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探究
2019-09-10王学飞
王学飞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动手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究:教学情境、探究材料以及课外活动。
关键词:小学科学 教学生活化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探究的过程。在进行科学教学的时候要抓住这样的过程,进行小学科学教学时重点就应当在于让学生参与到发现、探究中,科学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并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积极性,用已知的生活经验或者生活常识去思考未知的科学教学情境中的现象,让科学课堂变得更加的生活化。在教学《声音的产生》时,教师用教学一体机播放音乐,然后让每位学生用手摸一摸教学一体机喇叭处,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声音从教学一体机喇叭里传来时的震动。然后再让学生跟着老师发音的同时用手摸着自己的声带位置,问学生的感受?对比之前教学一体机的喇叭,又能总结出什么问题?然后教师再把小鼓拿出来,上面放上几粒黄豆,轻轻敲几下,会发现黄豆会在鼓面上随着鼓槌的落下而弹起。学生一下子就会被弹起的黄豆所吸引,成为教学环节中一个小的高潮。无论是音乐的播放、人们的说话还是敲鼓都是学生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当把这些生活中的场景带到课堂中来,学生就会觉得无比亲切。通过生活中的几个现象,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接下来,教师继续抛出问题:“你们都听过哪些声音?”学生们踊跃回答生活中的声音:汽车的鸣笛声、学校的上下课铃声、手机播放音乐的声音等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是通过震动传播的”。
二、探究材料生活化
科学的探究除了离不开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也离不开生活化的探究材料。比如前面提到的“声音的产生”,可以让学生拿出一张纸、一把尺子,一支铅笔,让学生把这些东西弄出声音。学生们不觉得这是枯燥的实验探究,而是有趣的游戏比拼,原因就在于探究的材料他们再熟悉不过了。再比如《空气在哪里》一课时,教师换用孩子们熟悉的材料:小塑料盆、气球、塑料袋、平口玻璃杯子、矿泉水瓶、干纸团、扇子、土块、注射器等物品,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办法感受空气的存在:课本、扇子的扇动能感觉到空气就在脸旁;塑料袋在空中舞动,袋子装满空气时鼓起来,体会到空气就在我们周围;把气球套在矿泉水瓶口,捏瓶身气球鼓起来,说明矿泉水瓶里有空气等。孩子们不但在课堂上认识了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回到家里还能自己用其他熟悉的容器做相同的实验,证明空气无处不在。
三、课外活动生活化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那么课外活动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外活动,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天性释放,去发现、去思考、去总结。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动到课外活动中,将课外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带回课堂上寻找答案,课内课外相辅相成,学生们的学习与思考才会更加积极。因此在进行科学探究的时候,可以将学生带到课外的家庭中、公园中、博物馆中甚至是广阔的自然界。比如,在《玩滑梯的启示》这节课就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上玩滑梯和玩滑板。让学生分别体验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地面进行运动时,速度是不一样的;体重不同的同学在同样的地面运动速度也是不一样的。总结出:运动的物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既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又与物体的轻重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再比如学习《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时,可以将学生带到超市,规定学生每人在规定时间内购买一样十元以下的食品,然后组织学生到就近的公园席地而坐,大家一起观察食品包装上的各类信息:生产日期、保质期、营养成分、配料、保存方法等。通过观察这些信息,教会学生选择恰当的食品,提高学生的综合整理信息的能力,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
小学科学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知识,了解科学;而生活化的探究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让学习不再枯燥,让科学不再神秘。
参考文献:
[1]顾洁。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生活教育思想初探——以《神奇的水》为例。名师在线,2018-10-05。
[2]朱海燕。关于小学科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策略探索。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