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赤子情怀探究艺术真谛
2019-09-10陈明杰
陈明杰
摘要:《傅雷谈艺录》集中诠释了傅雷对文学作品的剖析和认识,对翻译工作的经验和理解,对美术、音乐的感悟和鉴赏,同时也全面展示了傅雷的为人和为学: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洞察力与独具慧眼的观点主张,严谨深厚的学术素养与独立不屈的主体人格,以及他的“先学会做人,其次才学做艺术家”的情怀和情操。
关键词:赤子 情怀 探究 艺术 荐读
《傅雷谈艺录(增订本)》(生活瘙簚读书瘙簚新知 三联书店出版)是傅雷的一部艺术评论集,收录了谈文学(14篇)、谈翻译(5篇)、谈美术(11篇)和谈音乐(12篇)方面的文章共42篇,每一部分又附录相关的文艺书札,如文学书札(19则)、翻译书札(28则)、美术书札(25则)和音乐书札(41则),集中诠释了傅雷对文学作品的剖析和认识(如《论张爱玲的小说》《雨果的少年时代》等),对翻译工作的经验和理解(如《翻译经验点滴》《对于译名统一问题的意见》等),对美术、音乐的感悟和鉴赏(如《观画答客问》《艺术与自然的关系》《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肖邦的壮年时代》等);同时也全面展示了傅雷的为人和为学,以及他“对人对己、对工作对生活,都一丝不苟,认真严谨”的生活态度。
傅雷(1908—1966)以翻译家著称于世,译文兼擅信、达、雅三美,传誉译林,卓然一家。所译作品皆为世界名著,谨严抉择,影响巨大。傅雷学养深厚,对于美术和音乐理论以及欣赏,尤其专长。特别重要的是他的立身处世、耿介正直、劲节清操、一丝不苟,兼备中国知识分子传统品德与现代精神,堪称典范。如果说《傅雷书信选》呈现的是一位作为父亲、作为朋友、作为同事的傅雷,那么《傅雷谈艺录(增订本)》所展示的,则是一位作为翻译家、作为文艺评论家的傅雷。前者重在教子的经验,人生的感悟,朋友间的交往和情谊;后者则突出反映其专业观点、文学分析、艺术赏鉴等,体现了著者“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灵魂。
一、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洞察力与独具慧眼的观点主张
批评其实就意味着选择与发现,批评家所批评的其实也包括其自身,真正有价值的批评应当表现为对艺术作品乃至艺术理论、艺术现象的阐释。阅读《傅雷谈艺录(增订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傅雷不仅是很好的文学翻译家,还是高明的艺术评论家;感受到他在鉴赏文学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对审美对象特征和意蕴的感知、想象、知解等多种感觉综合而形成的特殊审美能力和感受力;对文学艺术作品不同韵味的敏锐、精微的辨别力和审美判断力以及广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和哲学意识。
譬如在“谈文学”中,收录了作者早年《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对张爱玲小说的评价可謂独具慧眼,入木三分,评价之独到与深刻已为后世证明,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犀利的观点和直言不讳的批评,直陈要义,不遮掩,不迂回。文中对《金锁记》和《倾城之恋》做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后,认为 “心理观察,文字技巧,想象力,在她那里都已经不成问题。这些优点对作品是有贡献的,却只《金锁记》一部”。《倾城之恋》“似乎把作者首先迷住了:过度的注意局部,妨害了全体的完成。只要作者不去生活在人物身上,不跟着人物走,就免不了肤浅之病” 。进而提出:“倘没有深刻的人生观,真实的生活体验,迅速而犀利的观察,熟练的文字技能,活泼丰富的想象,决不能产生一件像样的作品。”同样在《评〈三里湾〉》一文中,对作品的故事、结构和人物的分析梳理要言不烦,丝丝入扣,认为“作者怀着满腔热爱,用朴素的文体和富有活力的语言,歌颂了我国农民的高贵品质:勤劳,耐苦,朴实,使读者于低徊叹赏之余,还被他们纯朴温厚的心灵所感动而爱上了他们” 。同时指出“他似乎太顾到农民读者的口味,太着重于小故事的组织、交错、安排,来不及把冲突的主题在大关键上尽量发挥,使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保持适当的比重,作品的思想性不能与艺术性完全保持平衡” 。这些分析有理有据,直指作品内部,尖锐而又深刻。不仅如此,在收录的有关作者的“文学书札”中,在这些看似零碎的片段中,同样闪耀着作者的真知灼见,体现其丰富的学识。对于杜甫的长处与短处,概述精当,一语中的,但认为杜诗也有极浑成的诗,认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胸襟意境都与李白相仿佛;对李杜作了比较之后认为“写实可学,浪漫底克不可学;故杜可学,李不可学”,融入了自己切身的体会和感受。谈到白居易的《长恨歌》,寥寥数语却一针见血,道别人之未所道,给人印象深刻。“全诗写得如此婉转细腻,却仍不失其雍容华贵,没有半点纤巧之病!明明是悲剧,而写得不过分的哭哭啼啼,多么中庸有度,这是浪漫底克兼有古典美的绝妙典型。”
