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5缘事析理优化策略
2019-09-10谢启团
谢启团
摘 要: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是2016年高考备考重点,缘事析理能力是提高这类作文的关键,人教版必修5对缘事析理的分析不够清晰,方法指导不够具体。从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由物及人四个方面,分别对应用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相似联想进行由表及里的探究,能使文章写得深刻。
关键词:人教版;缘事析理;联想
【中图分类号】G 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8-0184-01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是人教版必修5的一次写作训练,缘事析理能力是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关键。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必修5这一章节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对缘事析理的分析不够清晰,二是对缘事析理的方法指导不够具体。
1.缘事析理的分析
缘事析理,字面意思就是顺着事物分析出道理,即从事物中探究出道理。这里的事物,指的是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和现象。缘事析理,既可以从物体中悟出道理,如从沸水中的茶叶,悟出人生如茶,起起伏伏苦尽甘来。
(1)必修5缘事析理的分析
人教版必修5对缘事析理是这样阐述的:“缘事析理,也就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必修5给我们指明了缘事析理的方向,要从表面到深层,不被假象迷惑,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它还列出了四种常见的缘事析事的方法,有“以小见大”、“比较鉴别”、“由表及里”、“探究因果”等。
(2)缘事析理的重新认识
从教学实践来看,必修5把缘事析理界定为“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要求太高,实际上,缘事析理无非就是要求从客观事物中发掘出深刻的道理,发掘道理并非一定要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我们可以往“透过现象看本质”上努力,但对于高中生,尤其是考场作文,只要学生能由表及里地做些探寻,从事物的现象中概括出反映事物特征的属性,或总结出规律、经验、教训,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就很好了。如能认识到把爱心进行评比是“捐款排行榜”的一个属性。又如,从“林肯母亲动手劳作,发现被父亲视为山头的东西,原来是一块块石头”中,悟出实践出真知的生活哲理。所以,针对高中生,缘事析理就是对事物做些由表及里的探索。至于必修5所列的四种常见的缘事析事的方法:以小见大、比较鉴别、由表及里、探究因果等。笔者认为这四个方面的并列并不妥当。应该说,由表及里是缘事析理的总的原则和方向,但何谓“表”,何谓“里”,表里之间如何联系,让人觉得笼统而无从下手,因此可以把由表及里具体细化为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等几个方面。
2.缘事析理的方法
正如必修5缘事析理专题引用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不应该那么写》所说的一样,学习“应该怎样写”时,学习者不仅要明白“应该这么写”,还要知道“不应该那么写”,笔者认为更要懂得“怎样才能这么写”。叶圣陶多次指出“写不通往往是没有想通”,写作方法的指导要能够揭示运思的内在机制,描述思维特征,以便学习者能够模彷、操作。
(1)必修5缘事析理的方法
必修5列举了以小见大、比较鉴别、由表及里、探究因果等四种缘事析理的方法,(据上文分析这种说法有不妥之处)但并没有明确而具体地指出如何运思,读者最多只是了解缘事析理的思维方向,至于如何思维,依然茫然。因为必修5对它们的说明,都是用举例的方法。向读者展示了什么是以小见大,什么是比较鉴别,并没有告诉读者怎样以小见大,怎样比较鉴别,思维是如何展开的,关键点是什么,如何运思,始终没有告诉读者。
(2)联想法缘事析理
学生写作最大的困惑是积累的素材无法激活,常常感叹“想不到”,“想不到”三个字暴露出学生思路打不开,高三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素材,学了很多的写作方法,可是实践起来,因试题中的作文材料与学生的固有素材无法联系起来,导致所学的各种方法往往运用不上,写作成了无源之水。因此缘事析理,首先要在“事”与“素材”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只有将这种联系建立起来,分析探索才有着力点,文章才能写得开,写得深。
联想是由此物到彼物的联系和结合。此物与彼物在自然关系上并不相联、相通,联想却能超越事物客观的间隔或差距,将它们组合为一个整体。而联想中的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相似联想,为我们提供了特定的联想方向,这些方向帮我们将此物与特定的彼物联系起来,将“事”(试题中的作文材料)与“素材”(学生写这一材料作文能用的固有素材)联系起来。这样,只要我们运用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相似联想,将联想物与触及物联系起来,就能从表象中探寻到事物的内在深层意义。因果联想和相似联想,触及物相对联想物而言,已经是更深一层意义了;接近联想和对比联想,触及物与联想物虽然是在同一层面,但它们之间的异同、优劣、真伪昭然若揭,亦能轻易发现深一层意义。总之,联想是由表及里地进行缘事析理探究的关键。可以通过接近联想实现以小见大的发现,通过相似联想实现由物及人的飞跃,通过对比联想来比较鉴别,通过因果联想来探究因果。
3.结语
总之,联想能让你思接千里,意通古今,从单薄的试题材料中,察他人之所未察,发他人之所未发,解决写不深刻的问题。当然,具体写作时,往往综合运用各种联想,而且写出一篇深刻的文章,需要各种思维的综合运用,在此就不加赘述。
参考文献
[1]刘洪.高考议论文写作全程指导[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5(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林可夫.高等師范写作教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