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规模养猪常见细菌性疾病防治
2019-09-10王娟
王娟
摘要:近年,生猪养殖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但在广大基层地区中,小规模养殖模式依然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受到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难以到位的影响,小规模养猪场疫病高发,多种疫病常混合感染,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该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首先分析了小规模养猪户常见疾病发生原因,然后论述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小规模养猪;猪疫病;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i.issn.2096-3637.2019.16.037
0 引言
在发展生猪养殖产业中,大多数小规模养殖户都没有构建完善的疫病防治措施,不注重事前预防,只注重事后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存在很大随意性,药物使用不合理,多种类大剂量使用,使致病原的耐药性显著升高,在影响到生猪制品安全的同时,威胁生猪养殖安全,另外某些人畜共患病的传播流行还会影响到人类身体健康。
1 猪大肠杆菌病
1.1发病原因
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性疾病的总称,临床上根据猪日龄的不同,主要分为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的症状。临床表现主要为肠炎毒血症。小规模养殖场由于养殖较分散,整体卫生环境较差,抵抗能力下降很容易引起大肠杆菌病的传播流行。3日龄内的哺乳仔猪感染大肠杆菌病后被称为仔猪黄痢,它是春秋季节很容易发生的一种细菌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的潜伏期较短,通常为8~10h,最长为24h左右。先是个别猪发病,随后整窝哺乳仔猪全部发病,发病初期会排出稀便,粪便颜色呈现灰黄色或黄白色,粪便腥臭难闻,随后腹泻症状逐渐加重,身体逐渐脱水,体重下降,精神萎靡不振,最后昏迷死亡。仔猪白痢多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群体中,其中以14~21日龄的仔猪危害最严重[1]。患病猪体温通常不会升高,精神状态较好,但会表现出腹泻症状,排出白色或灰白色的粪便,腥臭难闻,有时在粪便中还能发现夹杂大量气泡,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加重疾病,患病猪不能自主控制排便,精神萎靡不振,采食量下降,身体消瘦全身肌肉震颤。仔猪水肿主要发生于断奶仔猪群体中,发病较突然,患病后出现运动障碍,后驱肢体无力,共济失调,有个别患病猪在圈舍中盲目做转圈运动,突然向前奔跑或者向后倒退,对外界刺激反应十分敏感,轻微的应激就会导致共济失调,叫声嘶哑,最后倒地不起,四肢滑动成游泳状,身体的个别部位出现水肿现象,水肿部位常发生于眼睑、结膜、齿龈,有时波及到腹部和颈部皮下,发病过程较短,通常在几小时内死亡,最长的高达7d,死亡率为90%。
1.2防治措施
猪大肠杆菌病由于造成的危害较严重,在治疗前应该进行严格的实验室诊断,明确具体致病原因后选择高敏抗生素进行治疗。在临床上,磺胺嘧啶、庆大霉素、土霉素,对治疗该种疾病有很好的效果。可以选择上述药物进行对症治疗,首次用药加倍,保证猪体内有较高浓度的抗生素水平。临床上由于大肠杆菌病具有不同的血清型,并且不同血清型间的交叉保护能力较差,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分离本养殖场的致病菌制作成灭活菌苗后进行疫苗免疫接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免疫效果较好。另外,新生仔猪出生后应该做好药物预防工作,可以在饮用水中添加抗生素,连续使用3d,能有效预防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2 猪链球菌病
2.1发病原因
猪链球菌病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发的一种细菌性传染性疾病。由于养殖规模较小,卫生环境不良,尤其是进入夏秋季节后,猪舍内湿度较大,有毒有害气体积累很容易加重猪呼吸道黏膜损伤,给链球菌传播流行提供条件。另外,在生猪养殖中不注重猪体表卫生防护,没有进行严格的卫生消毒,使链球菌在自然环境中大量繁殖最终造成猪群出现严重感染。感染猪链球菌后,一个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关节肿大,患病猪不能正常行走,卧地不起,精神状态逐渐变差,采食欲望下降,体温升高至41℃以上,呈现稽留热,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粪便干燥呈现球状,表面包裹粘液[2]。在患病猪的耳部胸部腹部毛少区域,还会出现出血的紫斑。将病死猪解剖后,可以发现各个脏器器官存在广泛性的充血出血现象,关节内存在大量胶冻样的水溶液,颜色呈现淡黄色,呈现浆液性纤维素性病症。
2.2防治措施
在猪链球菌病治疗中,应该结合药敏试验对患病猪进行针对性治疗,可以选择使用磺胺嘧啶钠注射液,使用剂量为2mg/kg体重,1次/d,连续使用3d为1个疗程。同时在未患病猪群的饲料中添加药物进行预防,每吨饲料添加西普4号、并可清、新附优特乐、万特肺灵、霉菌净,添加量分别为100、1000、1000、800、2000g,连续饲喂1周能取得很好的预防效果。通过采用上述手段,治疗3~5d,症状较轻的患病猪能恢复健康。对于症状较严重,治疗无效的猪应该及时淘汰,严格无害化处理。
3 猪副伤寒
3.1发病原因
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感染引发的一种细菌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主要危害6月龄下的生猪,其中对1~4月龄的生猪造成的危害最严重。当养殖场环境卫生变差,饲料中缺乏矿物质微量元素,仔猪吃奶不足,管理不当,饲料变质,圈舍潮湿有毒有害气体积累,气候突然发生变化,长途运输等应激因素刺激导致猪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就会为沙门氏菌繁殖传播产生致病性提供条件。猪副伤寒传播流行没有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潮湿多雨的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急性型主要发生在断奶仔猪群体中,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1℃,采食欲望下降,发病初期出现便秘症状,随后腹泻,粪便恶臭难闻。并在患病猪的鼻端、耳尖、腹部和四肢皮肤表面出现紫色的斑块,患病猪精神状态变差,身体不断摇晃,体温逐渐下降,在发病3~5d后衰竭而死[3]。慢性型主要由急性型转变而成,临床症状较缓和,体温升高,精神状态变差,卧地不起,发病初期存在便秘症状,随后转变成腹泻,粪便恶臭难闻,病情严重时患病猪不能自主控制排便,随后身体逐渐消瘦,最终因为脱水衰竭而死。
3.2防治措施
结合药敏试验选择高敏抗生素进行治疗,通常可以选择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使用剂量为0.2mL/kg体重,1次/d,连续使用3~5d,同时在饲料中增加电解多维,增强机体抵抗能力,加速患病猪康复。日常养殖中一定要做好患病猪隔离和严格的卫生消毒。控制养殖场的饲养密度,及时将圈舍内的有毒有害气体排出,保障空气源源不断的通入猪舍中。
4 结束语
要充分认识小规模养猪场疫病发生的严重性,深入研究引发疫病传播流行的原因,然后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更好的促进生猪养殖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敏.浅议小规模养猪常见疾病预防與治疗[J].中国动物保健,2019,21(7):45-46.
[2]黄春明,胡金平,李劲.浅议小规模养猪常见疾病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5):121.
[3]王学成.浅议小规模养猪常见疾病预防与治疗[J].中国畜禽种业,2018,14(6):80-81.
作者简介:王娟(1982-),女,大专,助理兽医师,研究方向:畜牧兽医。