作为文学翻译家的傅雷,他的关于翻译的见解与主张,对后世影响也是深远而巨大。1951年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开宗明义指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各种文字各有特色,各有无可模仿的优点,各有无法补救的缺陷,同时又各有不能侵犯的戒律。像英、法,英、德那样接近的语言,尚且有许多难以互译的地方;中西文字的扦格远过于此,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自此“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主张,便引起了翻译学者们的高度重视,深深影响了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成为文学翻译领域中的核心理念,“神似”是文学翻译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与艺术追求。翻译其实是在读者和著者之间搭桥牵线,对著者和原作的深切理解至关重要,同时对读者的文化心理、认知习惯、语言趣味的关照也必须把握准确,所以译者要做到信、达、雅其实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傅雷多次表示:“艺术的境界无穷,个人的才能有限:心长力绌,唯有投笔兴叹而已。”“用这个尺度(神似)来衡量我的翻译,当然是眼高手低,还没有脱离学徒阶段。”在《翻译经验点滴》文中,他直接表达自己的“郑重将事”——“由于热爱文艺,视文艺工作为崇高神圣的事业,不但把损害艺术品看作像歪曲真理一样严重,并且介绍一件艺术品不能还它一件艺术品,就觉得不能容忍,所以态度不知不觉的变得特别郑重。”
二、严谨深厚的学术素养与独立不屈的主体人格
批评家的职业特点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和非专业知识,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哲学修养等等。形式和内容各异的艺术品的精妙之处,它们的创新特点,只有置于这些丰富知识的整体架构中才能看得清楚。傅雷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公式:艺术修养=艺术鉴赏+艺术表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先具备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能够领悟不同的艺术境界,然后才是好的艺术表现力。艺术鉴赏贵在通。“通”才能不拘泥、不局限、不迂腐,就能培养气节、胸襟和目光。艺术感受力的培养既需要作品细读的功夫,也仰赖于理论资源的滋养。
傅雷的艺术造诣和学术素养极为严谨深厚,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他在《翻译经验点滴》一文中提出:“文学的对象既然以人为主,人生经验不丰富,就不能充分体会一部作品的妙处。所以我们除了专业修养,广泛涉猎以外,还得训练我们观察、感受、想象的能力;平时深入生活,了解人、关心人、关心一切,才能亦步亦趋地跟在伟大的作家后面,把他的心曲诉说给读者听。”如果说文学家是解剖社会的医生,挖掘灵魂的探险家,悲天悯人的宗教家,批评家要做他们的代言人,也得像宗教家一般的虔诚,像科学家一般的精密。 在“谈美术”中,傅雷提到的美术家有丹纳、塞尚、刘海粟、庞薰琹等诸多美术大家,傅雷还翻译了丹纳的《艺术论》和《艺术哲学》等皇皇巨著。在“谈音乐”中傅雷提到的音乐家有贝多芬、肖邦、莫扎特、谭小麟等多位音乐大家。視野之开阔,涉猎之广泛,评论之独到,皆成大家之言。傅雷站在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视角来体会艺术作品,认为艺术表现最看重的是“化”,因为“化”,所以能忘记自我,与艺术作品合一,与观众或听众合一,批评要达到理性与感情的平衡等观点都是洞察鉴赏之本质,居高临下而又洞幽察微。
