岸驿站,千年商埠。要让“流”重新动起来。想方设法生流、导流、引流、促流,恢复昔日的繁华。以互联网思维,文化IP经营思路,创新商业模式,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打造长三角府城文化沉浸式旅游目的地。

二是坚持绿色发展。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发展理念,严格把握企业准入标准,加快污染企业治理,做到“转型一批、关停一批、引进一批”,构建以旅游休闲为主导的绿色低碳型产业发展路径,转变原有产业结构,提高三产比重,成为迈入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三是坚持开放发展。梅城生于开放,兴于开放。以互联网的观点看,梅城要连接更多资源,对接各路交通,做强自己的交通枢纽功能,成为浙西地区的旅游集散中心。同时,也要做强内容,加强企业、公司合作,引入适合于梅城发展的新经济、新业态、新资源、新内容、新消费,通过开放来增强梅城的活力和实力。

四是坚持协调发展。要处理好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按五位一体的要求协调发展,使三生空间和谐共生。居民在旅游发展中得益而不是利益受损。要处理好外部景区与城区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导流,功能互补、相得益彰。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相结合,加强文化教育、传承传统文化、恢复文化自信。

五是坚持共享发展。首先,完善浙西地区服务共享,打造旅游集散中心,建立互联网大数据服务平台,提供景区信息、娱乐资讯、餐饮榜单、单车服务、酒店推荐、购物指南信息服务等。其次,处理好旅游发展与城市内部功能之间以及城市居民与外来游客之间的协调关系,在主客分流的基础上,实现主客共享,不仅使本地居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出租民宿、售卖物品、提供服务等方式获得就业而得到实惠,也使外来游客享受便利服务从而得到优质旅游体验。

探索古城复兴的新路径

在开展古城保护利用工程,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时,要充分总结我国在古城保护利用方面已有的经验教训,探索既符合保护理念又有“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梅城经验”。

教训一:山西大同古城拆真建假,“历史的原真性”丢失。反思:历史文化名城必须坚持“历史的原真性、风貌的完整性、生活的延续性”三原则。古城不是单一的景区,它是区域重要功能板块和社会单元,古城保护不是单纯景观风貌设计,而是社会网络功能的修补和保护机制的重构,绝对不能对古城随意拆建、拆真建假、搞假古董,应保持其历史原真性。同时,应认识到古城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有其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需注重其生长演进的连续性、多样性、复杂性和系统性,顺应古城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修缮空间、完善功能、提升活力。

教训二:宁波月湖建设性破坏,“风貌的完整性”丢失。反思:古城保护不能仅仅保护文保单位,而将构成文保单位保持“三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周边环境氛围加以随意改造和破坏。不能以商业利益为主导,不顾城市利益、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而对原有风貌环境、空间肌理进行破坏。应基于历史文化价值,合理确定保护对象,从“保护文保单位”扩展到“保持历史风貌环境完整”,避免拆建工作破坏原有空间肌理,建立“以文化为导向”的空间复兴计划,注重体现公共性和公益性,打造彰显当地传统文化精神和空间特征的历史文化风貌区。

教训三:云南丽江古城商业失控,“生活的延续性”丢失。反思:历史文化名城“商业化”关键在于把握好度,平衡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在进行商业开发的同时,应以延续传统生活形态、保留历史文化特色、传承基本格局肌理为要义,严格控制商业的产品业态、开发强度、建造形制、宣传手法,以不打破生活方式、不破坏建筑原貌、不遮盖文化特质为准则。

教训四:台州临海古城活力不足,“发展的持续性”丢失。反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目的不是光保护历史遗存的空间形态躯壳,而是在保护传统空间形态的基础上,寻找到既能彰显和延续古城历史文脉,又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功能业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注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持久活力。没有生气和活力的保护,是消极的保护,是走向衰亡的保护,这不是我们的初衷。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适合于传统风貌空间的旅游休闲及文化业态,让枯枝逢春,再生利用,让古城延年益寿,世代传承。

当然,在上一轮的梅城仿古街改造中,也曾经存在用力过猛导致的“风格的在地性”丢失问题。应该说,“短、平、快”的开发建设模式,不适用于古城、古街区保护和开发,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和快速改造成果,忽视本地历史建筑文化内涵和建造特色,照搬它处历史建筑特征进行拼接、移植,只能加速地方文化面貌模糊、文化内核消亡,脚踏实地总结本地历史文化特色,就地取材、依照旧制的保护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文化特征,也能为远期的适度开发提供保障。

为此,我们要坚持“尊重历史、传承文明、古为今用、创新发展”的保护理念,主要寻求“意象类似”,同时兼顾“形式再现”。根据梅城古城保留着完好古代府城肌理的基底特征,应顺应、延续、强化其在特定自然、人文环境中形成的稳定结构关系,立足于对其历史价值地位和文化特色的研究,对历史实存保留敬畏之心,保护古城系统结构的真实性,围绕传承历史文脉和文化基因,确定保护内容、保护对象、保护措施,延续并优化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恢复古城功能和活力。

在更新措施上,应主要通过梳理街巷肌理、城墙边界等古城历史意象,寻求古风、古韵、古味,兼顾再现与差异,通过依照古代形制,再现标志性建筑节点和文化标志物,同时引入一定数量符合古城发展要求的现代产业功能业态,提升典型区域活力,为古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在复兴手段上,坚持“八个结合”:一是建设新城与保护老城有机结合,提升老城环境品质,增强老城现代城市功能和活力。二是整体保护与重点聚焦有机结合,要在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框架下,打造历史文化新品牌和文创旅游产业发展新空间。三是全面保护与合理利用有机结合,要做到保护、修缮与利用、复兴相结合,寻找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的最大公约数。四是地上保护和地下保护有机结合,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考古、后施工要求,深度挖掘和集中展现历史文化原貌。五是分散保护与整体彰显有机结合,形成有机统一的历史文化空间网络。六是历史文化保护和民生改善有机结合,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七是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要调动好各类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营造政府、社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八是实体保护与制度保护有机结合,建立健全历史文化保护制度体系。

当前,梅城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拥江发展的重大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之中。需要妥善处理“好”与“快”的關系,坚持“时间服从质量,进度服从效果”,向人民交出一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答卷。

作者系杭州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猜你喜欢

建德古城历史
古城西南两座桥
兴城古城:明朝最后的关外孤城
宿建德江
书画廊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宿建德江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