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狠”的社会心态更值得警惕
2019-09-10
又见一起校园惨案!据警方通报,这起5月10日发生在江西上饶市第五小学的持刀伤人案件,起因是学生家长王某建的女儿,与同学刘某宸发生纠纷。于是,他持刀将10岁男孩刘某宸刺伤致死。该家长伤人后并未离开,直至警方将其带走。目前案件正在侦办、调查之中,事件的具体起因等内情,还有待警方公布。比如,涉事家长的孩子是否长期受欺负,两个孩子之间的纠纷是否存在霸凌,以及老師和另一方家长是否存在疏忽等。在调查结果公布前,各方都应该克制想当然的“脑补”和“有罪推定”的冲动。
一如同类事件,针对此事,舆论场也出现了一些应当警惕的声音。比如,有部分网友表示,涉事家长的行为“情有可原”,而诸如“你管教不了你的孩子,总有人替你收拾”这类“金句”,更是引发不少网友“共鸣”。这些言论看似“很有道理”,可置于如此极端化行为中却不合时宜,甚至是荒谬的,因为它试图为暴力行为构建一种危险的“合理性”。
事情无论发展到哪一步,家长向孩子的10岁同学举起利刃,都没有任何正当性可言,都为法律和社会人伦所不容。如果说对于校园霸凌现象不管不问是一种极端,这种“以暴制暴”夺人性命的极端做法,更值得警惕。同样,这类暴力行为突显的某种社会心态的极端化倾向,更不容忽视。
某种社会心态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社会因素。在宏观角度,避免社会的“狠化”以及社会心态的极端化,有很多大方向。其中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让人与人之间、人与机构之间保持沟通与对话,并让人坚信可以通过“讲道理”来缓解矛盾冲突。
当然,家长杀害孩子同学的案件,无论如何都只是极端个案。各方面需要反思,但不必渲染紧张情绪,导致对学生之间正常关系的过度提防。目前,有个别声音呼吁:“家长自己一定教育孩子,不要和同学(尤其是女同学)玩耍(有可能起纠纷),不要和同学多说话(有可能吵架)……”这种应对方式,显然难言理性。
孩子之间的纠纷,最终引发家长杀害孩子同学的“黑天鹅”事件,并引发一些人的同情,这是教育问题,也未尝不是社会问题。一个平和、包容、理性的社会,不会为动辄诉诸暴力乃至“一了百了”的社会心态提供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