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清泉润西岳 沛然无声映北斗
2019-09-10赵媛媛赵珍
赵媛媛 赵珍
胡沛泉,1920年6月19日出生于江苏无锡,我国著名工程力学与航空专家、教育家,国家首批二级教授,西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西工大”)资深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学报》创办人及主编。2019年2月19日,胡沛泉先生与世长辞。
追忆胡沛泉先生,他对事业执着追求,对国家忠诚奉献一生无悔,唯独对自己删华就素甘作人梯。
穷理振工八十载,杏坛耕耘一胡公。
生于望族,围棋和孔孟之学是他的启蒙教育
1920年6月19日,胡沛泉在江苏无锡出生了。因为父亲工作变动,他先后在南京、北京、上海等地求学,也因此深受父亲影响,很小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在胡沛泉看来,6岁开始学习围棋,对他思维方式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开始,我跟着家中的长辈学下棋,很快,我的棋艺就超过了长辈。”对于自己在围棋上的天分,胡沛泉丝毫不掩饰,“围棋需要下一步看十步,这就很好地培养了我的全局观。”
对胡沛泉一生产生深远影响的,还有他儿时接受的中国传统教育。“我的母亲非常重视子女教育,我从小就学习孔孟之道。长大后我的人缘一直很好,这就得益于孔孟学说。”孔孟之学,成为胡沛泉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之一。
16岁,高中连跳两级的胡沛泉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土木系。20岁,他本科毕业,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同年,胡沛泉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21岁获理学硕士学位,24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谈起自己在美国的求学经历,胡沛泉自豪地说:“在美国我没有花过家里的钱,都是自己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挣钱。”他在密歇根大学担任过讲师,还在建筑师事务所打过零工。
仅用3年时间就成为NACA的高级工程师
1944年,博士毕业的胡沛泉受聘于美国著名的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 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for Aeronautics,NACA)兰利航空研究所,成为副工程师。一年半后,他从副工程师升为工程师。之后,又用了一年半时间,成为高级工程师,不到27岁的胡沛泉成为当时NACA中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
说起自己年纪轻轻就成为高级工程师的原因,胡老先生说:“首先,当时处于二战时期,美国对航空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其次,我在待人接物方面受孔孟思想影响很大,这让我在NACA中人缘很好,虽然同事们来自世界各地,但是大家都很喜欢我。”
胡沛泉说的这两项原因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优异的工作成绩,以3年时间成为NACA的高级工程师是绝不可能的。
在此期间,胡沛泉曾与来自美国的布狄安斯基等人共同发表《获得固支板临界应力上限及下限的拉格朗日因子法》等5篇论文。胡沛泉还曾给布狄安斯基——后来成为国际著名的应用力学家讲过课。
“1948年,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丰厚的生活待遇,回到他的母校上海圣约翰大学任土木系教授。”胡沛泉个人简介中这样写道。
对于自己回国的原因,胡沛泉打趣说:“我在美国发展得一帆风顺,毅然回到祖國,其实是对自己非常有信心,觉得自己在祖国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胡沛泉言语间时常流露出自己的真性情,幽默且率性,让这位可敬的年近百岁老人更多了一分可爱。
回到祖国的胡沛泉,成为上海圣约翰大学的一名教师。从1948起,胡沛泉投身到祖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中,一干就是七十年。
服从国家安排无悔西迁
1952年是胡沛泉生命中重要的一个年份。这一年,国内高校迎来了第一次院系调整,胡沛泉成为华东航空学院的一员,任材料力学教研室主任。
1956年,华航的一次历史性的抉择,再一次改变了胡沛泉的命运。当时,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际形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批准华航内迁西安。
胡沛泉告别亲人,只身来到西安。60多年来,胡沛泉与亲人一直两地分居,妻子离世他都未赶得上告别。胡沛泉说他有一个愿望,要把埋在无锡的妻子和几年前离开人世的女儿迁葬到西安。“我们一家三口,生前在一起的时间很短。我死后,希望我们一家能相聚在西安,这是我一生不曾后悔来到的地方。”
他热爱祖国,痴情教育,生活简朴,为人低调,淡泊名利。每天左手提着大保温壶、右手提着装满论文的编织篮准时来到学报编辑室,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他从来不对组织提任何条件,组织给予的关心他也总是推辞谢绝。他是20世纪50年代的二级教授,仍然坚持住在不到70平米的教师公寓里。90多岁高龄、卧病在床的他仍然每天坚持阅读,关注国家和社会进步,关注学校发展。在阅读中发现好的文章,他会自己编辑后自费复印好送给离退休工作处,让大家分发阅读。看到好的书籍,也会自己购买赠给离退休工作处,放在阅文室供所有离退休人员阅读。当年,国家正式批准,建立地级三沙市的时候,胡沛泉立即自费印制三沙市地图发给离退休人员,告诉大家相关情况。
年近百岁,胡沛泉依然孜孜不辍、不遗余力地为学校的发展奉献才智。他说:“我有很多论文要改,有很多事情要做,我要和时间赛跑,我还要站起来!”先生的道德风范、学问人品和人生境界令人敬仰。
甘为人梯教书育人
1952年,胡沛泉在华东航空学院任教授时,国内采用的苏联材料力学教材中译本(共四册)内容庞杂、文字欠流畅,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为了改进教学效果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他发起并主持编写了《材料力学简明教材》。其内容简明扼要,文字通畅,试用时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随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教材质量,在简明教材的基础上,他与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工学院材料力学教研室的同志共同修改,修改后的教材由华东航空学院出版。后来,全国有30多所院校都采用了这部教材。为了进一步满足工科院校的需要,1958年,他主编的《材料力学》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胡沛泉与季文美等教授一起,在西工大创办了工程力学专业,这也是全国最早设立的工程力学专业之一。创办伊始,师资、教材缺乏,胡沛泉亲自制订教学计划,组织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工程数学、高等材料力学、弹性稳定理论等课程,并编写了两门课程的讲义。这些讲义内容丰富、文字简洁,至今还是力学班同学的参考书。
