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心理育人体系的构建
2019-09-10刘宏程
刘宏程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心理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17-0095-02
1 高等教育国际化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教育,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全球化带来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人才培养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键途径,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质。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对高校整体发展的影响已经日益凸显。
2 高校心理育人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要求;同年底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并将“心理育人”作为环节之一。2018年7月,为了进一步提升心理育人质量,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高校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随着育人理念的不断变革,高校越来越重视心理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心理学研究起步晚、发展较慢,对心理育人的探索尚處于初期。
心理育人是指通过心理的方法来实现育人。具体言之,是教育者从教育对象的身心实际出发,遵循人的心理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通过各种手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对象进行积极心理引导,缓解心理困惑,开发心理潜能,提升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全,以实现培育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一目的的教育活动。
3 心理育人国际化的意义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成为影响高校心理育人的重要因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乃至被重构,当前国际各类主流思潮和非主流思潮的更新交替,尤其是5G时代的到来,使学生每天面对巨量的信息输入,各种微形式、碎片化的感官刺激、意识形态都如浪潮般冲向学生。如何使学生能适应国际化环境下的教育模式,并获得更好的发展?心理育人国际化对此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心理育人体系建设国际化必将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局面,为进一步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找到突破口和新的发展方向。
3.1 心理育人国际化有利于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优化心理育人目标
当代关于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发展和应用研究正在呈现出突飞猛进的趋势,传统的心理育人工作者对于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内涵的理解往往滞后于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虽然诸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内外学者不断更新、扩展心理健康的定义、内涵,但在我国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起步较晚,尚处于初级阶段。秉持国际化理念的研究态度,将使我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得以不断更新,在刷新认知的过程中实现对心理育人目标的优化。
3.2 心理育人国际化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心理育人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当今世界,不同的国家、民族通过协作,努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彼此关联、相互影响的情形越来越多,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做好适应这种环境变化的准备,顺应时代需求,注重人的发展,以学生为本,根据个体特质,因材施教、分层培育。这将会使我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得到增强,使大学生们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都能快速适应、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心理品质。
4 顺应国际化趋势,优化高校心理育人模式
4.1 紧跟国际学科前沿,构建科学化心理健康评价体系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心理育人工作面临多种多样的理论和技术创新,这意味着心理健康评价体系也需要与时代同步、与世界同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自身的国际化意识,紧跟国际学科前沿,及时学习并汲取心理学的新理论、新技术,依托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现有的传统静态的、片段化、阶段性的心理健康评价方法,建立动态的、一体化、生涯性心理健康评价方法,构建科学化的心理健康评价体系,为心理育人提供高效的评价方法和实践基础。
4.2 开展国内外文化比较,实现本土化心理育人体系
在现有研究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比比皆是,但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仍处于较零散的状态,主要是基于对西方国家的心理健康标准和模型的引用和借鉴,以思辨探索为主。另外,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德育角度提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理论基础较薄弱,国内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和定义各有见解、不尽相同。因此,关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尚未达成共识,这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陷入迷茫。这主要是由于国内外文化之间的差异所导致,而解决这一困境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在引进、借鉴国外的心理健康标准和模型、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同时,必须做好前置研究——从对各自国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去理解其主张的心理健康相关的理论、模型,然后在文化对比的过程中,逐步建立适应中国文化的本土化心理育人体系。
4.3 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塑造世界公民认知培育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迫切地需要建立国际视野、了解国际常识和他国文化:一方面,海量的国际贸易和纷至沓来的跨国公司给学生们带来了大量工作机会,信息交流拓展、国际教育合作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为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跨国交流机会;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国际争端、文化入侵日益突出,也对作为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群体的素质提升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生能突破一国思维,高校应培养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其适应多元文化環境,最终成为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公民。因此,可以借助心理育人来突破这一困境: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自我,客观看待世界,看清各种意识形态,在心理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与国家、社会福祉相一致的价值观念体系乃至信仰,使学生能从容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抓住国际性的发展机遇。
4.4 借助融媒体平台,打造多元化高校心理育人平台
高等教育国际化将进一步推动教育手段实现信息化,教育载体实现多元化。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拓展心理服务的覆盖面。要将两微一端、短视频、直播等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整合形成融媒体平台,创新心理育人方式,构建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心理育人平台,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实效性,深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成长成才的欲望,形成积极的心理文化氛围。从而使赴海外留学、游学或工作的大学生能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的人格,以便他们能迅速、平稳地融入国际环境。
5 结语
高校心理育人体系建设要紧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高校心理育人从理论构建到育人实践,都需要突破一国思维、具备国际视野,要站在学科的最前沿,充分利用世界先进技术,从全人类发展的高度去探讨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和培育作用,通过开展基于文化比较的心理健康标准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建立中国本土化的心理育人体系,以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基础的世界公民为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奠定良好的心理品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Z].2018-7-4.
[2]马建青,杨肖.心理育人的内涵、功能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18(9):87-90.
[3]陈月红,姜岩,姚明霞.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5(1):107-109.
[4]董召勤,卢永嘉.论教育国际化下的高校学生工作路径[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9):93-96.
[5]魏晓文,葛丽君.中外思想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
(编辑: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