一个优秀的文艺批评家必须具备独立不屈的主体人格,批评家应该时刻保持一种对社会、对自己和对作品的反思意识和反思精神。作为批评家的傅雷,他在读书写作时总在反复思考五个问题,即“谁在说,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为什么说,在什么历史语境下说”。他的评论总是尖锐而又深刻的,如对张爱玲、老舍、茅盾、张恨水的作品,对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的画作大都直陈己见,毫不隐晦。如《读剧随感》中对张恨水的评价:“ 有许多也许是非常无聊的。但读了《金粉世家》之后,使我对他一直保持着相当的崇敬,甚至觉得还不是有些新文艺作家所能企及于万一的。在这部刻画大家庭崩溃没落的小说中,他已经跳出了鸳鸯蝴蝶派传统的圈子,进而深入到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然而张恨水的成功只是到此为止。我不想给予他过高的估价……到底,不免鸳鸯蝴蝶气啊!”在《致刘抗》中认为:“ 大千是另一路投机分子,一生最大本领是造假石涛,那却是顶尖儿的第一流高手。他自己创作时充其量只能窃取道济(济公)的一鳞半爪,或者从陈白阳、徐青藤、八大(尤其八大)那儿搬一些花卉来迷人唬人。往往俗不可耐,趣味低级,仕女尤其如此。”观点尖锐,锋芒毕露, 不随波逐流,保持着批评家应有的独立精神和独立思考,读后让人感佩不已。
三、先学会做人,其次才学做艺术家
读《谈艺录》,让我们更为感动的还有他的情怀和情操。在《读剧随感》里,他写道:“作品不是匠人的东西。在任何场合,它都展示给我们看作家内在的灵魂。”字里行间,完完全全可以感受傅雷的胸襟与他对生命的认识、对现实的关怀和对美好的追求。傅雷反复强调,先做人,后做艺术家。“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某某家某某家以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特别强调所说的“做人”是广义的:私德、公德,都包括在内;主要对集体负责,对国家、对人民负责。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做人应该是德才兼备且以德为先。对于艺术家来说,优秀的道德素质是最根本的,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素质才能创作出高尚的艺术作品,才能有一个广阔的人生格局,这就是对艺术、对真理的真诚,傅雷把它称作“赤子之心”。
文艺批评家是文艺作品的品鉴师,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批评家的使命在于激浊扬清、褒优贬劣,批评家必须固守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傅雷先生正是文艺批评家的典范。石西民就认为:“傅雷是个有个性、有思想的铁汉子、硬汉子,他把人格看得比什么都重。”傅雷先生一生在文学、音乐、美术理论、美学批评等领域多有建树,体现出勤奋、正直、热心、严谨、慈爱的美德,凝聚成了独特的“傅雷精神”。 与此同时,读这本《谈艺录》,我们也从中领悟到特别淳朴的教育意义,关于做人、关于生活。只有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心灵纯洁得像明镜一样,才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才能有动人的艺术表现。傅雷非常重视道德修养的培养,在谈《傅聪的成长》中,阐释了自己的几个基本教育观念:“第一,把人格看作主要,把知识与技术的传授看作次要。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的教育重点,应当在伦理和道德方面,不能允许任何一桩生活琐事违反理性和最广义的做人之道:一切都以明辨是非、坚持真理、拥护正义、爱憎分明、守纪律、诚实不欺、质朴无华、勤劳耐苦为原则。 第二,把艺术教育只当作全面教育的一部分。让孩子学艺术,并不一定要他成为艺术家。尽管傅聪很早学钢琴,我却始终准备他更弦易辙,按照发展情况而随时改行的。 第三,即以音乐教育而论,也决不能仅仅培养音乐一门,正如学画的不能单注意绘画,学雕塑学戏剧的,不能只注意雕塑与戏剧一样,需要以全面的文学艺术修养为基础。”这样的观点,就是在对教育认识不断深入,提倡五育并举的今天,也还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华。
阅读《谈艺录》,对于语文老师来说,也许并不是为了自己能诗会画能书懂乐,也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高雅情趣,只是因为我们对生活对职业仍然抱有一种热情和向往。去读所谓的闲书,书读得愈杂,知识面愈宽广,才能在三尺讲台上更好地彰显自己的风采。愿这本书能带给我们一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