1959年后,作为西工大最年轻的二级教授,胡沛泉着力于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他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让学生受益终身。胡沛泉要求学生必须每周汇报一次学习进展,要求学生学习要积极主动,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又要敢于提出问题,不迷信书本和权威。有一次研究生张开达发现,苏联力学家伏拉索夫的名著《壳体一般理论》第一章的推导有错,胡沛泉听说后高兴地表扬了他,并鼓励他写出学习心得。胡沛泉总是逐字逐句地审阅和修改研究生论文,要求学生的计算结果百分之百正确,公式推导准确无误,对于理论中的一些假设,一定要做出符合物理概念的解释,并对由这些假设造成的影响作出确切分析。
胡沛泉不仅通过课堂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还常与学生一起用餐、一同聊天,给同学们讲中外科学家勤奋好学的故事,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他注重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吸收优秀学生参加教研室的科研活动。当年参加过学生科研活动的林超强,后来成为空气动力学专家,被破格提拔为教授。
当时学校专业发展迅速,但人才缺乏。在胡沛泉提议下,西工大1961年在全国较早创建研究生班,共招考录取了61名研究生,其中50名是从全校各个专业挑选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1名是本校各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胡沛泉教授担任班主任,周尧和院士(时任讲师)担任副班主任。这个研究生班,造就了2名院士、5名校长(副校长)和厂长,还有博导等,获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的比比皆是,为国家航空、航天、航海事业的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教多年来,他一直甘为人梯,发现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青年人才,其中包括数十位“洪堡学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德民教授曾深情地追忆道:“我写的第一篇科技论文就是胡老师亲自修改的,从英文摘要的凝练提升到论文内容的字斟句酌,其情其景至今记忆犹新,令我终生感铭!胡老师诲人不倦、严谨治学、无私奉献、生活俭朴,永远是我们最敬重的师长和学习的楷模。”
倾尽一生奉献学报
一个学校的学报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该校的学术水平。胡沛泉于1944-1947年在美国航空咨询委员会工作期间了解到该机构非常重视论文出版工作,在此之前,他本人也接受过论文写作的严格训练。按照胡沛泉的建议,学校于1979年编辑出版了《西北工业大学论文选》(上下册)。1981年这套论文选几乎全部被《国际航空航天摘要》报道。多年来,从拟定办刊方针,到选稿审稿、改写英文摘要,再到检查出版各个环节,胡沛泉倾其一生,为学报作出了卓越贡献。
1983年7月,在胡沛泉的力推下,《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改为对国内外公开发行。当年的第1卷第1期,就于1984年被IAA(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Astronautics)报道。截至1990年第8卷第4期,学报发表的387篇论文中有234篇被IAA选报。
1987年,《西北工业大学学报》进入国际工程学术界最具权威的《工程索引》。1986年学报第4卷第1期至1989年第7卷第4期,共计211篇论文中有200篇被《工程索引》报道,摘引率达到95%。
为了扩大学报的国际影响力,每一篇学报论文的英文摘要胡沛泉都要和作者共同研究,按照国际惯例,鲜明地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并加以修改,做到精益求精。多年来,不少老师、学生都对被胡先生请到家中修改文章的经历津津乐道,在大家的回忆中,先生是那么平易近人、一丝不苟。他会早早打开家门等候,一个单词也要反复斟酌,力求表达准确,修改完后还会送一些关于英文论文写作的资料。而这样的经历,也成了很多西工大人独特而温暖的“西工大记忆”。
胡沛泉还十分注意运用辩证思想指导工作。在他主编学报几十年的过程中,他认真学习、理解和运用“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的辩证思想,注意处理好方方面面的矛盾,使之互相促进,提高学报质量。
在调动教师撰稿积极性的同时,胡沛泉注意充分发动研究生积极向学报投稿。他花费了相当大的力量帮助他们写好论文,在这方面实际上起了众多研究生导师助手的作用。研究生写出的高质量的论文大大促进了学报在国际工程界中地位的提高,许多研究生的论文被EI报道,由此又调动了更多研究生的积极性,他们认真地写出了不少高质量的论文。
胡沛泉还认识到,不仅要发表学术性强的科学技术论文,还要注意发表有价值的工程技术论文。他建议西工大在工程技术上颇有成就的张立同、周凤岐等教授撰写论文。论文发表后,教授们都深深地体会到论文写作过程对其研究认识的深化,并一致认为严谨、科学地撰写论文,对于指导今后的研究是很有好处的。
經过胡沛泉的不断努力,《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成为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学术刊物。同时,通过“研究促进论文撰写—论文撰写促进科学研究”的良性循环过程,学报促进了西工大学术声誉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可谓是一箭双雕。这一过程中,胡沛泉功不可没。
近百岁高龄的胡沛泉仍担任《西北工业大学学报》主编一职,并承担英文摘要的修改工作。即使躺在病床上,他也要亲自审阅每一篇文章,修改英文摘要,孜孜奋斗在学报建设一线。
胡沛泉用“一帆风顺”来形容自己的一生。在我们这些外人看来,经过战乱和颠簸,白手起家创办学报,其过程一定是充满艰辛的。然而,胡老总能以乐观、豁达的精神来面对,并运用智慧克服种种困难。
责任编辑: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